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提升心的品質——禅修心鑰(上)▪P2

  ..續本文上一頁對你並無助益。你要專注于感覺本身,而那不是視覺的。對很多人來說,當他能純粹地認知諸如光、痛、冷、熱等身體的所緣時,這是個了不起的發現。

  通常我們將行禅分成叁個不同的動作——將腳擡起、移動、放下。爲了維持精確的覺知,我們清楚地區分這些動作,在開始時,心中輕輕地默念每個動作,並讓覺知確實清楚、有力地跟隨,直到動作結束。有個微細的重點是,當腳開始向下移動時,就要立刻注意放下的動作。

  ◎發現感覺中的新世界

  讓我們想一下擡腳的動作,我們都知道它的傳統名稱,但在禅修中,重要的是要洞察並了解傳統概念背後,整個擡腳動作的本質,從想要擡腳開始,繼續經曆實際的過程,其中包含著許多感覺。

  我們精進于覺知擡腳,不要過度去感覺,也不要由于感覺太弱而失去目標,心清晰而准確地瞄准所緣,有助于平衡精進。當精進趨于平衡,同時目標也很清晰時,「念」就會堅實地建立在覺知的所緣上。只有在這叁個要素——精進、准確性與念——都存在時,定才能發展。當然,定是心的集中、專一,其特相就是使意識不會散亂或渙散。

  當我們的覺知愈來愈接近擡腳的過程,就會看到它好像成排的螞蟻爬行過馬路一樣,遠看似乎是條靜止的線;近看時,它開始搖晃、顫動;再近一點,則分散成一只只螞蟻。于是我們知道,原本整條線的概念只不過是個幻覺,才清楚明白它是由一只只螞蟻連接而成。

  如此,從始至終,准確地看著擡腳的過程,那麼,慧心所便會更接近觀察的所緣。當慧愈接近時,就愈看得見擡腳過程清楚且真實的本質。這是人類心智一個令人驚異的事實——當慧經由觀禅而生起並加深時,存在的實相就會以明確的順序顯現出來,隨著慧的進展,禅修者便能知曉這順序。

  禅修者最先經驗到的慧,常常是開始明了——並非藉由智力或思考力,而是相當直覺的—擡腳的過程是由不同的心法與色法所組成,兩兩成對,一起發生。身體的感覺(色法)與覺知(心法)結合在一起,卻又彼此不同。我們會開始看到一連串內心所發生的事件與身體感覺的全貌,而且能了解心法與色法關連的因果關系。

  我們會非常鮮明且實時地看到心法如何引起色法——當想要擡起腳,身體移動的感覺便開始了;也會看到色法如何引發心法——當身體感到非常熱時,就會想走到有遮蔭的地方行禅。這種對因果的領悟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表現形式,對我們而言,當它生起時,生命就會顯得比以前單純多了,只不過是一連串心法與色法的因果相續。這是傳統內觀發展中的第二個慧。

  隨著定的發展,我們可以更深入看到,擡腳過程所發生的現象是無常的、無我的,且以難以置信的速度出現後消失。這是慧的下一個層次,也是有關存在的下一個觀點,它是由定的覺知而成爲可以直接看到的能力。這些色法背後並沒有「人」,它們生起與消逝,根據因果法則,是個「空」的過程。這移動與實體性的幻覺就如電影,就一般的了解,它充滿著人與物體,與真實世界無異,但若把電影的速度放慢,就會看到它實際是由一格格底片的靜止畫面所組成。

  ◎透過行禅發現正道

  當人在單獨的擡腳過程中保持正念時——當心隨著動作,以念洞察所發生事情的本質時——佛陀所教導的解脫道,便在當下開啓。

  佛陀所說的八正道——衆所周知的中道,包含八個要素——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與正定。在正念強時的每一剎那,八正道中的五個要素——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思惟,都會活躍在意識中,同時由于我們開始對色法的本質有所領悟,正見也會生起。八正道中的這五個要素同時生起時,心便完全地從各種煩惱中解脫。

  在運用純淨的心洞察正在發生事物的本質時,我們就不再受愚癡所束縛,而只看到現象的來去。當慧使我們對因果作用的過程有了直覺的理解,明了心法與色法如何彼此相關,我們對「法」的本質便不再存有錯誤的觀念。由于看到每個所緣只持續一剎那,我們對「常」就不再存有幻想。也因爲了解無常與其背後潛藏的苦,我們就會從「身心非苦」的幻想中解脫。

  直觀「無我」,讓我們不再驕慢,且從有個恒常自我的邪見中解脫出來。在仔細觀察擡腳的過程時,我們看到身心的苦,因此,不會再受渴愛的束縛。有「不滅之法」(the perpetuating dhammas)之稱的叁種心的狀態—我慢、邪見與渴愛,會在輪回中讓存在永恒不滅,輪回是渴愛與苦的循環,是由對究竟真理的無明所造成。審慎地專注于行禅會擊毀這「不滅之法」,讓我們接近解脫。

  你會發現,專注于擡起腳,竟有那麼多令人難以置信的可能性!而它只是出現在向前移動腳,然後放在地上而已!當然,以上在行禅指導中,對覺知的深度與細節的描述,也適用于禅坐時專注于腹部動作,以及其它所有身體的動作。

  ◎行禅的五大功德

  佛陀描述行禅有五項額外而特別的功德。首先,常練習行禅的人,可以增強長途旅行的耐力,這在佛陀時代特別重要,當時的比丘與比丘尼,除了雙腳以外,沒有其它交通工具。今日禅修的你,可以試著想象自己是位比丘,而思量這個能增強體力的功德。

  行禅的第二項功德,是增加禅修本身的耐力。行禅需要雙倍的精進,除了用來擡腳的一般機械性的精進之外,還需要心的精進來覺知動作——這正是八正道中的正精進。如果這種雙倍的精進持續在整個擡腳、向前與放下的動作中,必能強化有力而穩定的心的精進能量,每位行者都知道,這對修觀十分重要。

  第叁,據佛陀所說,坐禅與行禅之間的平衡有益健康,兩者交替,會使練習的進步速度加快。顯然地,生病時很難禅修,坐太久會導致許多身體失調的狀況,但交換姿勢與行禅的動作,會使肌肉複蘇,促進血液循環與預防疾病。

  行禅的第四項功德是幫助消化。消化不良會導致很多不舒服的感覺,因而成爲修習的障礙。行禅能促進腸胃蠕動,保持通暢。飯後與禅坐前應該要進行一段行禅,以驅逐睡意。在早晨起床後立即行禅,也是建立正念的好方法,同時還能避免在一天的第一段禅坐時就打瞌睡。

  行禅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一項功德,是建立持久的專注。由于心在行走時集中于動作的每個部分,專注便會持續不斷。每個腳步都在爲接下來的禅坐建立基礎,時時刻刻都幫助心保持在所緣上—最後在最深的層次裏,揭露出實相的本質。所以我用汽車電池來作比喻,如果汽車一直未發動,電池就會耗盡。一位不曾練習行禅的行者,很難坐在坐墊上而有任何成就;但勤于行禅的人,則會在禅坐時自動保持強固的念與堅實的定。

  我希望各位都能成功地完成這項練習,願你們守戒清淨,淨化言行,以創造發展定與慧的因緣。願各位審慎遵循這些禅修指導,以深入、准確、清晰的正念,注意每個剎那的經驗,因此,你會洞察實相的本質。願大家能看到心法與色法兩者如何構成所有的經驗,如何由于因果而互相關連,所有的經驗如何被視爲無常、苦、無我。最後,你終于能當下了解涅槃——徹底根除內心煩惱的無爲法。

  ◎五資助

  修觀有如耕耘一片花園,我們有種子——清楚而完整的洞察力,就是用來觀察「法」的「念」。爲了栽培這顆種子,滋養植物,進而收成果實——無上的智慧,我們必須遵循五個步驟,稱爲「五種保護」或「五資助」(Five Anuggahitas)。

  就如園丁所做的一樣,我們必須在小小的土地上圍起籬笆,以防止鹿與兔子等大型動物在柔弱的植物一發芽時,就吃光它們。

  第一種是「戒資助」(sIlAnuggahita)—即「戒」的保護,以防止粗劣野蠻的行爲擾動我們的心,使定與慧無法出現。

  接著,必須爲種子澆水,即是要聆聽佛法開示,並閱讀經文,然後審慎地應用所獲得的體悟。而正如過度澆灌會使植物腐壞,此時我們的目的只是爲了澄清觀念,絕不是要令自己困惑,迷失于混亂的觀念中。這第二種保護稱爲「聞資助」(sutAnuggahita)。

  在此我將詳述第叁種保護,即與老師討論的「議資助」(sAkAcchAnuggahita),這可用栽培植物的許多程序來比擬。植物在不同時期需要不同的東西,要翻動根部附近的土壤,但又不能翻得太松,否則根部會失去抓地力。要小心翼翼地修整枝葉,並剪掉枯黃的植物。如此當與老師討論禅修時,老師會依不同的需要,給予每人不同的指導,好讓我們保持在正確的道路上。

  第四種保護是「止資助」(samathAnuggahita)——「定」的保護,避開如毛蟲與雜草等不善心。當練習時,我們精進覺知當下生起于六根門——眼、耳、鼻、舌、身、意——的任何一種所緣。一旦心如此清晰、專注且充滿活力,貪、瞋、癡就無機會潛入,因此,我們可將定比喻爲清除植物附近的雜草,或是使用一種非常有益的且合乎自然的殺蟲劑。

  如果有了上述四種資助,內觀便有機會開花。然而,行者有執取初觀或與強定有關的不尋常經驗的傾向,不幸的是,這點會阻礙他們的練習,而無法熟練地進入更深的內觀層次中。于此,第五種保護——「內觀資助」(vipassanAnuggahita)開始作用,這是強而有力地持續到高層次的禅修,不會停下來耽溺在由內心平靜而生的喜,或由定而帶來的樂。對這種喜樂的渴望稱爲欲貪(nikanti tanhA),它非常微細,就如蜘蛛網、蚜蟲、黴菌、小蜘蛛——帶有黏性的小東西,最後卻會阻止植物生長。

  即使行者陷入這種圈套之中,一位好老師還是可以在小參中發現情況,並輕輕地將他推回正軌。所以,對禅修而言,與老師討論個人經驗是種重要的保護。

  ﹝叁、小參﹞

  ◎小參的步驟

  在密集內觀禅修期間,個人小參應盡可能地常常進行,最好每天都有。小參有正式的結構…

《提升心的品質——禅修心鑰(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