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马车—踏上涅槃之旅
直达解脱的路径
全然寂静的马车
马车的两轮:心精进与身精进
马车的靠背:惭愧
环绕马车的装甲:念
车夫:正见
真正佛陀之子
直达解脱的路径
──修习八正道的重要性
班迪达尊者 著
钟苑文 译
戒行清净,便无有悔恨,不受智者谴责、法律的刑罚,也不会投生于恶趣;
圆满定学,便能解脱执着烦恼的危险;念与定生起的观智,有克服随眠烦恼的力量。
因此,即使在未抵达完全无虞的涅槃之前,走在八正道就能免却可怕的事物。
误生天界的禅修比丘
从前,佛陀住在印度古城舍卫城附近的祇树给孤独园时,一位天人与千名同行的随从,在凌晨时分从天界而下来拜访他。
尽管天人的光彩照耀整个祇园,他却明显地心烦意乱,向佛陀顶礼后便开始恸哭。
「哦!佛陀!」他哭道:「天界真是嘈杂啊!充满天人们的喧闹。对我来说,他们看起来就像饿鬼,在自己的土地上作乐。待在这种地方让我慌张失措,请告诉我如何离开。」
这番话由天人说出来十分古怪,天界的特征本就是欢喜。那里的居民,优雅且好乐音乐,一点也不像生活在极度悲惨与痛苦中的饿鬼。据说某些饿鬼有巨大的腹部与如针孔般的嘴,因此他们时时感到无法满足的严重饥饿。
佛陀以神通力审查天人的过去,知道他不久前还是位修行者,年纪轻轻便对佛陀的教义深具信心,于是出家成为比丘。在一位老师的座下经历必要的五年岁月,熟悉了戒律与团体生活,并能独自禅修后,便到森林中隐居独修。由于他非常想成为阿罗汉,便极度地发奋练习,几近废寝忘食,以便尽全力禅修。哎!他失去了健康,胃胀气造成发胀与如刀割般的疼痛。尽管如此,他仍未调整习惯,一心一意地练习。疼痛不断加剧,直到一天,在行禅时断送了性命。
这位比丘立刻投生于众天界之一的三十三天。突然,宛如从梦中醒来,他身着金色华服,站在耀眼夺目的宫殿门前,天宫之内有一千位天人,盛装等待他的来临,他是他们的主人。他们很高兴地看到他出现在门前,兴高采烈地大声欢呼,并奏乐相迎。
我们可怜的主角在这种种之间,并无机会注意到自己已经投生,他以为所有的天人只是一般来向他致敬的信众罢了。这位新天人垂下目光,庄重地拉起金色衣裳的一角,盖住肩头。天人们看到这些动作,猜出他的状态而大叫道: 「现在你在天界,这不是禅修的时间,而是嬉戏作乐的时刻。来吧!我们来跳舞!」
我们的主角几乎听不见,因为他在练习根律仪。最后,有几位天人走进宫殿拿出一面长镜,这位新天人吓呆了,看到自己不再是个比丘,整个天界没有一个够安静的地方来禅修,他被困住了。
在惊慌之中,他想:「当我出家时,唯一的希望是最高的安乐—阿罗汉。我就好像是位拳击手,参加比赛希望获得金牌,结果却得到一颗甘蓝菜。」
这位前比丘甚至害怕跨进宫殿内,他知道自己的心力无法长久对抗这些远超过人间的欲乐。他突然了解,身为天人便有能力拜访佛陀正在教化的人界,这个领悟让他振作起来。
「我可以在任何时候获得天上的财富,」他想:「但遇到佛陀的机会才是真正稀有的。」他毫不犹豫地快速离去,身旁伴随着一千位随从。
在祇园找到佛陀后,这位天人靠近佛陀并寻求协助。佛陀被他的一心修行所感动,给予了以下指导:
哦,天人!你走过的路是笔直的,那会引导至你的目标—安全、无有恐怖的皈依处。你会搭乘一辆完全宁静的马车,心精进与身精进是其两轮,惭愧是靠背,念是环绕马车的装甲,正见是车夫。不论男女,任何人只要拥有这样一辆马车,且驾驶得当,无疑地都会抵达涅槃。
远离「愚痴园」— 一个混乱与迷妄之处
这个比丘天人的故事略述于《相应部》,说明了关于禅修的许多事,我们将一步步地来检视。但你会提出来的第一个问题也许是: 「为何会有人抱怨投生于天界呢?」毕竟,天界是不间断的宴会,在那里的每个人都有美好而长寿的身体,并为欲乐所围绕。
也许不必等到死后投生,才能了解天人的反应,其实在地球上就有天界了,但在他们任何人中,可以发现真实而永久的快乐吗?例如,美国是个物质很进步的国家,在那里可以得到很多的欲乐,你可以看到人们沉溺、陶醉于奢华与欢乐之中。问问你自已,这些人会想看得更深,或致力于寻求存在的真理吗?他们真正快乐吗?
当这位天人身为人时,他对佛陀的教导有无比的信心,相信最大的快乐来自修习佛法后的解脱。为了寻求这种超越感官的快乐,他舍弃世间的享乐,并献身成为比丘,他热切地努力想成为阿罗汉。事实上,却因过于努力而早逝,突然发现自己回到出发点—被他努力要舍离的欲乐所围绕。你能了解他失望的感觉吗?
事实上,死亡并不新奇,那只是心的转移,在死心与结生心之间没有任何中介的心。此外,不像人类,天人的出生是自然且无苦的。
因此,这位行者在一生与另一生之间,修行无有懈怠。所以,他会抱怨天界的嘈杂也就同样不令人意外。如果你曾深入地练习,便会知道声音有时会令人多么混乱与痛苦,不论是突然的爆炸或连续的炮轰。想象在禅坐时,你刚到达一个安宁且沉静的境地,而电话铃声响起,你整个钟头的定立刻就支离破碎。如果你曾有过这样的经验,便可了解行者将天人比喻为饿鬼的强烈情绪。当电话铃声响起时,我很想知道你会骂出什么话,即使那是一通朋友的来电。
在原始巴利经文中还有个双关语。天人对佛陀诉说,发现自己身处以美丽著称、名为「欢乐园」(Nandana Vana) 的天界欢乐林中时,却将之改名为 「愚痴园」(Mohana,愚痴(moha)的衍生字) — 一个在心中制造混乱与迷妄的地方。
舍离欲乐的方法—安住于修行
就行者的观点而言,你当然也会明白强烈欲乐令人分心的特质,也许你的目标与这位行者不同,并非想成为阿罗汉,也或许正是。不论你期待的禅修结果是什么,都一定会重视禅修带来的定与轻安,要达成这些目标,某种程度的舍离是必要的。每次我们坐下来禅修,即使是一小时,也放下了一小时寻找欲乐与娱乐的可能性,但我们会发现某种程度解脱了娱乐本身—心追逐乐受后所感到的苦。如果参加较长的密集禅修,便舍离了家、所爱的人与我们的过去,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人会发现这种牺牲是值得的。
这位比丘天人虽然抱怨天堂的情况,但并非真正瞧不起天人的生活方式,而是对自己未达成目标而感到失望。这就如你获得一个工作,希望赚一千元,你勤勉而细心地努力工作,但一天结束了工作并未完成,只得到五十元。这让你感到很失望,并非因为你轻视五十元,而是为没有达成自己所设定的目标。这位行者也是如此,他生气自己,并将自己比作赢得甘蓝菜而非金牌的拳击手。天人同伴们都了解他,且丝毫不觉得受到侮辱。事实上,他们很感兴趣地跟随他一同到人界,在这里他们也能从佛陀的教导中受益。
如果你安住于佛法中,不论身在何处,即使是天界,你对禅修的兴趣仍会持续。如果不然,很快便会被居住环境所提供的欢乐所纠缠,而这将是你追寻佛法历程的终点。
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位行者如何安住于修行。在他进入森林独修之前,他花了五年的时间依止一位老师,并与其它比丘共住在僧团中。他以各种方式服侍老师、接受禅修指导,并持戒清净。每年他于三个月雨安居的期间禅坐,之后参加传统的仪式,在仪式中,每位比丘以慈悲心讨论其它人的过失,因此人人都能改正自己的缺失。
对于身为行者的我们而言,此人的背景深具意义。所有的行者都应该像他致力于完全了解持戒的方法,直到清净戒完全成为生活中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因为我们共住于此世中,必须学习以利他且慈爱的方式来沟通。至于禅修,直到具有高度的技巧—完成观智的整个阶段,都需要依赖一位值得信赖而有能力的老师。
掌握修行的重点—明辨必要的与多余的
这位比丘具有很大的美德:专心致志于佛法,致力于了解真理,对他而言,其它的都是次要的。他极度审慎地分辨必要的与多余的,避免外在的活动,并尽可能地把时间花在努力保持正念上。
对所有的人而言,限定自己的职责是有益的,如此才能有更多的时间禅修。当偶尔做不到时,可以想想母牛的故事。如你所知,牛永远忙着用力咀嚼牧草,牠们整天都在吃。现在,母牛有只活蹦乱跳又顽皮的小牛,如果牠只顾着吃草,丝毫不关心小牛,那么,小牛必定会跑走并惹来麻烦。但如果牠忽略自己的需要,只看守小牛,那就得整晚都吃草了。因此,母牛一面注意小牛,一面吃草。有工作或事物要做的行者应仿效牠,一面做事,同时留意佛法,确保心不会跑得太远。
我们知道这位比丘是位勤奋且热切的行者,在他醒着时,总是尽最大的努力保持正念,一如我们所知的那般,佛陀允许比丘睡四小时—整个中夜的时间。但强烈的迫切感使他把床搁置一旁,甚至废寝忘食,而以修行的持续精进来满足自己。
我不建议你废寝忘食,只希望你了解他致力于修行的程度。根据佛…
《寂静马车—踏上涅槃之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