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另一个成长的阶段。
方法7 培养认真禅修的意愿
第七个发展五根的方法,是勇敢地精进练习,甚至愿意奉献出自己的身体与生命,为了能持续不间断地禅修。这意味着我们对身体的观照,比习惯给予的观照程度来得少,与其花时间装扮自己,或满足舒适的渴望,不如尽量奉献精力于禅修。
虽然现在我们觉得朝气蓬勃,但当我们去世时,身体便毫无用处。尸体有什么用呢?身体就好像脆弱的容器,只能在未受损时使用,一旦它掉落地上,对我们来说,便毫无用处了。
当我们活着,仍保有相当的健康,有幸能练习禅修,让我们在还不致于太迟、身体还未成为无用的尸体之前,试着从身体中萃取珍贵的本质吧!当然,我们的目标并不在于延缓这个结果,仍应注意维护身体健康,只要还能继续禅修。
你也许会问,我们能从身体中萃取什么珍贵的本质?曾有个科学研究,测定人类身体组成物质—铁、钙等—的市场价值。我相信一定不值一美元,萃取所有这些元素的成本,一定比这全部价值大好几倍。未经过这萃取过程,尸体除为土壤施肥之外,便毫无价值。如果死者的器官可以移植到活人身上,那是很好的,但在这个例子中,到成为完全无生命或价值的尸体,就已经迟了。
身体可视为垃圾场,充满污秽、令人作呕的不洁之物。对于缺乏创造力的人来说,在垃圾场里,即使可找到些东西,他们也会觉得毫无用处。然而,创新的人则了解资源回收的价值,他可能去除那些东西的脏臭,并清洗干净,便可再度利用,现在就有许多描述作回收生意而成为百万富翁的故事。
我们可透过修行佛法,从这称为「垃圾堆」的身体萃取出黄金。这黄金的一种形式是「戒」——行为的净化,使人的行为变得温顺且有教养的力量。在进一步的萃取之后,身体会产生信、精进、念、定与慧五根,这些都是透过禅修,而由身体萃取出的无价珍宝。
五根增长之后,心就不再受到贪、瞋、痴所支配。当心不再有这些痛苦与沉重的烦恼,便能经验微妙的、非金钱可买到的快乐与平静。他会变得安详而温柔,旁人也会感到振奋。这种内在的解脱不受限于任何环境与条件,只有热切禅修的结果可以获得。
任何人都能了解,这种内心的痛苦状态,不会如我们所愿消失。谁不曾在沉迷时,与那明知会害人的欲望搏斗?可有人不曾在暴躁、乖戾的情绪中,希望转为快乐与满足?可有人无法体验困惑的痛苦?根除生活里产生痛苦与不满的倾向是可能的,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容易。心灵的功课是严苛的,同时也是使人有所斩获的,然而,我们不应因此而气馁。观禅的目标与结果,可让我们免于各种形式、层次、阶段的身心苦恼,如果你渴望这种自在,应该高兴有机会努力来达到这结果。
现在就是开始努力的最佳时机,如果你还年轻,应该庆幸拥有良好的状态,因为年轻人最有精力来练习禅修;如果你年纪比较大,可能体能较差,不过,也许你因看透生命而获得智慧,例如了解生命的短暂与不可预期。
〔「我被迫切感抓住了!」〕
佛陀时代,有位来自富裕家庭的青年比丘,年轻健壮的他,出家前有很多机会享受各种娱乐。他很富有,也有众多亲友,财富让他拥有各式各样的嗜好。然而,他放弃这一切而寻求解脱。
一天,国王骑马经过森林,遇见这位比丘,国王说:「尊贵的先生!你年轻健壮,正值青春,又生于富裕的家庭,有许多享受的机会,为何你要离家而穿上僧袍,过隐居的生活呢?你不觉得寂寞吗?不会觉得厌倦吗?」
这位比丘答道:「哦!伟大的国王,当我听到佛陀的开示,心中激起一股迫切感,一股很大的迫切感抓住了我,我希望在死前,及时从身体中萃取最好的效用,所以,我放弃了富裕的生活而穿上僧袍。」
如果你还未有宁舍身命的迫切感,尚未被禅修的需要性所说服,佛陀的话或许对你会有所帮助。他说人应该要思考:整个有情世间,其实仅仅是由不断生灭的心法与色法所组成,两者不会在一剎那中停留,它们不断变迁,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在这样的身心中,就会知道无法做任何事以阻止它们发生。当我们年轻时,希望能快点长大;而当老去时,却又陷入不可逆转的衰老过程之中。
我们希望身体健康,但这希望无法保证实现,我们终其一生都会被疾病、受伤、疼痛、不适所苦。长生不老是不可得的,所有的人都会死亡。死亡正好与我们的希望相反,然而我们无法阻止它,唯一的问题是,死亡早晚会来临。
地球上没有人可以保证我们成长、健康与长生不老的希望,人们却拒绝接受这事实,老年人希望看起来年轻,科学家发明各种疗程来延缓人类老化的过程,他们甚至试着要让人起死回生!当生病时,我们服药来让自己感到舒服,但即使痊愈后,还是会再生病。我们无法蒙蔽自然的本质,也无法逃避年老与死亡。
这是有情众生的主要弱点—众生缺乏保障。没有可以避开年老、疾病与死亡的安全庇护所。看看其它众生,看看动物,而最重要的是看看你自己。
如果你深入练习,对这些事实就不会感到意外。如果你能以直觉的领悟,看见心法与色法如何剎那、剎那不间断地生起,便会了解没有任何庇护所可以让你逃开,你没有任何保障。然而,如果你的领悟尚未触及这点,也许思考生命的不稳定性,也能引发迫切感,激发想禅修的强烈动力。观禅可以引领你到一个超越这些恐惧的地方。
有情众生另外还有个很大的弱点—没有财产。这听起来也许有点奇怪,我们一出生,立刻开始吸收知识,获得证书。大多数人找到工作,然后以薪水购买很多物品,称它们为「自己的财产」。而在相对关系上,也的确如此,毋庸置疑。如果财产真正属于我们,我们就永远不会与之分开;如果我们觉得能恒久拥有,那么,它们还会破碎、遗失或遭窃吗?人类死亡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带走,一切所获得、累积、储存、贮藏的东西都会留下来,所以说一切众生都没有财产。
我们所有的财产都会在死亡那刻留下。财产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不动产——建筑物、土地与房地产等,习惯上这些属于你,但在你死亡时必须留下它们。第二种是动产——椅子、牙刷与衣服,当你存在于地球,四处游历时带着走的所有东西。接着,还有知识——艺术、科学,以及你赖以维生的技术与其它知识。
只要我们的身体处于良好、可工作的状态,这知识财产便不可或缺,然而,也不保证它们不会遗失。你也许会忘记所知道的事,或由于政府的命令与其它不幸事件,而让你无法发挥专长。若你是外科医生,有可能严重地跌断手臂,或因安宁遭到破坏,而神经质到无法维持生计。
没有任何财产于存在地球期间可带来保障,更遑论下一世了。如果我们可以了解,人无法拥有任何东西,而生命如此短暂,那么,当在不可避免的事发生时,我们就会感觉到平静许多。
〔唯一真正的财产〕
无论如何,有某些东西会跟随人类穿越死亡之门,这就是「业」(kamma)—行为的结果。我们的善、恶业都会如影随形,即使想摆脱也无法如愿。
相信业是你唯一真正的财产,可带来强烈的渴望,热切且彻底地修习佛法。你会了解有益的善行是自己未来快乐的投资,而恶行则会回报在自己身上。
因此,你会基于善意、慷慨、仁慈等崇高的想法来行事,会捐款给医院与那些因不幸而受苦的人。你会扶持家人、老人、残障者、贫困者、朋友,以及其它需要帮助的人。你会希望以纯净的行为、温顺的言行来创造更美好的社会。
由于你致力于禅修,并平息心中生起的邪恶烦恼,而造就一个安详的环境,你会经历内观的各个阶段,最后了解终极的目标。所有具有功德的行为—布施、持戒、修习等,将如影随形地跟随你到死后。不要停止培养这些善法!
我们都只是渴爱的奴隶,真是可耻!却是千真万确。渴望贪得无厌,一旦我们获得某些东西,便会觉得并不如想象中满意,于是又去试其它东西。这是生命的本质,就好像企图用捕虫网来舀水一样,众生无法满足于听从渴望的支配,或物质的追求。渴望永远无法满足渴望,如果我们正确了解这项真理,便不会以这种自我打击的方式来寻求满足。因此,佛陀曾说知足是最大的财富。
有个故事,说有位编织篮子的人,他很单纯,喜欢编织篮子,吹吹口哨、哼哼歌,一天就在工作中快乐度过了,晚上便回到小屋就寝,一觉到天明。有天,一位富翁经过,看见这位贫穷的编织工人,生起一股悲心,并给他一千元。「拿着吧!」他说:「好好地去享受一番。」
这位编织工人满心感激地收下钱,他这生中从未看过一千元。他回到那摇摇欲坠的小屋中,不知要把钱存放在那里,但小屋太不安全了,他担心强盗,甚至担心老鼠会啃食它,于是整夜无法成眠。
第二天,他带着一千元去工作,但无法哼歌或吹口哨,因为他非常担忧这笔钱。那晚他再度失眠,隔天一早,便把这一千元还给富翁,对他说:「把快乐还给我吧!」
你也许会以为佛教不鼓励追求知识或证书,或辛苦工作赚钱,让你可以养活自己、扶持家人与朋友,并为值得的理由或团体而奉献。不!当然要利用你的生命与聪明才智,且以合法与诚实的方法来获得。重点是要对你所拥有的感到知足,而不要变成渴望的奴隶—这才是佛陀的教诫。思考众生的弱点,便可以在年老多病而无法修行,只能离开这无用的尸体之前,从身体与生命中获得最多。
如果你勇猛精进地练习,不执取身体或生命,你可以发展出得以使人解脱的精进,而完成禅修更高的阶段。如此无畏的态度,不仅包含于第七个培养五根的因素里,也包含在第八个因素中。这第八个特质,是处理痛苦时的耐心与坚忍,特别是身体的苦受。
所有行者都熟悉这种禅坐中会发生的不舒服感——心因反应苦受而生的痛苦,以及心因必须身处于练习之中,为抗拒此种控制而生起的痛苦。
一小时的禅坐有…
《提升心的品质——禅修心钥(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