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结果。
我们讨论这这条路本身的三个部分—戒、定、慧。当戒行清净时,便无有悔恨,不受智者谴责、法律的刑罚,也不会投生于恶趣。如果圆满定学,便能解脱执着烦恼的危险—那些在心中生起并压迫我们的负面倾向。在正念与定苏醒时生起的观智,有克服随眠烦恼的力量。因此,即使在未抵达完全无虞的涅槃之前,走在八正道就能免却可怕的事物。所以,这条路本身也是庇护所。
﹝烦恼、业与果—轮回的恶性循环﹞
烦恼要为世界的危险负责。无明、渴爱与执取都是烦恼,立基于无明,受到渴爱的支配,便会造业,然后忍受果报。由于过去在欲界的业行,我们投生于这个星球,在目前拥有的身心之中。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生命是过去因的果,身与心依序成为渴爱与执取的所缘,渴爱与执取造作业,即再次投生的条件—再次渴求、执取身与心。烦恼、业与果是恶性循环的三个元素,是个无始的轮回,没有禅修,便不会有结束。
若非因为无明,恶性循环便不会存在。我们先因无知、不清楚了解的无明而受苦,后来是因为愚痴的无明,如果没有深刻地修行,便无法了解实相的真正特性—无常、苦、无我。不明了身心短暂的本质,它只是现象的剎那生灭,隐藏着我们所忍受的生灭压迫的巨大痛苦。我们不了解在这过程中没有 「人」在控制,也没有「人」在背后,可说是「无人在家」。如果我们深深地了解身心的这三种特性,就不会渴爱、执取。
然后,由于愚痴,我们在实相中加入虚假的元素,误以为名色是永恒不变的,在所拥有的身心中发现快乐,而假定有个永恒的自我或「我」在管理身心的过程。
这两种无明使得渴爱与执取生起。执取只是渴爱的具体化,渴求愉悦的色、声、香、味、触与想法,我们渴望新的所缘出现在面前。如果获得想要的,便会执取它而拒绝放手,而造作束缚自己于轮回中的业。
﹝打破轮回的循环﹞
当然,业有很多种。不善业带来不善果,而让我们在轮回中持续存在。然而,走上了八正道的前段,由于他正在避免不善行,便无须担心个人行为的负面影响,戒使得行者免于未来的痛苦。善业带来善果,尽管它仍会将我们推入新的生命轮回,但在禅修中,不再造作出使人持续存在的业。只是看着事物的来来去去是有益的,它甚至使我们不会继续轮回。以其最精确的意义来说,在禅修中不会产生异熟,当有足够精确的觉知,便能阻止渴爱的生起。因此,也会防止连结存在︵有︶、业、生、老、病、死等的连续生起。
修观会剎那、剎那地冲破烦恼、业、果的恶性循环,当行者策动了精进、念与稳固的定,正思惟便使心洞悉存在的真实本质,而能如实了知事物。智慧之光驱散无明的黑暗,无明消失了,渴爱如何生起?如果我们看清事物的无常、苦与无实体性,渴爱便不会生起,执取也无法跟随。因此说:不知而取,知即解脱。解脱执取,便不再造业,也不再有果报。
无明导致渴爱与执取,此三者导致「存在」与「我」的邪见。走在八正道上,能去除无明之因,如果这些消失,即使只有一剎那,便有解脱。粉碎了恶性循环,这就是佛陀所说的庇护所。没有无明、烦恼的危险,也没有导致未来受苦的恐怖业行,只要保持正念,便可享有安全与平安。
也许你会觉得身心如此可怕,以致想摆脱它们。不过,自杀不会带给你任何好处。如果你真的想要解脱,必须放聪明点。有道是只有观察到「果」,才能破坏「因」,这并非主动意义中的破坏,而是永续存在力的消失,正念破坏了会在未来导致类似的身心的 「因」。当心因为正念、正定、正思惟而集中—看着六根门前生起的每个所缘,看着它发生的剎那,此时烦恼不能入侵,完全无法生起。由于烦恼是业与轮回的 「因」,你便切断了在轮回存在的一个连结。如果现在没有「因」,未来就不会有「果」。
遵循八正道,经过观智的不同阶段,终究抵达涅槃的庇护所,解脱所有的危险。涅槃的成就共有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会永远根除特定的烦恼。当心完全清净,便会在最后的证悟阶段—阿罗汉,抵达究竟的庇护所。
预流—初次体验涅槃
初次体验到涅槃—证得须陀洹道的剎那,粉碎了连结恶趣的三个循环,不再投生于畜生、饿鬼或地狱之中。导致投生该处的烦恼被根除,不再造作轮回彼界的业行,而可能会造成这些结果的过去业则会失效。
在更高的证悟阶段,会根除愈来愈多的烦恼,最后到阿罗汉道心,则完全去除烦恼、业与果。阿罗汉永远不再受烦恼的折磨,死时即进入般涅槃—永不再进入轮回的涅槃。
即使只是最低层次的证悟,也能避免从事错误的修行或走上任何邪道,知道这点或许能鼓励你,这叙述于《清净道论》(Visuddhi Magga)—觉音 (Buddhaghosa) 于第五世纪的伟大作品。你也会从自责、智者的谴责、刑罚与堕入恶趣的危险中解脱。
(编者按:本期专辑内容译自班迪达尊者 (Sayadaw U Pandita) 所著《就在此生》(In This Very Life: The Liberation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一书,中译本将由香光书乡出版社出版。专辑中部分标题为编者所加。)
全然寂静的马车
──八正道的譬喻
班迪达尊者 着
钟苑文 译
八正道的寂静马车,是一辆戒、定、慧的马车,
以身精进与心精进为轮,惭愧为靠背,念为装甲,正见为车夫,
可载运一切众生安全地横越海洋、沙漠,穿越轮回的丛林。
全然寂静的马车
尚未到达预流的凡夫,就如旅者开始一段冒险的旅程,在横越沙漠、丛林或森林时,会有许多危险在等候,他必须装备齐全。在这种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之一是辆优良且可靠的车,佛陀提供比丘天人一个卓越的选择。「你会搭乘,」他说:「一辆全然寂静的马车。」
可以想象在他最近有了处于天界乐神之中的体验后,会发现一辆寂静的车子是多么吸引人,但在此还有弦外之音。
大部分的车辆都有噪音,佛陀时代所使用的旧式双轮或四轮马车喧嚣地发出嘎嘎声,特别是如果润滑油不足、粗制滥造或超载时,更是如此。即使现代的汽车或卡车仍十分喧闹。然而,佛陀提供的马车,却非普通的车辆,它制造精良,不论数以千、百万或亿计的众生搭乘,移动时都安静无声。这辆马车可载运所有人安全地横越海洋、沙漠,穿越轮回的丛林,是一辆修观的、八正道的马车。
佛陀在世时,数百万众生只是听闻他的开示便证悟了。有一千、十万或百万个众生,可能都听过同一个开示,所有这些众生都可以同时在马车上一起横越。
这辆马车永远不会嘎嘎作响,但其乘客通常会发出许多嘈杂声,特别是那些到达较远的彼岸—抵达涅槃这安全庇护所的人,他们会以赞美与兴奋的语气高声说:「这马车多好啊!我运用了它,而它也发挥了功效,引领我到达觉悟。」
已抵达觉悟四阶段的圣人—预流者、一来者、不来者与阿罗汉,他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歌颂马车:「我的心已完全改变,充满了信心、清明与广阔。许多智慧于我身中展开,心强壮而稳定,能弹性地面对生命的变化。」
能进入禅定的圣人们会歌颂这辆车,进入灭定的一来者与阿罗汉也是如此,他们能经验到心、心所与一切心所生法的寂灭。从这些定中出来,他们对这辆车充满喜乐与赞美。
通常当某人死亡时,人们会哀伤、悲号。看到有情离开这世间,我们会哀悼、哭泣、沮丧。然而,对想根除一切烦恼的阿罗汉而言,死亡是件期待的事。他会说:「终于能丢弃这苦的聚合体了!这是我的最后一生,我不用再面对痛苦,而只有在涅槃庇护所的喜乐。」
阿罗汉的珍贵也许超乎你的想象,但你自己可以知道阿罗汉可能会有的感觉。看看自己的修行,你也许曾克服五盖—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与疑,而可以清晰地看到所缘的本质;也许曾看到名色之间的差别,或现象的剎那生灭。看到生灭的阶段,即是一种解脱与快乐,这种喜悦、清明的心,就是禅修的果。
佛陀说:「对曾参加密集禅修或曾达到禅定的人而言,在他身上生起的喜悦,远超过这世间或天界所能经验的欲乐。」
禅定在此等同安止定,或是在修观时所发展的深层次的剎那定,后者称为「观禅」(vipassanA jhAnas)。
﹝无与伦比的滋味﹞
能持续地保持正念的行者,会在禅修中经验到很深的喜悦—一种从未品尝过的、无与伦比的法味。初次经验时,你会充满惊奇:「多殊胜的佛法啊!真是神奇!我无法相信内在竟能生起如此多的平静、喜与乐。」你会充满信念、信心、满意与满足,会开始想与别人分享这经验,甚至会企图举办自己的传教活动。这是你心中的声音,歌颂能搭乘这辆寂静的马车。
另一种噪音比较不那么狂热,那是行者粗鲁、不悦地搭乘马车时的尖叫声,他们也许想要继续坚持,但只是很勉强,这些是未勤奋于禅修的行者。在修观中,少量的精进只能带来微不足道的结果,懈怠的行者永远无法品尝法味,他们也许听说别人的成功,或看到别人坐得直挺安稳,推测他们享受很深的止与观,但自己的心却陷入散乱与五盖的困境里。怀疑会悄悄地潜入他们的心中—怀疑老师、方法与马车本身:「这真是很糟糕的马车,无法载我到任何地…
《寂静马车—踏上涅槃之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