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方,车身颠簸,又制造许多噪音。」
﹝愈是迷路,得到的米愈多﹞
有时甚至会听到非常绝望的哭号从马车的方向传来,这哭声来自对禅修有信心且很努力的行者,但为了某些原因,无法如预期有很大的进步。他们开始失去信心,怀疑是否能达成目标。
缅甸有种用来鼓励这些人的说法:「行者愈迷路,得到的米愈多。」行者是存在于佛教国家的一种出家人,他们受持八戒或十戒,穿着白袍,剃除发须,因为舍离世间而住在寺院中,以种种方式维持寺院与协助比丘,任务之一是每隔几天进城化缘。在缅甸,化缘得到的通常是生米,他们挑着两端吊着竹篓的扁担,沿街而行。
也许是他不熟悉村落的小径,在该回家时找不到回寺院的路。这位可怜的出家人走入死巷,于是转入一个小巷弄,结果又是一条死巷,而人们一直以为这是他路线的一部分,因此继续布施给他。等到他找到回家的路,便已获得一大堆战利品。
如果你们有时迷失或偏离正轨,可以想想你最后会得到一大袋的佛法。
马车的两轮—心精进与身精进
一如佛陀所形容的,这辆神圣的马车具有两轮,在当时马车即如此制造,这样的隐喻才能容易为当时的听众所接受。佛陀解释马车的一轮是身精进,而另一轮则是心精进。
禅修与从事其它的职业一样,精进是很重要的,必须努力勤奋才能成功。如果我们不屈不挠地精进,就能成为英雄—有勇气的人,禅修中所需要的正是勇猛精进。
身精进是维持身体行、住、坐、卧各种姿势的努力。而若没有心精进,禅修就不存在,它是保持正念与定,确保烦恼远离的力量。
精进的两轮承载着修行之车。行禅时,你必须举起脚、向前伸,然后放到地上,一再地重复便构成了走路的动作。当你行禅时,身精进产生移动,而心精进唤起心持续不断地专注于移动,适量的身精进有助于警觉与心精进。
我们必须注意到,精进是佛陀设计车辆的基础,就如世间马车的两轮必须稳固地安装在车上一样,心精进与身精进也必须好好衔接,以带动这辆八正道的马车。如果坐禅时,无法确实让身体努力坐好,或无法使心保持敏锐,并持续而精确地觉察,那么我们便那里也去不了。然而,如果精进的双轮继续转动,车辆便会笔直地向前移动。
﹝身精进—维持身体各种姿势的努力﹞
单单保持身体的姿势,便需要相当大量的精进,如果坐着,必须努力让自己不倒下来;如果是在走路,则必须移动双腿。我们试着保持四威仪均衡地精进,并创造健康的条件。尤其在密集禅修时,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坐禅、行禅,其次是站立、躺卧,并限制睡觉的时间。
如果不好好地维持姿势,结果便是懒散。在坐禅时,你也许会找个东西来靠背,或许会断定走路太累,或某种放松的嗜好更适合禅修。如你所猜想,我不推荐以上任何一种想法。
﹝心精进—保持正念与定,确保烦恼远离﹞
心精进也是如此,松懈是不好的。必须一开始便认定,发挥坚忍不拔与持续的心精进是必要的。要告诉自己在正念中不要有任何间断,尽可能地持之以恒。如此的态度非常有用,它会开启你的心,而有确实实现自己目标的可能。
有些行者特别讨厌行禅,觉得无聊又浪费时间,只在老师告诉他们这么做时行禅。相反地,由于行禅需要强固的双重精进,对于保持精进之轮的转动是非常重要的。以正确的专注行禅,你会轻松舒适地抵达目标。
当心精进时时刻刻地出现,便能防止烦恼侵入,将之阻挡在外、搁置一旁,并被心所拒绝。
有些行者断断续续地精进时,他们一时兴起才精进的作法会使人混乱。建立在突发正念的精进,是徒劳无益的,因为在失念的几个剎那后,便是烦恼逍遥的时光。之后,当这样的行者再次开始保持正念,就必须重头来过。一再地努力而后休息,无法建立起动力,也无法进步。
也许你会做某种心灵的探寻,老实说,你真的有保持正念吗?你真的诚挚地在醒着的每个剎那,以坚忍不拔且百折不挠的精进来维持正念吗?保持心精进之轮持续转动的人,可说拥有热切的精进。佛陀赞美这样的人说:「拥有热切精进的人,则有舒适的生活。」为什么会如此?热切的精进阻止烦恼靠近,产生冷静、平静、喜乐的心理氛围,远离贪婪、残酷、破坏性等一切皆是苦的念头。
热切精进的美德是无止尽的,佛陀说:「宁愿以热切的精进活一天,也胜过没有精进而活一百年。」希望你从这段讨论中所得到的激励,足以保持精进之轮的转动。
马车的靠背—惭愧
佛陀所描述的下一个部分是车辆的靠背—惭愧。当时的马车会有靠背来倚靠,若无靠背,在车子突然停止或向前时,车夫或乘客会跌下车。靠背也可以是个奢侈品,人可以向后倚靠,像坐在自己喜欢的扶手椅子般,舒适地向目的地前进。在我们的讨论中,目的地是神圣的目标—涅槃。
﹝有益的惭与愧﹞
为了明白内观马车上「靠背」的功能,我们必须审查「惭愧」的意义。佛陀使用的巴利语是 hiri (惭);「愧」(ottappa) 的品质则是「惭」的良伴。虽然经典并未特别提及,但由于「愧」的意思也包含在内,所以要同时讨论。这两个字通常分别翻译为「羞耻」(shame) 与「畏惧」(fear),不幸地,这些字都是负面的,也因此是不正确的。在英文中,并无适合表达这些意义的语词,最好的权宜说法是「道德良心」。如果有时间,我会试着解释巴利语的意思。
请谨记,惭与愧并非如习惯所说的和生气或瞋恚有关,它们只是以非常特别的方式,让人对不善行感到羞耻与畏惧。它们一起创造一个纯净无染的道德良心—自我的正直。事实上正直的人不会做任何令他羞耻的事,在道德上也是无惧的。
惭是种厌恶烦恼的感觉。你若试图努力保持正念,便会发现当烦恼攻击你到为烦恼所害之间有个空档。回复理智时,可以说你因为松懈而为烦恼所困,而感到某种憎恶或羞耻。这种对烦恼的态度称为「惭」。
愧是畏惧不善行的结果。如果正式禅修时,你花了很长的时间在不善思上,就会使进步迟缓。如果你受到烦恼的影响而做出不善行,便会为后果所苦,畏惧发生这种事,便会对总是等着发动攻击的烦恼更加注意、警觉。在禅坐时,你会坚定地专心致力于主要的所缘。
惭与个人的美德和正直有直接的关系,而愧也与美德以及父母、师长、亲戚、朋友的美名有关。
惭以许多方式表现。假设某个很有教养的男子或女子,不论家境如何,父母以人类的价值来教育他们,如此的绅士、淑女会在做杀生的不善行前三思。他们会想:「我的父母教我要慈爱,那么我要屈从于这种破坏性的想法或感觉,置自己的自尊心于险境吗?我要在自己缺乏慈悲与体谅的虚弱时刻,杀害其它众生吗?我要牺牲自己的美德吗?」如果能以这种方式反思,而决定避免杀生,惭便发挥了作用。
学问或知识的美德也能使人抗拒不善行,如果某人在任何的意义下是有学问、教养的,他便会有高的道德标准。当真正有教养的人企图做出不道德的行为时,他会想到那有失身分,而退缩不前。
惭也会因为年纪的关系而生起,在年纪较长时,人会感到一种尊严,而对自己说:「我是个年长的人,知道对错的差别。我不会做任何不适合自己的事,因为我深深尊重自己的尊严。」
惭也会因为有勇气的信念而生起,可以反思不道德行为是怯懦、卑劣、无节操者行为的领域。有勇气与信念的人,无论如何都会选择坚守原则。这是英勇的美德,拒绝让自己的正直受到破坏。
愧—良心中的畏惧层面,当想到父母、朋友、家人会因为自己不道德的行为而蒙羞时生起,它同时也是不辜负人性中的至善的愿望。
一旦做了不道德的行为是无法隐藏的,你自己知道做了这件事,同时也有一些众生能读出他人的心,能看到或听到别人发生了什么事。如果你注意到这些众生在场,做不善行时便会犹豫,以免被人发现。
惭与愧在家庭生活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为有了这些,父母与兄弟姊妹可以过着相当清净的生活,如果人类无有惭愧,家庭成员的连系不受姻亲关系的限制,那么就如猫狗一般了。
现在这世界深受人们缺乏这些特质的困扰。事实上,惭与愧称为「世间的守护者」。想象有个世界,那里的每个人都拥有充分的惭与愧!
惭与愧也称为「白法」(sukka dhamma)—纯净之法,因为它们在这星球上,对于维持有情行为的纯净十分重要。白法同时意味白色,以象征纯净。相反的无惭与无愧则称为「黑法」(kanha dhamma),黑色会吸收热,而白色则反射之。无惭与无耻的黑法是烦恼最好的吸收器,当它们出现时,你可以确定烦恼会完全渗入心中;然而,如果白法出现,烦恼便会被反射出去。
经典举两颗铁球为例,一个被粪便弄脏了,另一个则是火红炽热的。有个人受赠这两颗球,他拒绝了第一个,因为它令人厌恶;他也拒绝了第二个,因为怕被烫伤。不取被粪便污染的球,就如他心中惭的特质,当他将不道德与正直相比较时,会发现不道德令人厌恶。不取炽热的球,就如出自对业果的恐惧,而害怕犯下不善行的愧,他知道结果会导致地狱或恶趣,因而避免十种不善行,就如它们是那两个铁球一样。
﹝无益的惭与愧﹞
有些惭与愧是无益的,我称它们为「假的」惭与愧。有人也许会对持守五戒、闻法或向值得尊敬的人顶礼感到羞耻、难堪;也许会对在大众面前高声朗诵或演说感到丢脸。害怕别人的批评,如果那批评不是根据道德行为而发,那就是假的惭。
有四…
《寂静马车—踏上涅槃之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