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对你并无助益。你要专注于感觉本身,而那不是视觉的。对很多人来说,当他能纯粹地认知诸如光、痛、冷、热等身体的所缘时,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
通常我们将行禅分成三个不同的动作——将脚抬起、移动、放下。为了维持精确的觉知,我们清楚地区分这些动作,在开始时,心中轻轻地默念每个动作,并让觉知确实清楚、有力地跟随,直到动作结束。有个微细的重点是,当脚开始向下移动时,就要立刻注意放下的动作。
◎发现感觉中的新世界
让我们想一下抬脚的动作,我们都知道它的传统名称,但在禅修中,重要的是要洞察并了解传统概念背后,整个抬脚动作的本质,从想要抬脚开始,继续经历实际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许多感觉。
我们精进于觉知抬脚,不要过度去感觉,也不要由于感觉太弱而失去目标,心清晰而准确地瞄准所缘,有助于平衡精进。当精进趋于平衡,同时目标也很清晰时,「念」就会坚实地建立在觉知的所缘上。只有在这三个要素——精进、准确性与念——都存在时,定才能发展。当然,定是心的集中、专一,其特相就是使意识不会散乱或涣散。
当我们的觉知愈来愈接近抬脚的过程,就会看到它好像成排的蚂蚁爬行过马路一样,远看似乎是条静止的线;近看时,它开始摇晃、颤动;再近一点,则分散成一只只蚂蚁。于是我们知道,原本整条线的概念只不过是个幻觉,才清楚明白它是由一只只蚂蚁连接而成。
如此,从始至终,准确地看着抬脚的过程,那么,慧心所便会更接近观察的所缘。当慧愈接近时,就愈看得见抬脚过程清楚且真实的本质。这是人类心智一个令人惊异的事实——当慧经由观禅而生起并加深时,存在的实相就会以明确的顺序显现出来,随着慧的进展,禅修者便能知晓这顺序。
禅修者最先经验到的慧,常常是开始明了——并非藉由智力或思考力,而是相当直觉的—抬脚的过程是由不同的心法与色法所组成,两两成对,一起发生。身体的感觉(色法)与觉知(心法)结合在一起,却又彼此不同。我们会开始看到一连串内心所发生的事件与身体感觉的全貌,而且能了解心法与色法关连的因果关系。
我们会非常鲜明且实时地看到心法如何引起色法——当想要抬起脚,身体移动的感觉便开始了;也会看到色法如何引发心法——当身体感到非常热时,就会想走到有遮荫的地方行禅。这种对因果的领悟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对我们而言,当它生起时,生命就会显得比以前单纯多了,只不过是一连串心法与色法的因果相续。这是传统内观发展中的第二个慧。
随着定的发展,我们可以更深入看到,抬脚过程所发生的现象是无常的、无我的,且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出现后消失。这是慧的下一个层次,也是有关存在的下一个观点,它是由定的觉知而成为可以直接看到的能力。这些色法背后并没有「人」,它们生起与消逝,根据因果法则,是个「空」的过程。这移动与实体性的幻觉就如电影,就一般的了解,它充满着人与物体,与真实世界无异,但若把电影的速度放慢,就会看到它实际是由一格格底片的静止画面所组成。
◎透过行禅发现正道
当人在单独的抬脚过程中保持正念时——当心随着动作,以念洞察所发生事情的本质时——佛陀所教导的解脱道,便在当下开启。
佛陀所说的八正道——众所周知的中道,包含八个要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在正念强时的每一剎那,八正道中的五个要素——正精进、正念、正定、正思惟,都会活跃在意识中,同时由于我们开始对色法的本质有所领悟,正见也会生起。八正道中的这五个要素同时生起时,心便完全地从各种烦恼中解脱。
在运用纯净的心洞察正在发生事物的本质时,我们就不再受愚痴所束缚,而只看到现象的来去。当慧使我们对因果作用的过程有了直觉的理解,明了心法与色法如何彼此相关,我们对「法」的本质便不再存有错误的观念。由于看到每个所缘只持续一剎那,我们对「常」就不再存有幻想。也因为了解无常与其背后潜藏的苦,我们就会从「身心非苦」的幻想中解脱。
直观「无我」,让我们不再骄慢,且从有个恒常自我的邪见中解脱出来。在仔细观察抬脚的过程时,我们看到身心的苦,因此,不会再受渴爱的束缚。有「不灭之法」(the perpetuating dhammas)之称的三种心的状态—我慢、邪见与渴爱,会在轮回中让存在永恒不灭,轮回是渴爱与苦的循环,是由对究竟真理的无明所造成。审慎地专注于行禅会击毁这「不灭之法」,让我们接近解脱。
你会发现,专注于抬起脚,竟有那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可能性!而它只是出现在向前移动脚,然后放在地上而已!当然,以上在行禅指导中,对觉知的深度与细节的描述,也适用于禅坐时专注于腹部动作,以及其它所有身体的动作。
◎行禅的五大功德
佛陀描述行禅有五项额外而特别的功德。首先,常练习行禅的人,可以增强长途旅行的耐力,这在佛陀时代特别重要,当时的比丘与比丘尼,除了双脚以外,没有其它交通工具。今日禅修的你,可以试着想象自己是位比丘,而思量这个能增强体力的功德。
行禅的第二项功德,是增加禅修本身的耐力。行禅需要双倍的精进,除了用来抬脚的一般机械性的精进之外,还需要心的精进来觉知动作——这正是八正道中的正精进。如果这种双倍的精进持续在整个抬脚、向前与放下的动作中,必能强化有力而稳定的心的精进能量,每位行者都知道,这对修观十分重要。
第三,据佛陀所说,坐禅与行禅之间的平衡有益健康,两者交替,会使练习的进步速度加快。显然地,生病时很难禅修,坐太久会导致许多身体失调的状况,但交换姿势与行禅的动作,会使肌肉复苏,促进血液循环与预防疾病。
行禅的第四项功德是帮助消化。消化不良会导致很多不舒服的感觉,因而成为修习的障碍。行禅能促进肠胃蠕动,保持通畅。饭后与禅坐前应该要进行一段行禅,以驱逐睡意。在早晨起床后立即行禅,也是建立正念的好方法,同时还能避免在一天的第一段禅坐时就打瞌睡。
行禅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项功德,是建立持久的专注。由于心在行走时集中于动作的每个部分,专注便会持续不断。每个脚步都在为接下来的禅坐建立基础,时时刻刻都帮助心保持在所缘上—最后在最深的层次里,揭露出实相的本质。所以我用汽车电池来作比喻,如果汽车一直未发动,电池就会耗尽。一位不曾练习行禅的行者,很难坐在坐垫上而有任何成就;但勤于行禅的人,则会在禅坐时自动保持强固的念与坚实的定。
我希望各位都能成功地完成这项练习,愿你们守戒清净,净化言行,以创造发展定与慧的因缘。愿各位审慎遵循这些禅修指导,以深入、准确、清晰的正念,注意每个剎那的经验,因此,你会洞察实相的本质。愿大家能看到心法与色法两者如何构成所有的经验,如何由于因果而互相关连,所有的经验如何被视为无常、苦、无我。最后,你终于能当下了解涅槃——彻底根除内心烦恼的无为法。
◎五资助
修观有如耕耘一片花园,我们有种子——清楚而完整的洞察力,就是用来观察「法」的「念」。为了栽培这颗种子,滋养植物,进而收成果实——无上的智慧,我们必须遵循五个步骤,称为「五种保护」或「五资助」(Five Anuggahitas)。
就如园丁所做的一样,我们必须在小小的土地上围起篱笆,以防止鹿与兔子等大型动物在柔弱的植物一发芽时,就吃光它们。
第一种是「戒资助」(sIlAnuggahita)—即「戒」的保护,以防止粗劣野蛮的行为扰动我们的心,使定与慧无法出现。
接着,必须为种子浇水,即是要聆听佛法开示,并阅读经文,然后审慎地应用所获得的体悟。而正如过度浇灌会使植物腐坏,此时我们的目的只是为了澄清观念,绝不是要令自己困惑,迷失于混乱的观念中。这第二种保护称为「闻资助」(sutAnuggahita)。
在此我将详述第三种保护,即与老师讨论的「议资助」(sAkAcchAnuggahita),这可用栽培植物的许多程序来比拟。植物在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东西,要翻动根部附近的土壤,但又不能翻得太松,否则根部会失去抓地力。要小心翼翼地修整枝叶,并剪掉枯黄的植物。如此当与老师讨论禅修时,老师会依不同的需要,给予每人不同的指导,好让我们保持在正确的道路上。
第四种保护是「止资助」(samathAnuggahita)——「定」的保护,避开如毛虫与杂草等不善心。当练习时,我们精进觉知当下生起于六根门——眼、耳、鼻、舌、身、意——的任何一种所缘。一旦心如此清晰、专注且充满活力,贪、瞋、痴就无机会潜入,因此,我们可将定比喻为清除植物附近的杂草,或是使用一种非常有益的且合乎自然的杀虫剂。
如果有了上述四种资助,内观便有机会开花。然而,行者有执取初观或与强定有关的不寻常经验的倾向,不幸的是,这点会阻碍他们的练习,而无法熟练地进入更深的内观层次中。于此,第五种保护——「内观资助」(vipassanAnuggahita)开始作用,这是强而有力地持续到高层次的禅修,不会停下来耽溺在由内心平静而生的喜,或由定而带来的乐。对这种喜乐的渴望称为欲贪(nikanti tanhA),它非常微细,就如蜘蛛网、蚜虫、霉菌、小蜘蛛——带有黏性的小东西,最后却会阻止植物生长。
即使行者陷入这种圈套之中,一位好老师还是可以在小参中发现情况,并轻轻地将他推回正轨。所以,对禅修而言,与老师讨论个人经验是种重要的保护。
﹝三、小参﹞
◎小参的步骤
在密集内观禅修期间,个人小参应尽可能地常常进行,最好每天都有。小参有正式的结构…
《提升心的品质——禅修心钥(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