..续本文上一页,行者依下列方法表达经验之后,老师会针对个别的细节提出问题,然后,才会简要地给予评论或指导。
小参的步骤相当简单,你可以先用十分钟,谈谈练习时的重点,把它当作是在进行一项研究自己的报告,这实际上即是内观。试着坚持科学界使用的简洁、准确且严谨的标准。
首先,报告最近二十四小时内,你花在坐禅与行禅的时间分别是多少,如果你对此相当诚实坦白,它便可以显示出你自己对修行的诚意。其次,描述你的禅坐练习,无须详述每次禅坐,如果有几次类似的禅坐,可将特色合并在一起综合报告。试着描述一次或多次最清楚的禅坐细节,从禅修最初生起的所缘—腹部的起伏—开始,然后加入在六根门生起的其它所缘。
结束坐禅的描述后,进入行禅练习的报告。你只要叙述与行走动作直接相关的经验,无须像禅坐一样,说明连续生起的所缘,如果你在行禅中使用三分法——抬起、移动、放下,试着包含每个部分与在其中的经验。
◎出现什么,如何注意到它,有什么事发生?
对一切所缘——真的在禅修中所生起的任何所缘,请以三个阶段来报告自己的经验。第一、确认出现了什么;第二、你如何注意到它;第三、你看见、感觉或了解了什么,也就是当你注意到时,有什么事发生。
让我们以最初的所缘——腹部的起伏动作为例,第一件要做的事,是确认腹部膨胀过程中出现了什么。
「腹部膨胀了。」
其次,要去注意,并在心中默念。
「我注意到『膨胀』。」
第三个阶段是描述膨胀时发生什么事。
「当注意到『膨胀』时,我经验到不同的感受,也就是当时各种感受的变化。」
然后继续小参,以相同的三阶段描述收缩的过程,与禅坐期间发生的其它任何所缘。先简单提及所缘的出现,描述如何注意到它,以及接下来的经验,直到所缘消失或注意力移开为止。
或许以比拟来说明会有助于明了。想象我正坐在你面前,突然伸出手并张开手掌,你会看到我握着一颗苹果,你把注意力直接对准苹果,认出它,并且(由于这是个比拟)对自己说「苹果」。现在,你继续辨识苹果是红的、圆的且有光泽。最后我慢慢拳起手掌,苹果便消失了。
如果苹果是禅定的最初所缘,你要如何报告关于苹果的经验?你会说:「苹果出现了,我注意到它是颗『苹果』,它是红的、圆的且有光泽,然后苹果慢慢消失了。」
你可以用如此清晰的方式,分三阶段来报告有关苹果的事。首先,当苹果出现的剎那,你能察觉到它。接着,你把注意力对准苹果,并认识它是什么,由于你以苹果为「禅修」的所缘,你特别精进地在心中默念它。第三,你继续注意苹果,并辨识其特质,以及它从你的觉知消失的方式。这三阶段过程与实际观禅所要遵循的步骤相同,不同的是,你所观察与报告的是腹部起伏的经验。千万要注意,当观察虚构的苹果时,不要延伸臆想其多汁的样子,或想象正在吃它。同样地,在禅修小参中,你的描述要限制在直接的经验里,而非对这个所缘的臆想、想象或发表意见。
一如你所了解的,这种报告方式是实际观禅中应如何运用觉知的指引,因此,除了接受老师指导的机会之外,小参也是很有帮助的。行者通常会发现,对禅修而言,做这种报告有激励性的影响,因为这会要求他们尽量清楚地专注于自己的经验。
◎觉知、精确、坚忍
对于所缘漠不关心、随性杂乱,或失念、无意识地看着它是不够的,这不是你无心地背诵一些脑海里东西的练习。你必须全心全意地看着所缘,尽可能精确地保持专注于所缘上,如此才能洞察所缘真正的本质。
尽管我们很精进,但心会散乱,并非总是规规矩矩地一直维持在腹部。这时,新的所缘——散乱的心——生起。要如何处理呢?我们要觉知散乱,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阶段是在心中默念「散乱、散乱」。它生起多久后我们才有所觉知?一秒?两分钟?半小时?在我们默念后又发生什么事?散乱的心立即消失了吗?心还继续散乱吗?或思绪减弱,最后消失了?旧的所缘消失前,又有新的所缘生起吗?如果你丝毫未注意到散乱心,也要告诉老师这件事。
一旦心不散乱,就回到腹部的起伏。你应该要描述自己的注意力是否能回到腹部上,通常在新的所缘生起前,心停留在起伏动作的时间有多长,在报告中说明这点也很好。
禅坐一段时间之后,各种疼痛与不悦的感受一定会生起。假如突然生起一阵搔痒——新的所缘,要记得默念「痒」,感觉愈来愈痒或维持不变?有没有改变或消失?有没有新的所缘生起,譬如想抓痒的欲望?这些都要尽量精确地描述。各种色、声、味、冷热、僵硬、震动、刺痛与心的所缘的无止尽过程也是如此,不论何种所缘,都要应用三步骤的原则。
整个过程的所有部分,就像在进行一项沉默的审查,要与经验非常靠近——不要问自己一堆问题,而迷失在思虑之中。对老师来说,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够觉知所有生起的所缘,是否拥有精确的心来保持正念,是否坚忍地完整观察到它们。对老师要诚实,如果在心中默念后,还无法发现、注意或经验到任何所缘,并不意味着你的练习都是失败的!清晰而准确的报告,可以让老师协助你练习,指出错误或加以纠正,让你回到正道上。
愿你在这些小参指导中获得利益,愿将来有一天,老师能协助你去帮助你自己。
(译者按:本期专辑内容译自班迪达尊者(Sayadaw U Pandita)所著《就在此生》(In This Very Life: The Liberation Teachings of the Buddha)一书,中译本将由香光书乡出版社出版。专辑中部分标题为编者所加。)
班迪达尊者简介
◎一九二一年生于缅甸仰光市近郊。
◎十二岁剃度出家,二十九岁接受马哈希尊者的禅修训练。
◎目前负责「清净智禅修道场」(PanditArAma)指导密集禅修,为缅甸当代颇富国际声望的禅修大德。
◎着有《就在此生》(In This Very Life: The Liberation Teachings of the Buddha)、《解脱道上》(On the Path of Freedom: A Mind of Wise Discernment and Openness)、《宁静安乐之路》(The way to the Happiness of Peace)、《炎炎夏日的雨水》(Rain Drop in Hot Summer: Words of Advice from Sayadaw U Pandita)等书。
增长五根,悟入实相
培养五种强大的心所——五根
班迪达尊者 着
钟苑文 译
我们可透过修行佛法,从这称为「垃圾堆」的身体萃取出黄金。
这黄金的一种形式是「戒」——行为的净化,使人的行为变得温顺且有教养的力量,
在进一步的萃取后,身体会产生信、精进、念、定与慧五根,这些都是无价的珍宝。
增长五根的九种方法
观禅(VipassanA meditation)可说是种发展积极的心所 (1) 的过程,直到它们的力量大到足以持续不断地掌控心的状态。这些心所称为「五根」——信、精进、念)sati)(2)、定与慧。特别是在密集禅修里,正确的练习能发展强而持久的信根、强大的精进根、深度的定根、敏锐的念根,以及愈来愈深的慧根。而最后的产物是智慧—得以悟入实相中最深真理的心的力量,让我们从无明中解脱,并远离愚痴所导致的结果—痛苦、无明与各种的不快乐。
为了让这些发展产生,必须有适切的因素出现。有九个因素能令五根增长,兹罗列如下:
一、注意一切心的所缘是无常的;
二、以审慎与尊重的态度禅修;
三、持续不间断地觉知;
四、适于禅修的环境;
五、记得过去有助于禅修的细节或行为,特别是当困难生起时,可以维持或再造那些因缘;
六、培养七觉支;
七、认真禅修的意愿;
八、耐心且坚忍地面对疼痛或其它障碍;
九、决心继续练习,直到完成解脱的目标。
行者即使只完成前三个因素,便会有长足的进步。也就是说,如果他谨慎、尊重、持续不断地觉知心法与色法的消逝,内心的状态就会具有信、精进、念、定与慧的特相。在这些情况中,禅修的障碍 (3) 很快便会消失。五根能令心平静,清除扰乱。如果你是这样的行者,就会经验一种过去未曾有过的平静,而充满敬畏:「太棒了,这是真的!我真正经验了所有老师们所说的安详与宁静。」因此,第一根——信,就会在练习中生起。这种特殊的「信」称为「初证信」)preliminary verifield faith)。经验会引领你,相信佛法更深层的承诺确实是真的。
伴随信心而起的是种自然的激励——精力的激发。精力出现时,精进便随之而来,你会对自己说:「这才刚开始,如果我再努力一点,就会有比这个更好的经验。」增强的精进能引导心,在每个剎那击中观察的目标,念根因而强固且深入。
念根有种不可思议的能力,能带来定——心一境性。当念根剎那、剎那洞察所缘时,心得以维持稳定而不散乱,浸淫于所缘而感到满足。在如此自然的状态下,定便根深柢固且强化。一般来说,念根愈强,定根也随之增强。
有了信、精进、念与定,便具足了五根中的四根,第五根——慧,便无须特别的导引。若前四根存在,慧根便自行展现。于是,可以开始非常清晰、直觉地看到心法与色法完全分离,且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了解两者的因果关系,证信也会随着每次的内观日益加深。
看到所缘剎那、剎那生灭的行者,会感到满足,「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只有剎那、剎那生灭的色法,背后没有自我,当中没有任…
《提升心的品质——禅修心钥(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