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陀的教导,在密集禅修期间,如果行者可以应付得来,睡四小时是合理的。在日常生活中则需要更多的睡眠,但在床上躺太久而变得懒散则是无益的。至于食物,应吃到饱足为止,如此才会有足够的力气从事日常的活动与禅修,但不要吃太多,以免饱胀而昏昏欲睡。这位比丘的故事指出吃的必要性,为了健康,至少要吃足够的食物。
一个在禅修或在开示过程中过世的人,可视之为在战役中阵亡的英雄。我们的比丘在行禅中,被身体中风界的尖刀所袭击,而在天界中醒来。如果你在禅修中死亡,也可能如此,即使你还未证悟。
即使投生善处,你也会希望有条逃生的路线,通往完全的解脱与安全。在比丘天人拜访天界时,因自己会产生欲望的能力而感到恐惧,他知道甚至只是跨进宫殿大门,戒行就会逐渐丧失。证悟仍是他的优先选择,为此,必须保持戒行圆满,于是他逃到只园脱口说出自己的问题。
八正道—直达解脱之路
﹝八正道通往涅槃﹞
佛陀的响应很不寻常地简明,通常他会一步步地教导人们,从戒开始,并在指导修观之前,渐进到关于业的正见与正定。
为了说明此教导的顺序,他曾以艺术老师为例。一位想要学画的初学者来求教,老师不会只是递出一支画笔。第一课是展开画布,就如画家无法在虚空中画图一样,若无戒律的基础,或不懂业的法则而修观,一切都将徒劳无功。若无这两者,就如没有画布的表面,无法承接定与慧。某些禅修中心并不重视戒与业,如此的禅修无法获得太大的结果。
佛陀也会根据听众的背景或习性来调整他的教导,他明白这位不寻常的天人,曾是位成熟的比丘与禅修者,且在其暂留于三十三天时,也不曾破戒。
巴利语 kAraka (作者) 意指守本分而勤勉的人,这位比丘曾是这样的人。他不是仅有「行者」之名的人,也并非迷失于概念与幻想的哲人或梦想家,更不是个茫然地注视任何生起所缘的懒鬼。相反地,他热切而真诚,完全献身于他所走的这条道路,他对修行的深切信心与信赖,支持着持续的精进力,时时刻刻都试着将所接受的教导付诸实践,你可以将他视为老修行人。
佛陀给这位专心致志的人一个属于老修行人的指导。「你走过的路是笔直的,」他说:「那会引导你到安全的皈依处,无有恐怖,那便是你的目标。」当中提到的路当然是指八正道,天人早已开始上路了,佛陀正允许他继续前进。另外,佛陀还注意到天人想在此生成为阿罗汉,于是也提供直达的道路—直截的观。
八正道的确十分笔直,无有叉路,它并非曲线,也非弯道或蜿蜒的路径,只是直接地通往涅槃。
﹝十种邪行﹞
我们可以从反面来检查,以充分了解这种正直的德行。据说有十种不善行或邪行,在智者的眼中,未调伏这十种身、语、意行的人是不正当的,他会不诚实、不正直,道德有缺损。
◎身邪行
身邪行有三种。第一种与仇恨、憎恶感有关,如果人缺乏慈悲,便很容易屈服于这些感觉,并将之转化为身体的行为。他可能会杀害、伤害或压迫其它有情。
邪行也会由贪产生,未受控制的贪会导致偷窃,或诈取他人的财产。
性是第三种邪行,被欲望袭击的人,只对自身的满足感到兴趣,不顾及别人的感觉而犯下邪淫。
◎语邪行
语邪行有四种:第一是说谎;第二是说两舌语,破坏友谊或团体;第三是语带伤害、粗鲁、低级与下流;第四种语邪行是无意义地喋喋不休。
◎意邪行
在心的层面则有三种邪行:人也许会想伤害他人;或觊觎他人的财产;或对业的法则缺乏正见,不接受业的法则,且相信个人行善作恶毫不重要,这是不善行。
佛教也将思考视为一种行为,想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会产生行动。不相信﹁业﹂将导致不负责任的行为,而产生让自己或他人受苦的因缘。
还有其它不善思的心行,但未列举于其中,例如昏沉、掉举与种种微细烦恼的组合。被这些力量支配的人,称为意邪行者。
﹝步入邪道的危险﹞
无法解脱这些内、外在不善行的人,可说是走在邪道上,他不能期望自己抵达任何安全的地方,而持续地暴露在许多的危险中。
此处有自我批判、悔恨与遗憾的危险。他也许会为某个身、语、意的不善行找到合理化的借口;或是一开始并不知道那是不善的,稍后的反思则带来无穷的悔恨,而自责: 「那真是做了一件蠢事!」悔恨是痛苦的,那感觉不是由任何人所加诸你的。走在邪道上,即为自己招来邪道的苦,这种可能的情况无论出现在何时都很可怕,但真正恐怖的则是在人临终之时。
在死亡之前,无法控制的意识之流生起,那是人的一生与行为的回忆。如果你有许多具道德且慷慨的行为来回忆,心便会充满温暖与宁静,而能平静地死亡。如果你不遵守道德,悔恨与遗憾就会淹没你,你会想: 「生命如此短暂,而我滥用了时间,并未妥善运用机会,依循人性的最高标准而生活。」到那时,想改善作风就为时已晚了,你将会死得很痛苦。有些人在此时遭受巨大的痛苦,以致在临终时号啕大哭。
自我批判并非是选择邪道者的唯一危险,他还必须与智者的谴责与非难争斗。心地善良的人不会与不值得信赖或暴力的人为友,也不会尊崇他们。不善者终将无法适应,不能在社会中生存。
沿着邪道的某处,你也许会发现自己与法律交锋。如果你犯法,法律会报复你,警察会逮捕你,迫使你为自己的恶行付出代价,依罪行的轻重而罚锾、下狱,甚至死刑。现今的世界充满暴力,许多人因为贪、瞋、痴而犯法,他们不只是初犯,而是一犯再犯,无限地深陷下去。我们读过关于杀戮的残暴行动,当法律最终逮捕这些罪犯时,他们也许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走在邪道的人有受罚的危险。
当然,如果你聪明地避开罪行,甚至是以合法的方式犯罪,确实可以避免外在权威的制裁,但无法逃脱前述的自我惩罚,诚实地知道自己做错事是令人非常痛苦的。你永远是自己最佳的目击者,你不可能隐瞒自己,也无法逃脱投生于恶趣—畜生、地狱、饿鬼。一旦做了某个行为,业便会具有产生果报的潜力。倘若果报不在此生圆熟,便会跟随你到未来的某个时间。邪道导致以上种种的危险。
八正道与三学
在八正道之中没有歪曲。以戒、定、慧三学,八正道为人类生命的各个层面带来整合与正直。
﹝八正道的戒学﹞
正语 (sammAvAcAs),根据前缀 sammA 的字面来说,是指完善或完美的言语,它是八正道戒学中的第一项,当然意指真实的话语,然而,还要符合其它的标准。言语应当带来有情之间的和谐,是慈爱而非伤害的;是悦耳、动听的;是有益而非无意义的。练习正语,便能从前述的四种语邪行中解脱。
正业 (sammAkammanta) 是戒学中的第二项,正业与律仪有关。我们应避免三种色身所表现出的不道德行为—杀生、偷盗与邪淫。
戒学中的最后一项是正命 (sammAAjIva),营生要正派、合法,并远离任何染污,不从事不正当的职业。
在这三方面剔除歪曲,便能阻止最粗的烦恼靠近。烦恼是我们的敌人,应如此看待它们,远离敌人,便能免除危险。
﹝八正道的定学﹞
八正道的第二个部分是定学,包含三个要素—正精进、正念与正定。
如果你有遵循禅修指导,就应熟悉这部分。当你努力将注意力放在腹部时,这便是正精进,它有将烦恼推到一边的力量。当正精进发挥出来,便能有效地策动正念,而能观察所缘。正念也像个保护者,精进将烦恼移开,而正念将它们关在门外,心便可以专注,时时刻刻都维持在所缘上—镇定、冷静而不涣散,这就是正定。
当这三要素现前时,定学可说已有良好的发展。此时,心的烦恼与歪曲都已远离。定学直接对抗心的歪曲。
﹝八正道的慧学﹞
由于自己的精进,你的心会剎那、剎那地变得纯净而宁静。在一分钟之内,你能有六十个解脱歪曲的心的剎那,在二分钟内就有一百二十个剎那,想想一小时甚或一整天会有多少剎那的宁静。每一秒都很重要!
在这些剎那中,你会看到心直接落在目标—禅修的所缘上,这即是正思惟—八正道慧学中的一个要素。当心精确地瞄准目标,便会精晰地看到所缘,智慧便会生起。智慧清晰照见或如实了知﹁法﹂,即构成八正道中的另一要素—正见。
如果心准确地落在目标上,智能便生起,察觉因果法则的结构—将名法与色法连结的因果关系。如果心落于无常,便会清楚地察觉无常的本质。因此,正思惟与正见是相连的。
由正思惟生起的正见,具有根除歪曲的心种子的力量。歪曲的心的种子指的是极微细的随眠烦恼,只有智慧现前才能根除,这是非常特别的,以一种真实与实际体验的方式,只能剎那地发生,而非透过想象。
也许现在你能更理解为何佛陀说这条道路是笔直的,身、口、意的歪曲,会被八正道中的戒、定、慧三学克服。走在正道上的人,超越歪曲,远离众多危险。
涅槃即庇护所,正道即庇护所
佛陀进一步承诺这位比丘天人,这条正道会引导至安全的庇护所。﹁庇护所﹂在这部经的注释中有很多的讨论。事实上,它是指涅槃—没有任何危险、恐惧之处,击毁了老与死,卸去了苦的重担,抵远涅槃的人完全受到保护,因此,可称为﹁无惧者﹂—没有危险的人。
为了要抵达涅槃这安全的庇护所,我们必须走在八正道世俗的部分,世俗意指未超越此世。除非走这条路,否则无法抵达涅槃,涅槃是其…
《寂静马车—踏上涅槃之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