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陀的教導,在密集禅修期間,如果行者可以應付得來,睡四小時是合理的。在日常生活中則需要更多的睡眠,但在床上躺太久而變得懶散則是無益的。至于食物,應吃到飽足爲止,如此才會有足夠的力氣從事日常的活動與禅修,但不要吃太多,以免飽脹而昏昏欲睡。這位比丘的故事指出吃的必要性,爲了健康,至少要吃足夠的食物。
一個在禅修或在開示過程中過世的人,可視之爲在戰役中陣亡的英雄。我們的比丘在行禅中,被身體中風界的尖刀所襲擊,而在天界中醒來。如果你在禅修中死亡,也可能如此,即使你還未證悟。
即使投生善處,你也會希望有條逃生的路線,通往完全的解脫與安全。在比丘天人拜訪天界時,因自己會産生欲望的能力而感到恐懼,他知道甚至只是跨進宮殿大門,戒行就會逐漸喪失。證悟仍是他的優先選擇,爲此,必須保持戒行圓滿,于是他逃到只園脫口說出自己的問題。
八正道—直達解脫之路
﹝八正道通往涅槃﹞
佛陀的響應很不尋常地簡明,通常他會一步步地教導人們,從戒開始,並在指導修觀之前,漸進到關于業的正見與正定。
爲了說明此教導的順序,他曾以藝術老師爲例。一位想要學畫的初學者來求教,老師不會只是遞出一支畫筆。第一課是展開畫布,就如畫家無法在虛空中畫圖一樣,若無戒律的基礎,或不懂業的法則而修觀,一切都將徒勞無功。若無這兩者,就如沒有畫布的表面,無法承接定與慧。某些禅修中心並不重視戒與業,如此的禅修無法獲得太大的結果。
佛陀也會根據聽衆的背景或習性來調整他的教導,他明白這位不尋常的天人,曾是位成熟的比丘與禅修者,且在其暫留于叁十叁天時,也不曾破戒。
巴利語 kAraka (作者) 意指守本分而勤勉的人,這位比丘曾是這樣的人。他不是僅有「行者」之名的人,也並非迷失于概念與幻想的哲人或夢想家,更不是個茫然地注視任何生起所緣的懶鬼。相反地,他熱切而真誠,完全獻身于他所走的這條道路,他對修行的深切信心與信賴,支持著持續的精進力,時時刻刻都試著將所接受的教導付諸實踐,你可以將他視爲老修行人。
佛陀給這位專心致志的人一個屬于老修行人的指導。「你走過的路是筆直的,」他說:「那會引導你到安全的皈依處,無有恐怖,那便是你的目標。」當中提到的路當然是指八正道,天人早已開始上路了,佛陀正允許他繼續前進。另外,佛陀還注意到天人想在此生成爲阿羅漢,于是也提供直達的道路—直截的觀。
八正道的確十分筆直,無有叉路,它並非曲線,也非彎道或蜿蜒的路徑,只是直接地通往涅槃。
﹝十種邪行﹞
我們可以從反面來檢查,以充分了解這種正直的德行。據說有十種不善行或邪行,在智者的眼中,未調伏這十種身、語、意行的人是不正當的,他會不誠實、不正直,道德有缺損。
◎身邪行
身邪行有叁種。第一種與仇恨、憎惡感有關,如果人缺乏慈悲,便很容易屈服于這些感覺,並將之轉化爲身體的行爲。他可能會殺害、傷害或壓迫其它有情。
邪行也會由貪産生,未受控製的貪會導致偷竊,或詐取他人的財産。
性是第叁種邪行,被欲望襲擊的人,只對自身的滿足感到興趣,不顧及別人的感覺而犯下邪淫。
◎語邪行
語邪行有四種:第一是說謊;第二是說兩舌語,破壞友誼或團體;第叁是語帶傷害、粗魯、低級與下流;第四種語邪行是無意義地喋喋不休。
◎意邪行
在心的層面則有叁種邪行:人也許會想傷害他人;或觊觎他人的財産;或對業的法則缺乏正見,不接受業的法則,且相信個人行善作惡毫不重要,這是不善行。
佛教也將思考視爲一種行爲,想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爲它們會産生行動。不相信﹁業﹂將導致不負責任的行爲,而産生讓自己或他人受苦的因緣。
還有其它不善思的心行,但未列舉于其中,例如昏沈、掉舉與種種微細煩惱的組合。被這些力量支配的人,稱爲意邪行者。
﹝步入邪道的危險﹞
無法解脫這些內、外在不善行的人,可說是走在邪道上,他不能期望自己抵達任何安全的地方,而持續地暴露在許多的危險中。
此處有自我批判、悔恨與遺憾的危險。他也許會爲某個身、語、意的不善行找到合理化的借口;或是一開始並不知道那是不善的,稍後的反思則帶來無窮的悔恨,而自責: 「那真是做了一件蠢事!」悔恨是痛苦的,那感覺不是由任何人所加諸你的。走在邪道上,即爲自己招來邪道的苦,這種可能的情況無論出現在何時都很可怕,但真正恐怖的則是在人臨終之時。
在死亡之前,無法控製的意識之流生起,那是人的一生與行爲的回憶。如果你有許多具道德且慷慨的行爲來回憶,心便會充滿溫暖與甯靜,而能平靜地死亡。如果你不遵守道德,悔恨與遺憾就會淹沒你,你會想: 「生命如此短暫,而我濫用了時間,並未妥善運用機會,依循人性的最高標准而生活。」到那時,想改善作風就爲時已晚了,你將會死得很痛苦。有些人在此時遭受巨大的痛苦,以致在臨終時號啕大哭。
自我批判並非是選擇邪道者的唯一危險,他還必須與智者的譴責與非難爭鬥。心地善良的人不會與不值得信賴或暴力的人爲友,也不會尊崇他們。不善者終將無法適應,不能在社會中生存。
沿著邪道的某處,你也許會發現自己與法律交鋒。如果你犯法,法律會報複你,警察會逮捕你,迫使你爲自己的惡行付出代價,依罪行的輕重而罰锾、下獄,甚至死刑。現今的世界充滿暴力,許多人因爲貪、瞋、癡而犯法,他們不只是初犯,而是一犯再犯,無限地深陷下去。我們讀過關于殺戮的殘暴行動,當法律最終逮捕這些罪犯時,他們也許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因此,走在邪道的人有受罰的危險。
當然,如果你聰明地避開罪行,甚至是以合法的方式犯罪,確實可以避免外在權威的製裁,但無法逃脫前述的自我懲罰,誠實地知道自己做錯事是令人非常痛苦的。你永遠是自己最佳的目擊者,你不可能隱瞞自己,也無法逃脫投生于惡趣—畜生、地獄、餓鬼。一旦做了某個行爲,業便會具有産生果報的潛力。倘若果報不在此生圓熟,便會跟隨你到未來的某個時間。邪道導致以上種種的危險。
八正道與叁學
在八正道之中沒有歪曲。以戒、定、慧叁學,八正道爲人類生命的各個層面帶來整合與正直。
﹝八正道的戒學﹞
正語 (sammAvAcAs),根據前綴 sammA 的字面來說,是指完善或完美的言語,它是八正道戒學中的第一項,當然意指真實的話語,然而,還要符合其它的標准。言語應當帶來有情之間的和諧,是慈愛而非傷害的;是悅耳、動聽的;是有益而非無意義的。練習正語,便能從前述的四種語邪行中解脫。
正業 (sammAkammanta) 是戒學中的第二項,正業與律儀有關。我們應避免叁種色身所表現出的不道德行爲—殺生、偷盜與邪淫。
戒學中的最後一項是正命 (sammAAjIva),營生要正派、合法,並遠離任何染汙,不從事不正當的職業。
在這叁方面剔除歪曲,便能阻止最粗的煩惱靠近。煩惱是我們的敵人,應如此看待它們,遠離敵人,便能免除危險。
﹝八正道的定學﹞
八正道的第二個部分是定學,包含叁個要素—正精進、正念與正定。
如果你有遵循禅修指導,就應熟悉這部分。當你努力將注意力放在腹部時,這便是正精進,它有將煩惱推到一邊的力量。當正精進發揮出來,便能有效地策動正念,而能觀察所緣。正念也像個保護者,精進將煩惱移開,而正念將它們關在門外,心便可以專注,時時刻刻都維持在所緣上—鎮定、冷靜而不渙散,這就是正定。
當這叁要素現前時,定學可說已有良好的發展。此時,心的煩惱與歪曲都已遠離。定學直接對抗心的歪曲。
﹝八正道的慧學﹞
由于自己的精進,你的心會剎那、剎那地變得純淨而甯靜。在一分鍾之內,你能有六十個解脫歪曲的心的剎那,在二分鍾內就有一百二十個剎那,想想一小時甚或一整天會有多少剎那的甯靜。每一秒都很重要!
在這些剎那中,你會看到心直接落在目標—禅修的所緣上,這即是正思惟—八正道慧學中的一個要素。當心精確地瞄准目標,便會精晰地看到所緣,智慧便會生起。智慧清晰照見或如實了知﹁法﹂,即構成八正道中的另一要素—正見。
如果心准確地落在目標上,智能便生起,察覺因果法則的結構—將名法與色法連結的因果關系。如果心落于無常,便會清楚地察覺無常的本質。因此,正思惟與正見是相連的。
由正思惟生起的正見,具有根除歪曲的心種子的力量。歪曲的心的種子指的是極微細的隨眠煩惱,只有智慧現前才能根除,這是非常特別的,以一種真實與實際體驗的方式,只能剎那地發生,而非透過想象。
也許現在你能更理解爲何佛陀說這條道路是筆直的,身、口、意的歪曲,會被八正道中的戒、定、慧叁學克服。走在正道上的人,超越歪曲,遠離衆多危險。
涅槃即庇護所,正道即庇護所
佛陀進一步承諾這位比丘天人,這條正道會引導至安全的庇護所。﹁庇護所﹂在這部經的注釋中有很多的討論。事實上,它是指涅槃—沒有任何危險、恐懼之處,擊毀了老與死,卸去了苦的重擔,抵遠涅槃的人完全受到保護,因此,可稱爲﹁無懼者﹂—沒有危險的人。
爲了要抵達涅槃這安全的庇護所,我們必須走在八正道世俗的部分,世俗意指未超越此世。除非走這條路,否則無法抵達涅槃,涅槃是其…
《寂靜馬車—踏上涅槃之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