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會從心底感受到這點。
與這浮沈的恐懼與壓迫感有關,並隨之而來的是,了解無人能阻止或控製事物的來去,我們會恍然了悟事物中並無自我。
後面這叁種特別與無常、苦、無我有關的觀,是觀正見的開始。
◎觀正見的生起
隨著觀正見的生起,馬車便蓄勢待發。當它面對導入涅槃的正道時,會有點震動與移動,現在則可以真正轉動輪子,讓車子上路。正確地武裝,堅實的背靠,車夫也坐好了,你只需要輕推一下兩個輪子,馬車便能真正起程。
一旦得到無常、苦、無我隨觀智,你會更快、更清晰地看到事物的生滅。剎那、剎那生滅,以百萬分之一秒、十億分之一秒出現—愈深入,看的生滅愈快,最後你完全看不到生起,怎麼看都只有快速的壞滅一閃而逝,你會有種感覺,彷佛有人突然抽走你腳下的地毯,使你頓失依靠。這種壞滅不是抽象的概念,在那時它涵蓋你整個的生命。
你愈深入,便愈駛近目的地。在完成所有的觀智階段後,道心的正見會接手並載你回家,回到涅槃安全的庇護所。
雖然在觀智顯現時,煩惱沒有機會生起,但它們尚未根除,也許被阻隔在外,但正等待機會回複力量。
◎削弱並去除煩惱
只有當聖道正見生起的剎那,才能根除煩惱。
你也許會想知道根除煩惱是什麼意思。已經生起的煩惱無法移除—它們已經過去。同樣地,尚未生起的煩惱也無法去除,因爲它們還未出現。而即使是現在,煩惱生起又滅去,又如何能將之根除呢?要移除的是隨眠或潛伏的煩惱。煩惱有兩種,一者與所緣有關;另一者與存在的連續性有關。第一種型態在條件許可時發生,即與名或色法的所緣接觸,又缺乏正念時。如果某個所緣占優勢,又沒有正念以確保心與所緣間接觸的清淨,潛伏的煩惱便蘇醒並變得很明顯。然而,如果此時保持正念,便不再有適宜的條件,也就遠離了煩惱。
第二種煩惱處在休眠狀態,埋藏在意識流中,隨著我們一路輪回,這種煩惱只能藉由道心來根除。
古代得了虐疾的病人有兩種藥可以治療,虐疾病人要經曆體溫變化不斷的循環,每兩天左右會發一次高燒,接著是突然感到寒冷。治療過程的第一步是先平衡極端的體溫,它讓病人強壯,而令虐疾細菌變弱,最後當冷熱循環減弱了,便開一劑猛藥。現在病人比較強壯,而病菌更爲虛弱,瘧疾便能完全根除。
治療的准備過程,好比是減弱煩惱的觀智,而猛樂則是一次根除煩惱的道心。
另一個例子是經由政府機關的繁複手續,以取得法律證明文件的過程,這可能要花上一整天。首先你到一樓與接待人員洽談,他會要你到二樓去取文件,並在上面簽核。這單位再要你到那單位,你出示一份文件,卻得到一大堆要填寫的表格,然後等負責者簽核。一整天經過許多不同的管道,從一層到另一層,填了許多表格,然後拿去簽核,花很長的時間完成每個部分。最後你到達頂層,只花了官員半秒鍾來做最後的簽核。你的文件現在已經認證了,但須先經過這些繁複的手續。
內觀也是如此,有許多的繁複手續,道心出現時甚至比最高官員的簽核時間還短,但你必須努力才能得到。當一切都就緒了,正見之道會顯現,證明所有的煩惱都已被根除。
觀智的第一個部分也許可稱作「工人之道」,你必須努力工作,不逃避才能正確地完成它。聖道心就如老板,指揮工作的完成,他不能在前置作業尚未完成的空白表格上簽核。
﹝聖道正見與聖果正見—熄滅煩惱之火、在灰燼上潑水﹞
當觀智完成時,聖道心自動生起,接著生起果心。巴利語稱這些心爲 magga (道) 與 phala (果)。聖道正見與聖果正見則各是道心與果心的要素,也是六種正見中的第四與第五種正見。
當聖道心生起,聖道正見根除會造成人們投生于惡趣、下界—地獄、畜生、餓鬼的煩惱。緊接著而生的是聖果心,聖果正見是當中的一部分。由于已根除隨眠煩惱,可能有人會問它的功能爲何,果正見只是冷卻煩惱的余溫,火可能已燒盡,但還留有余火與微熱的灰燼,聖果正見就是在余火上潑水。
﹝觀察智正見﹞
第六也是最後的正見—觀察智正見,它緊隨著果心與涅槃的經驗而來。它觀察五項事物:(一) 道心的發生;(二) 果心的發生;(叁) 作爲心的所緣的涅槃自身;(四) 已根除的煩惱;(五) 殘余的煩惱。而無其它重要的功能。
第一種自業正見,可說是永恒的—永遠不會自存在中消失。這世界的體系也許會破滅或荒蕪,但或許在其它的世界系統中,永遠會有具備﹁業﹂是自己財産正見的衆生。
那些不曾試著了解善業與不善業區別的人,完全遠離了光明。他們可以比喻爲天生失明的嬰兒,在子宮中與出生時都無法看見。這嬰兒長大了仍不能看見,無法引導自己,眼盲又缺乏引導的人,必然會發生許多意外。
只要人們禅修並到達禅定,禅正見便一直會存在。佛陀的教誨也許並不興盛,但永遠有人練習定與安止。然而,剩下的正見,唯有在佛陀的教誨仍然存在時才能出現。從喬達摩佛陀的時代直到今日,他的教法仍在盛行,廣爲現在的世界所知,即使在非佛教國家,也有以他的教誨爲基礎的團體或機構。以自業正見或禅正見爲足的人,無法接觸佛法之光,他只能被世間之光所照亮,無法照到佛陀之光。剩下的四種正見,從觀正見到觀察智正見,都包含了佛陀教誨之光。
當行者可以分別名色,便能從自我的謬思中解脫,而去除第一層黑暗的面紗,我們說這是佛法之光照亮了心。但還有更多層面紗要移除,第二層是無明—認爲事物是混沌的、隨機而生的。這層面紗即由緣攝受智移除,當行者看到因果,心中的光便更加明亮,他應不會以此爲滿足,由于心不知無常、苦、無我的特相,所以仍一片黑暗。爲了要移除這黑暗,行者必須更加努力,當事物生起時持續地觀察它們,讓念更敏銳,定更加深,智慧便會自然生起。
現在行者明白在這些無常的現象中,無法尋求庇護所,他會大失所望,但內在的光卻更亮了,他清晰地了解現象的苦與無我。此時只留下最後一層面紗,覆蓋著涅槃的實相,而唯有聖道心才能移除,佛陀教誨之光現在才真正開始閃耀。
如果發展所有的六種正見,你會容光煥發,不論未來身在何處,永遠不會與智慧之光分離,在你剩余的輪回遊曆中,智慧將更加閃耀。最後,當阿羅漢道與果—最後覺悟階段的道心與果心—來到時,智慧之光將如盛大的煙火般燦爛。
真正佛陀之子
──八正道的功德
班迪達尊者 著
鍾苑文 譯
預流者已經入流了,他的心將永遠與佛法同在。
在執行世間的職責時,他會像母牛一樣,一邊吃草,一邊看顧小牛。
他的心傾向佛法,但不會回避世間的責任,是真正的佛陀之子。
證得預流果,令輪回之洋幹涸
不論男女,任何人只要擁有這樣一輛馬車,且駕駛得當,無疑地都會抵達涅槃。
據說當比丘天人聽了這段馬車的開示,他了解佛陀指出的重點,當下即成爲預流者,而擁有這輛稱爲「八正道」的莊嚴馬車。雖然佛陀的開示直接指向阿羅漢這終極目標,但這位天人還未有得到最終覺悟的潛能,他目前的身心情況最多能證得預流果。
在覺悟的第一階段,已經解脫落入惡趣的危險。經典說已根除叁種煩惱:邪見、疑與戒禁取見。在注釋書中,還加入嫉妒與悭。
﹝根除叁種煩惱﹞
◎斷除邪見
我們可以假定天人在前一世身爲比丘時,已獲得名色分別智。在得到的剎那,他解脫了有個內在永恒的實體—自我的邪見。然而,他只是暫時地舍棄這邪見,要等到初次窺見涅槃,才會永遠改變見解,預流者不再相信永恒實體的錯覺。
◎斷除疑
第二種根除的煩惱與邪見密切相關。在無法正確了解事物的本質時,很難得到一個孰是孰非的堅定結論。就如人站在岔路口,或突然發現自己迷了路,對于要走那一條路感到懷疑。這種進退兩難使人衰弱,精力削減。
當行者看到因果運作的原理時,暫時地舍棄疑,他們看到佛法是真實的,名與色皆是有爲法,世間的一切無非因緣和合而生。然而,這種沒有疑的狀態,只在念與觀持續時維持。最後,對于佛法的功效與真實性堅定不移的信念,只有行至八正道的目的地—涅槃時,才會出現。跟隨著佛陀的足迹走到道路終點的行者,同時也會對佛陀與其它以同樣的道路,到達相同目標的聖人們生起信心。
◎斷除戒禁取見
預流者斷除的第叁個煩惱是戒禁取見,以一般方式對這點的了解是相當明白的,但若是從四聖谛的觀點來檢視,就能更完全地了解。當有潛力的預流者首次在自己身上修習八聖道時,他們學會明了第一聖谛—一切皆苦,名色是苦。行者最初的修習包含觀察這些苦的事物。當完全明了第一聖谛,將會自動體解其它叁個聖谛。意即第二聖谛—舍棄渴愛;第叁聖谛—苦滅;第四聖谛—修習八正道。
八正道最初或世間的部分,在每個正念的剎那中發展,在某些點上會圓熟成出世間智。因此,在到達涅槃時,這位天人知道他的修行是唯一成就涅槃的方法。他知道經驗到真正的苦滅—無爲法,且了解除此之外沒有其它的涅槃,所有的行者在此時都會有相同的感受。
八正道是唯一導向涅槃的道路,這種深刻的了解只有透過修行才能達到。有…
《寂靜馬車—踏上涅槃之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