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開示
斯裏蘭卡
Mahathera Nauyane Ariyadhamma
聖法大長老著
開弘法師漢譯
佛陀,世尊,阿拉漢,圓滿的自覺悟者,以完成十波羅蜜[1]、叁德行(布施、持戒、禅修)[2]、五種施舍[3]及叁十七菩提分法,包括四念處(cattaro satipatthana),而成就他的境界。
一時,有一位聰明、多聞的婆羅門問佛陀如下的問題:「今日無數的比庫、比庫尼、近事男、近事女已經證得道.果,而且佛法(sasana)[4]昌盛。佛陀!如何才能夠令您的教法,于後世繼續盛行而不衰退?」佛陀回答:透過四念處的修行,將能使佛法(Buddha-sasana)久住世間。
現在讓我們來思考,是什麼「菩提分法」,佛、辟支佛及阿拉漢們用以幫助他們證果的工具?「菩提」(bodhi)是智慧的名稱,包括四道、四果的智慧,及無上的覺悟。涅槃也可以指菩提,圓滿覺悟者(佛陀)也可稱爲菩提。有叁十七種菩提(無上的覺悟)的資糧,略說爲十四種,詳細的說是叁十七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有四種念處法,何謂「念處」(satipatthana)?如何修習它?已經經過長遠的時間,衆佛弟子曾經詢問、聽聞、學習,跟隨這念處法。 sati(念)是遍一切美心心所( sobhana-sadharana dhamma),建立念是念處( satipatthana)。
念處有四種所緣,關于這點,我們把五蘊分爲四組,如下:
色蘊是身念處的所緣、
受蘊是受念處的所緣、
識蘊是心念處的所緣、
想蘊及行蘊是法念處的所緣
這五取蘊分爲四種觀察的所緣,因此稱爲四念處。爲什麼這樣?這是爲了改正深植于我們心中的各種邪見,凡夫有情有叁種顛倒想(令生起邪見):
1.想顛倒(sabba-vipallasa)、 2.心顛倒(citta-vipallasa)、 3.見顛倒(ditthi-vipallasa)( A.4:49)爲了修正以上的顛倒想而有念處的教導,來到此世間的過去諸佛都是教導四念處的,而不是五,叁,二或一念處,都是四念處。未來的諸佛也是同樣的。我們的佛陀,見到過去、現在及未來,也教導四念處。
一般來說,人們經常對色蘊持有樂想,他們見到美麗的東西就執著了,見到自己醜陋便希望變成美麗。因此色蘊是樂想的所緣,身念處把這種想法反轉過來。
許多人認爲感受是快樂的,只是追求樂受。在痛苦中的人尋求快樂的因緣。舍受是平靜的,因此,(說兩種感受時,)可歸類爲樂受(M.59),因此可說每一個人都希望體驗各種樂受。受念處的修習能令一個人覺悟諸受的生起與消滅,所以是苦(dukkha),了解到苦谛(dukkha-sacca)。受念處即是爲了這樣的目的而教導。
很多人認爲「心」是恒常的,從今生轉入來世,因爲這樣的見解,他們有一個常恒的「我」或「靈魂」( atta)的見解。教導心念處,讓人們了解「識」是無常的。
許多說法含有我見,爲了去除這種我的邪見而有法念處的教導。
爲了消除認爲某些東西是永恒、快樂、有「我」的邪見及顛倒想,而有四念處的教導。
身念處中有十八種業處,其中的十四種見于《大念處經》( Mahasatipatthana Sutta),其余的四種見于《中部.身至念經》(M.119. Kayagatasati Sutta)[5]的注疏(subcommenatary)。《大念處經》說到:
1、入出息念(anapanasati)
2、正念于四威儀(iriyapatha)
3、正念正知(sati sampajabba)
4、于叁十二身分厭惡作意(patikula manasikara)
5、界作意(dhatu manasikara)–四界差別觀,即地、水、火、風。
6、屍相( sivathika)–直譯是墓地,不過這裏指屍體腐敗的九個階段作爲禅觀的所緣,在古時候,屍體是被抛棄于墓地的。因此加起來,即成爲《大念處經》中的十四種業處。
接來下是四種色遍處( kasina),如《身至念經》疏所說。我們可以專注于身體上的某部分,如頭發及身毛,而修藍遍處( blue kasina)。同樣的,專注膽汁及脂肪而修黃遍處。另外,可以專注于血液及肉而修紅遍處。最後,可專注于骨頭及牙齒而修白遍處。透過修遍處禅,可以證得各種禅那(jhana)。至此,已有十八種業處,屬于身念處。禅修者應該選擇適合自己根性的業處[6],您可以用任何一種以上所說的十八種業處證得近行定( upacara samadhi),而安止定(appana samadhi)只能透過其中的六種業處而證得。依入出息念可以證得安止定,修叁十二身分可證得初禅,四種顔色遍處可以證得四禅八定。依于這些近行定及安止定[7],可以獲得各種智(bana),了解因果、緣起、道非道知見清淨、行道知見清淨 [8]及最後獲得谛隨順智( saccanulomika-bana[9]),趣向覺悟四聖谛,接著證得四道四果及涅槃。因此四念處之中,身念處也可成爲一種能保護及維持佛法久住的禅法。
在受念處,受分爲樂受、苦受及舍受。也可以進一步分爲五受,即樂( sukha)、苦( dukkha)、憂( domanassa)、喜( somanassa)、舍( upekha)。受也可以依六根門而分爲六種,即眼所觸受(cakkhu sampassa vedana),即與眼識相應的受。如是聽、嗅、嘗、身觸及心觸也一樣。不管如何分法,只有一個受心所。在《大念處經》,受分爲九種。 [10]觀察這些法可以證得近行定,也可以轉向觀禅,踏上趣向涅槃的道路。這也是可以保護及維持佛法久住。
心念處是以識爲所緣的禅法,心(citta)可分爲:
1、善心(kusala citta)、
2、不善心(akusala citta)、
3、異熟心(vipaka citta)、
4、無記心(kriya citta)
簡略的,心也可分爲:
1、欲界心(kamavacara-citta)、
2、色界心(rupavacara-citta)、
3、無色界心(arupavacara-citta)、
4、出世間心(lokuttara-citta)
出世間心不出現于觀智的範圍,只有八十一種世間心可成爲觀智。這必須以
《大念處經》所教導的十六種方法來觀察 [11],這樣修觀,對于心所起的常顛倒想會消滅,而無常想將顯現,同時近行定也將于心中生起,依之可以觀察名色的無常,因而轉向修觀,最後證得道、果及涅槃。因此心念處也是爲建立及維持佛法久住而存在。
最後的念處是法念處,如前面所提到的,法指行與想( savkhara
& sabba)。
法念處有五種主要的業處,
一、五蓋 ──第一是觀察五蓋( nivarana vidassana),明顯的這是關系到名法。
二、五蘊──接著是觀察五蘊。
叁、六內外處──接下來是觀察六內處與六外處,這些牽涉到名與色二法。
四、七覺支──再來是觀察七覺支,這只有名法。
五、四聖谛──觀察四聖谛,包含名與色、五蘊。
法念處應用名與色二法來培養觀智,佛陀把業處分爲不同的種類以適應不同的禅修者。在觀察五蓋[12]時,如果鎮伏了五蓋,禅修者可證得近行定。依此定進一步修觀,可證得道、果及涅槃。因此觀察五蓋也是一種能令佛法久住的念處。接著是觀察五蘊[13],即色、受、想、行、識。這裏首先證得近行定,然後證得各種觀智,最後證得道、果及涅槃。因此這也是一種能建立及維持佛法久住的禅法。
關于觀六處[14],所有的十二處,即六內處及六外處是觀的業處。從六根、心及各自的所緣而生起結( samyojana),如果超越了它們,便能成就近行定,依此修觀而證得四道、四果及涅槃。因此觀處也可以說是一種能保護及維持佛法久住的念處。
另一念處是觀察七覺支[15],這裏牽涉到修習止及觀,因而獲得觀智,證得道、果及涅槃,因此觀察七覺支也可以說爲能令佛法久住。
接下來是觀察四聖谛,以四聖谛爲所緣的觀禅。這裏只有苦及集是所緣,苦之滅谛及道谛只是作爲甯靜及微細的觀察,它們不是觀的所緣,這是就叁相(tilakkhana)(無常、苦、無我)的角度而言。由于所有的五取蘊包含于苦谛及集谛中,因此止與觀兩者都可用于苦集二谛。修習止禅而達到近行定及安止定,由修觀開展各種觀智以證得道、果及涅槃。因此這也是一種可作保護佛法久住的工具的禅法。
從以上所說,我們可以見到佛陀的這些教法,是完全正確的,即佛法將能夠被保護及維持很長的時間。因此要能保護及維持佛法久住,我們所應該做的就是修習以四念處爲首的菩提分法。我們布施,持戒,修定,聞法及修諸善行,以便能夠培育這些菩提分法。
假如有一天,我們歸依叁寶,接受佛、法、僧及善知識,這將會令我們脫離輪回的苦而證得涅槃。從那一天開始所作的各種善行,將培育菩提分法。在造一個善行中,無數的過去及現在的善心識心路( kusala-citta-vithi[16])在我們心中生起。聞法等的善心及透過六根門而起的善心所生起。對于有智的佛弟子,心中生起喜俱.智相應的心識過程。每一心路過程中的速行心( javana[17])有 34法,每一法都有菩提分法。現在…
《四念處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