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00年帕奧禅修營問答

  2000年帕奧禅修營問答

  斯裏蘭卡聖法大長老(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1、請問怎樣克服五蓋?

  我們禅修時,經常保持正念,專注在禅修的法門上,這樣我們就能夠漸漸地克服五蓋。譬如說修行入出息念時,如果你保持正念,經常專注呼吸,當正念、定力變強,五禅支出現時,就能夠克服五蓋。

  佛陀在經典上也談到個別克服五蓋的方法,比如說修行不淨觀,像叁十二身分或者屍體的不淨觀,就可以克服貪欲蓋;修行慈心觀,可以降服瞋恨蓋;修行光明想,就能夠降服睡眠、昏沈蓋。如果不管修行什麼法門,你都能夠很專注你的業處,就可以克服掉舉、追悔蓋,尤其是入出息念,修習入出息念可以降服掉舉、追悔蓋。修習佛隨念可以降服疑蓋。

  2、在定裏是否還有雜念或妄想?

  在安止定即禅那裏面,是不可能有任何妄想或者雜念的,他只有一心專注在禅相而已。如果你在專注禅相時,有雜念生起,那表示你已經出定,已經不在定中了。舉入出息念爲例子,禅修者要入定的話,必須一心專注在安般似相,一心融入在似相裏面。除了似相以外,沒有其他念頭,百分之百完全只專注在安般似相。如果這時你有任何雜念或者妄想生起,表示你已經出定,已經不在定中了。

  3、在慧觀時,到行舍智,如行菩薩道者,應如何抉擇速行心或作決定?

  行菩薩道的人也是必須修行止禅和觀禅,修行觀禅達到行舍智之後,就必須停止在行舍智,不能進一步修更高的觀智。因爲如果他進一步修更高的觀智,就會證悟聖果,然後就會朝解脫的方向而去。譬如說佛陀在過去生中行菩薩道,他在修行時,修行觀禅都只修行到行舍智爲止。然後他會從事其他去累積他的波羅蜜,有十波羅蜜、叁個層次的波羅蜜就有叁十相波羅蜜,他如此修行累積他的波羅蜜資糧。

  4、在生活上怎樣去運作,才能使身、口、意清淨?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經常憶念佛法,覺知佛法的法益,這樣可以讓我們的身、口、意趣向清淨。然後我們應當照我們所了解的佛法,盡量去實行。譬如說我們應當守護我們的根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門,不要在接觸外界六塵時受到影響。然後在佛陀教導的四護衛禅,我們也可以運用。四護衛禅就是慈心觀、佛隨念、不淨觀和死隨念。當瞋心強時,可以修慈心觀;當信心退失時,可以修行佛隨念;當我們起貪欲,貪心強時修不淨觀;當我們懈怠、懶散時,可以修死隨念以提起警惕心、恐懼感。當我們每天持續保持修行,就是每天要有早晚的時間坐禅,這樣我們心力就會越來越強,當心力越來越強時,我們的身、口也會跟著清淨。因此我們應當朝著這個方向,在日常生活中清淨我們的身、口、意。

  5、對一位平日隨息入體內外的入出息念抑製呼吸的修行者,如是一在改變爲不隨息入體內外時,是否呼吸的頻率較高?

  在我們專注呼吸時,不應該去控製呼吸,我們應該保持自然的呼吸,然後將我們的心只注意在鼻孔出口處或者是上唇的地方,只注意這個地方的呼吸,而不要注意接觸的地方,比如說鼻孔或者上唇、或者人中。這就好比是一位守門的人,他不會去注意已經走進城裏或者走出城外的人,而只會注意正在經過城門的人。

  同樣的道理,我們專注于呼吸時,只專注于經過鼻孔出口處或者上唇附近的呼吸,而不要隨著呼吸跑進體內或跑出體外。這樣我們先練習慣之後,就能夠固定地在這個地方覺察呼吸,而不會去控製呼吸,所以說我們應當是這樣,不要去控製呼吸,讓呼吸保持自然。

  有時呼吸自然會變短、變快,這也沒有關系,只要它是自然的變化,我們就照著它的情況去專注,呼吸長就照著長的樣子專注它;呼吸短就照著短的樣子去專注它,一直這樣改變時,並不會使呼吸頻率變得較高。

  6、這種呼吸法亦適用于平日的作息嗎?

  意思就是不隨著息出入體內外這種呼吸法,是否適用于平日的作息?如果可以做得到將心安住在鼻孔和上唇之間的地方,這樣注意呼吸,這是最好的,就是在平日作息時,如果能這樣做到是最好,那你就這樣子全天都能夠把心安住在呼吸上。但有些人可能會很困難,他沒辦法把心安住在那邊觀照呼吸,那麼他就可以去注意其他的目標、其他種禅修的方法。但在坐禅時,他還是要用入出息念的方法,將心安住在鼻孔末端的呼吸。至于現在禅修營期間,大家應該是比較沒有問題,可以全天都這樣子去練習、這樣修行。

  7、如何向不信輪回、涅槃的人介紹此法之利,也就是入出息念的利益?

  對于不相信輪回、涅槃的人,我們爲他們介紹入出息念時,不必跟他解釋這修行是爲了脫離輪回或者證悟涅槃。我們可以用另外一個方式,我們可以介紹說:「你若修行入出息念,你能夠得到當下的快樂、能夠讓心專注、有定力,有定力之後,心可以得到安甯、可以産生快樂。」然後當他們逐步地修行,得到這樣的利益之後,進一步我們可以引導他修行接下來的方式。事實上他們如果逐步地修行,就能夠脫離輪回而證悟涅槃。

  22/11/2000 7:00pm

  

✿ 继续阅读 ▪ 四念處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