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寂靜馬車—踏上涅槃之旅▪P4

  ..續本文上一頁方,車身顛簸,又製造許多噪音。」

  

  ﹝愈是迷路,得到的米愈多﹞

  

  有時甚至會聽到非常絕望的哭號從馬車的方向傳來,這哭聲來自對禅修有信心且很努力的行者,但爲了某些原因,無法如預期有很大的進步。他們開始失去信心,懷疑是否能達成目標。

  

  緬甸有種用來鼓勵這些人的說法:「行者愈迷路,得到的米愈多。」行者是存在于佛教國家的一種出家人,他們受持八戒或十戒,穿著白袍,剃除發須,因爲舍離世間而住在寺院中,以種種方式維持寺院與協助比丘,任務之一是每隔幾天進城化緣。在緬甸,化緣得到的通常是生米,他們挑著兩端吊著竹簍的扁擔,沿街而行。

  

  也許是他不熟悉村落的小徑,在該回家時找不到回寺院的路。這位可憐的出家人走入死巷,于是轉入一個小巷弄,結果又是一條死巷,而人們一直以爲這是他路線的一部分,因此繼續布施給他。等到他找到回家的路,便已獲得一大堆戰利品。

  

  如果你們有時迷失或偏離正軌,可以想想你最後會得到一大袋的佛法。

  

  

  馬車的兩輪—心精進與身精進

  

  一如佛陀所形容的,這輛神聖的馬車具有兩輪,在當時馬車即如此製造,這樣的隱喻才能容易爲當時的聽衆所接受。佛陀解釋馬車的一輪是身精進,而另一輪則是心精進。

  

  禅修與從事其它的職業一樣,精進是很重要的,必須努力勤奮才能成功。如果我們不屈不撓地精進,就能成爲英雄—有勇氣的人,禅修中所需要的正是勇猛精進。

  

  身精進是維持身體行、住、坐、臥各種姿勢的努力。而若沒有心精進,禅修就不存在,它是保持正念與定,確保煩惱遠離的力量。

  

  精進的兩輪承載著修行之車。行禅時,你必須舉起腳、向前伸,然後放到地上,一再地重複便構成了走路的動作。當你行禅時,身精進産生移動,而心精進喚起心持續不斷地專注于移動,適量的身精進有助于警覺與心精進。

  

  我們必須注意到,精進是佛陀設計車輛的基礎,就如世間馬車的兩輪必須穩固地安裝在車上一樣,心精進與身精進也必須好好銜接,以帶動這輛八正道的馬車。如果坐禅時,無法確實讓身體努力坐好,或無法使心保持敏銳,並持續而精確地覺察,那麼我們便那裏也去不了。然而,如果精進的雙輪繼續轉動,車輛便會筆直地向前移動。

  

  ﹝身精進—維持身體各種姿勢的努力﹞

  

  單單保持身體的姿勢,便需要相當大量的精進,如果坐著,必須努力讓自己不倒下來;如果是在走路,則必須移動雙腿。我們試著保持四威儀均衡地精進,並創造健康的條件。尤其在密集禅修時,必須有足夠的時間坐禅、行禅,其次是站立、躺臥,並限製睡覺的時間。

  

  如果不好好地維持姿勢,結果便是懶散。在坐禅時,你也許會找個東西來靠背,或許會斷定走路太累,或某種放松的嗜好更適合禅修。如你所猜想,我不推薦以上任何一種想法。

  

  ﹝心精進—保持正念與定,確保煩惱遠離﹞

  

  心精進也是如此,松懈是不好的。必須一開始便認定,發揮堅忍不拔與持續的心精進是必要的。要告訴自己在正念中不要有任何間斷,盡可能地持之以恒。如此的態度非常有用,它會開啓你的心,而有確實實現自己目標的可能。

  

  有些行者特別討厭行禅,覺得無聊又浪費時間,只在老師告訴他們這麼做時行禅。相反地,由于行禅需要強固的雙重精進,對于保持精進之輪的轉動是非常重要的。以正確的專注行禅,你會輕松舒適地抵達目標。

  

  當心精進時時刻刻地出現,便能防止煩惱侵入,將之阻擋在外、擱置一旁,並被心所拒絕。

  

  有些行者斷斷續續地精進時,他們一時興起才精進的作法會使人混亂。建立在突發正念的精進,是徒勞無益的,因爲在失念的幾個剎那後,便是煩惱逍遙的時光。之後,當這樣的行者再次開始保持正念,就必須重頭來過。一再地努力而後休息,無法建立起動力,也無法進步。

  

  也許你會做某種心靈的探尋,老實說,你真的有保持正念嗎?你真的誠摯地在醒著的每個剎那,以堅忍不拔且百折不撓的精進來維持正念嗎?保持心精進之輪持續轉動的人,可說擁有熱切的精進。佛陀贊美這樣的人說:「擁有熱切精進的人,則有舒適的生活。」爲什麼會如此?熱切的精進阻止煩惱靠近,産生冷靜、平靜、喜樂的心理氛圍,遠離貪婪、殘酷、破壞性等一切皆是苦的念頭。

  

  熱切精進的美德是無止盡的,佛陀說:「甯願以熱切的精進活一天,也勝過沒有精進而活一百年。」希望你從這段討論中所得到的激勵,足以保持精進之輪的轉動。

  

  

  馬車的靠背—慚愧

  

  佛陀所描述的下一個部分是車輛的靠背—慚愧。當時的馬車會有靠背來倚靠,若無靠背,在車子突然停止或向前時,車夫或乘客會跌下車。靠背也可以是個奢侈品,人可以向後倚靠,像坐在自己喜歡的扶手椅子般,舒適地向目的地前進。在我們的討論中,目的地是神聖的目標—涅槃。

  

  ﹝有益的慚與愧﹞

  

  爲了明白內觀馬車上「靠背」的功能,我們必須審查「慚愧」的意義。佛陀使用的巴利語是 hiri (慚);「愧」(ottappa) 的品質則是「慚」的良伴。雖然經典並未特別提及,但由于「愧」的意思也包含在內,所以要同時討論。這兩個字通常分別翻譯爲「羞恥」(shame) 與「畏懼」(fear),不幸地,這些字都是負面的,也因此是不正確的。在英文中,並無適合表達這些意義的語詞,最好的權宜說法是「道德良心」。如果有時間,我會試著解釋巴利語的意思。

  

  請謹記,慚與愧並非如習慣所說的和生氣或瞋恚有關,它們只是以非常特別的方式,讓人對不善行感到羞恥與畏懼。它們一起創造一個純淨無染的道德良心—自我的正直。事實上正直的人不會做任何令他羞恥的事,在道德上也是無懼的。

  

  慚是種厭惡煩惱的感覺。你若試圖努力保持正念,便會發現當煩惱攻擊你到爲煩惱所害之間有個空檔。回複理智時,可以說你因爲松懈而爲煩惱所困,而感到某種憎惡或羞恥。這種對煩惱的態度稱爲「慚」。

  

  愧是畏懼不善行的結果。如果正式禅修時,你花了很長的時間在不善思上,就會使進步遲緩。如果你受到煩惱的影響而做出不善行,便會爲後果所苦,畏懼發生這種事,便會對總是等著發動攻擊的煩惱更加注意、警覺。在禅坐時,你會堅定地專心致力于主要的所緣。

  

  慚與個人的美德和正直有直接的關系,而愧也與美德以及父母、師長、親戚、朋友的美名有關。

  

  慚以許多方式表現。假設某個很有教養的男子或女子,不論家境如何,父母以人類的價值來教育他們,如此的紳士、淑女會在做殺生的不善行前叁思。他們會想:「我的父母教我要慈愛,那麼我要屈從于這種破壞性的想法或感覺,置自己的自尊心于險境嗎?我要在自己缺乏慈悲與體諒的虛弱時刻,殺害其它衆生嗎?我要犧牲自己的美德嗎?」如果能以這種方式反思,而決定避免殺生,慚便發揮了作用。

  

  學問或知識的美德也能使人抗拒不善行,如果某人在任何的意義下是有學問、教養的,他便會有高的道德標准。當真正有教養的人企圖做出不道德的行爲時,他會想到那有失身分,而退縮不前。

  

  慚也會因爲年紀的關系而生起,在年紀較長時,人會感到一種尊嚴,而對自己說:「我是個年長的人,知道對錯的差別。我不會做任何不適合自己的事,因爲我深深尊重自己的尊嚴。」

  

  慚也會因爲有勇氣的信念而生起,可以反思不道德行爲是怯懦、卑劣、無節操者行爲的領域。有勇氣與信念的人,無論如何都會選擇堅守原則。這是英勇的美德,拒絕讓自己的正直受到破壞。

  

  愧—良心中的畏懼層面,當想到父母、朋友、家人會因爲自己不道德的行爲而蒙羞時生起,它同時也是不辜負人性中的至善的願望。

  

  一旦做了不道德的行爲是無法隱藏的,你自己知道做了這件事,同時也有一些衆生能讀出他人的心,能看到或聽到別人發生了什麼事。如果你注意到這些衆生在場,做不善行時便會猶豫,以免被人發現。

  

  慚與愧在家庭生活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爲有了這些,父母與兄弟姊妹可以過著相當清淨的生活,如果人類無有慚愧,家庭成員的連系不受姻親關系的限製,那麼就如貓狗一般了。

  

  現在這世界深受人們缺乏這些特質的困擾。事實上,慚與愧稱爲「世間的守護者」。想象有個世界,那裏的每個人都擁有充分的慚與愧!

  

  慚與愧也稱爲「白法」(sukka dhamma)—純淨之法,因爲它們在這星球上,對于維持有情行爲的純淨十分重要。白法同時意味白色,以象征純淨。相反的無慚與無愧則稱爲「黑法」(kanha dhamma),黑色會吸收熱,而白色則反射之。無慚與無恥的黑法是煩惱最好的吸收器,當它們出現時,你可以確定煩惱會完全滲入心中;然而,如果白法出現,煩惱便會被反射出去。

  

  經典舉兩顆鐵球爲例,一個被糞便弄髒了,另一個則是火紅熾熱的。有個人受贈這兩顆球,他拒絕了第一個,因爲它令人厭惡;他也拒絕了第二個,因爲怕被燙傷。不取被糞便汙染的球,就如他心中慚的特質,當他將不道德與正直相比較時,會發現不道德令人厭惡。不取熾熱的球,就如出自對業果的恐懼,而害怕犯下不善行的愧,他知道結果會導致地獄或惡趣,因而避免十種不善行,就如它們是那兩個鐵球一樣。

  

  ﹝無益的慚與愧﹞

  

  有些慚與愧是無益的,我稱它們爲「假的」慚與愧。有人也許會對持守五戒、聞法或向值得尊敬的人頂禮感到羞恥、難堪;也許會對在大衆面前高聲朗誦或演說感到丟臉。害怕別人的批評,如果那批評不是根據道德行爲而發,那就是假的慚。

  

  有四…

《寂靜馬車—踏上涅槃之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