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住 唯一解脫之道 四念處禅--《大念處經》

  四念住---唯一解脫之道

  四念處禅——《大念處經》

  作者 : Mahathera Nauyane Ariyadhamma聖法大長老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 SamBuddhassa!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Ekayano ayaj bhikkhave maggo sattanaj visuddhiya soka pariddavanaj samatikkamaya, dukkha dommmanassanaj atthangamaya bayassa adhigamaya, nibbanassa saccikiriyaya, yadidaj cattaro satipatthana.

  諸比庫!有一乘道,爲衆生之清淨,爲度憂悲,爲滅苦惱,爲得真理、爲證涅槃,即是四念處。

  《大念處經》由二十一種禅修的項目組成,如果要各別說明每一項禅修的項目,將需要很多時間。這部經開咎二十一扇通往涅槃的門,以上面的經句開始,列舉了七種修習念處禅的利益。在我們未深入了解各種與念處有關的禅法之前,我們應該先了解它們的利益。

  依 Nidana Katha,這部經是佛陀在印度的劍磨瑟昙都邑(Kammasadamma),拘樓族中所說的經典。劍磨瑟昙都邑的建立是爲了紀念順陀須摩王(King Sutasoma)(菩薩的過去生)降服 Porisada。即使到了菩薩證悟的時候,這都邑還是一個富裕的國家。這裏的氣候與食物很適宜,所以居民很健康,而且能夠了解什深的佛法。我們的佛陀在這劍磨瑟昙都邑說了許多什深的法,佛陀也選擇了這劍磨瑟昙都邑作爲開示《大念處經》的地點,一個什深的開示。居民們習慣于聽聞這樣的開示,每一個居民都是禅修者。不但諸比庫熱心及比庫興趣地修禅,居民們不論男女,工人及奴隸也投入禅修,因此佛陀在這都邑向居民們開示了許多關于禅修的經典。

  以下簡單的說明各種利益: Yadidaj cattaro satipatthana.所謂四念處 ekayano maggo一乘道 sattanaj visuddhiya爲衆生之清淨 soka pariddavanaj samatikkamaya爲度憂悲 dukkha dommmanassanaj atthangamaya爲滅苦惱 bayassa adhigamaya爲得真理 nibbanassa saccikiriyaya爲證涅槃

  以上的經句包含了七種利益,其中的四種是“舍棄 ”的結果,叁種是“覺悟 ”

  的結果:一、衆生之清淨二、得真理叁、證涅槃

  (以上叁種是“覺悟”的結果)

  一、度憂

  二、度悲

  叁、去除身體的痛苦(苦)

  四、去除心理的痛苦(惱)

  ﹙以上四種是舍棄的結果﹚所有四念處禅的利益,濃縮于這七種利益。

  “爲衆生之清淨 ”(sattanaj visuddhiya)。諸聖賢如過去的佛、辟支佛及阿拉漢都是以這念處禅淨化他們的煩惱;現在及未來的佛、辟支佛及阿拉漢也同樣地以這念處禅來淨化他們的煩惱,這方法是唯一趣向圓滿清淨的道路。既使是今天,那些想清除埋在內心百千種煩惱的人,必須具足淨戒,並且有效的完成念處禅。心從開始修習念處禅時便已開始淨化,經曆七清淨而到達最高的清淨——涅槃。

  “爲度憂悲”(soka pariddavanaj samatikkamaya)。失去親眷、財富、道德、正見、健康,這是一些生于這世間所要面對的災難。這些憂折磨內心,帶來許多痛苦令受難者喪失意識仍至生命。要克服這些痛苦,必須修習四念處。那些遭受大災難的人如 Patacara,曾經以修四念處禅來克服憂。透過證得四道,令他們獲得涅槃的完全安甯,即聖者無憂的境界。活在今天的我們,也一樣能夠戰勝痛苦而無憂。要達到這目地,從始至終的修習如經典所說的念處禅是必要的。

  “爲滅悲”(pariddavanaj samatikkamaya)。哭泣及悲歎是傷心的表現。念處禅是到達無哭泣,無悲歎的境界之方法。

  “爲滅苦惱”(dukkha dommmanassanaj atthangamaya)。苦(dukkha)是身體的痛苦。我們的身體會遭受到各種痛苦的感受,這些苦受能夠透過念處禅的修習,而正念地,愉快地加以忍受。 “惱”(domanassa)是精神的痛苦。既使沒有外相的存在,惱也能夠占據內心。最有效的治療各種心理壓力的方法是念處禅,這世界上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與它媲美。

  “爲得真理”(bayassa adhigamaya)。Baya有時指涅槃,有時指道智(magga bana)。因爲接下來要談的是 “爲證涅槃(”nibbanassa saccikiriyaya),

  所以這裏的 baya表示四道智。達到這道智之前的修行既是四念處,沒有四念處,是不可能證得聖道的。

  “爲證涅槃 ”(nibbanassa saccikiriyaya)。想要完全從輪回中解脫出來的志欲,于那些見到有爲法之過患,以及充滿叁界的無常、苦、無我叁相者的心中生起。對于這些人,修習四念處是一條解脫五蘊、十二處及十八界,即所有輪回中的痛苦的道路。修習四念處將培育八聖道,是唯一趣向涅槃的道路。涅槃是永遠安甯,無有悲傷,無有生老病死,無有憂悲苦惱,無有愛別離及怨憎會苦的境界。正等正覺的佛陀,經曆四阿僧袛劫的修習四念處,培育一切知智而證得圓滿的覺悟,他本身便這樣的教導如上所說的法。所有,在這開示中所說的法都是爲了培育八聖道之法。

  四念處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及法念處。修習四念處被稱爲“一乘道 ”(ekayana magga),這用詞可作幾種诠釋:

  1.)它是一乘道,因爲這是必須由自己去修習,靠自己的力量修習的方法。 2.)(Ekocamaggo, na dvedhapatho)四念處不是兩條路,只是一條路,沒有分路,因此它是一乘道,而且是完成八聖道的初步修習法。 3.)宇宙中唯一堪稱無有倫比的老師是世尊、阿拉漢、正等正覺;就是由他而發現這四念處禅。沒有天人或梵天教導他,他自己開展出來,透過長時間的修習,在證悟時圓滿了四念處。因此稱之爲一乘道,因爲是他獨自發現的。 4.)只有在佛陀的教法中可以見到這種禅法,沒有其他的宗教指出這條道路。因此只有在佛陀的教法中可以找到證得須陀含、斯陀含、阿那含及阿拉漢諸聖者。又,這四念處禅不會引導人們離開正軌,它確定是一條通往涅槃之路。素诃主梵天(Sahampati)于佛前說: “Ekayaj jati khayanti dassi, Maggaj pajanati hitanukampi Etena maggena atamsu pubbe Tarissare yeva taranti oghaj”

  過去諸佛、辟支佛及阿拉漢以四念處這條道路超越輪回苦海。未來的諸佛、辟支佛及阿拉漢也以同樣的方式超越苦海。現在的苟達馬佛陀(古譯:喬達摩佛陀)與及他的弟子們已經以同樣的方式超越輪回,而到達永遠安甯的涅槃,如以上的偈頌所說。

  所以,四念處是一乘道,因爲它是直接通往涅槃的道路;是唯一的道路,是條直路。我們現在正走在朝向培育四念處之路,持戒、聞法、討論法及實行我們的義務。這些修習肯定的將幫助我們超越欲、有、見及無明之洪流,將我們從死、衰老及苦中帶往涅槃。我們必須時常這樣思惟,體驗法的喜悅。

  我們必須了解爲甚麼念處禅分爲四種方法。事實上只有一種禅法,念處即指正念的培育。正念在叁十七道品中占了八處的作用。在四念處中,正念有四種住處。另外,他是五根之一根( indriya),五力中的一力( bala),七覺支中的一覺支(念覺知)(sati sambojjhavga),以及八正道中的一正道即正念(sammasati)。

  同樣的念構成了四種念處,四種念處是獲得透視五蘊的性質的觀智。身隨觀展示對色蘊修觀的方法,受隨觀是對受蘊修觀,心隨觀是對心﹙識蘊﹚修觀、法隨觀是對想蘊及行蘊修觀。這樣,了解所有五蘊的無常、苦及無我相的方法便清楚的展示了。

  身隨觀( kayanupassana)排在第一,因爲色蘊是四法(四念處)中的基礎,因此是比較容易了解的。受隨觀(vedananupassana)是對于受的觀禅,比身隨觀較微細,排在第二。對于心的觀禅,心隨觀( cittanupassana),比受隨觀更深入,排在第叁。最後是最深入的法隨觀(dhammanupassana)。

  佛陀教導身隨觀以幫助衆生克服叁種顛倒( vipallasa)。大多數的有情認爲這汙穢的色法是可愛的,他們于汙穢中見美麗。這産生見顛倒( ditthi vipallasa)、想顛倒(sabba vipallasa)及心顛倒(citta vipallasa)。佛陀接著教導受隨觀,以令被樂受所迷惑的有情覺悟受的實相是苦。心刹那刹那的生滅,可是諸有情被見、想及心所迷惑,認爲是永恒的。佛陀教導心隨觀以已顯示心的瞬間生滅的特性。佛陀最後教導法隨觀,以向于諸法産生永恒我之見、想及心顛倒的諸有情,證明無我的真理。

  另一個原因爲什麼念處禅分爲四個部份,是爲了適合四種根性(的衆生)主要有兩種根性——愛顯著者及見顯著者。每一種根性進一步可分爲兩種:鈍慧者(manda p…

《四念住 唯一解脫之道 四念處禅--《大念處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