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住 唯一解脫之道 四念處禅--《大念處經》▪P3

  ..續本文上一頁觀及受蘊的觀禅。Sabba是想,即對任何事物的認識作用。有六種想,即色、聲、香、味、觸、法的想。這是想蘊,須觀察它的無常、苦及無我,這也稱爲法隨觀。行蘊主要包含思心所。除了受及想之外,其它隨思心所生起的心所也都屬于行蘊。貪、嗔、見、疑、慢諸煩惱,及信、伺、勝解、念、定與慧,這些都是行蘊,必須觀察其無常、苦及無我。 Vibbana是識,它也是心隨觀的所緣。識蘊也是無常、苦及無我,必須這樣的觀察。

  這樣,五蘊,即色、受、想、行及識是觀禅的所緣。觀察它們的無常、苦及無我便是五蘊的觀禅,這是另一法隨觀的範圍。當五蘊的觀禅發展,將圓滿十種觀智,禅修者將以預流(初果)開始,逐一體會涅槃。

  Ayatana vipassana,即觀察六內處,即眼、耳、鼻、舌、身、意及六外處,即色、聲、香、味、觸、法,這真的是最容易的一種觀禅。當禅修者觀察接觸根門的外所緣時,觀禅是最容易的,當眼見色時,色是外處,它是無常、苦及無我的。眼是內處,它也是無常、苦及無我的,了別色所緣的識也是一樣具有叁相,即無常、苦及無我,在見的那一刻生起的觸、受、想、思、一境性,這些都是法處,每一法也是無常、苦及無我的,要這樣觀察整個見的過程。所有十二處,內及外,同樣的必須當下觀察它們的無常、苦及無我,這是對處修觀禅,也是法隨觀的一個範圍。

  七覺支的觀禅將培育七種善法,即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及舍。當

  它們生起時,禅修者便觀察每一覺支。如果禅修時,正念很好,便觀察它;“這是念覺支,它生起又消滅,它是無常、苦及無我的”。當禅修者繼續禅修,他將了解各種法,這是擇法覺支,它也是無常、苦及無我的,禅修者不斷的以身精進及心精進來禅修,這是精進覺支,喜生起了,這是喜覺支。禅修的過程中有身輕安及心輕安,這是輕安覺支。定變得強有力,這是定覺支。禅修者必須在每一覺支生起時觀察它的叁相,即無常、苦及無我。當禅修者以念及慧這樣觀察,舍生起,這是舍覺支;當它生起時,必須觀察它的無常、苦及無我。觀察了所有七覺支,對于七覺支的觀禅即完成。七覺支的觀禅完成了法隨觀,法隨觀的完成即四念處的完成,透過七清淨,及從禅定到觀禅,心逐漸清淨,最後覺悟涅槃。

  最後是對四聖谛的觀禅,以四聖谛的角度來觀察名與色。四聖谛即是苦、苦集、苦滅及滅苦之道四者。苦包含了八十一世間心,五十一心所(貪 “lobha”除外)及二十八種色,這些是苦蘊,也即是苦聖谛。貪( Lobha)是集聖谛。涅槃界( nibbana dhatu)是滅谛。以正見開始的八正道是道谛,即導向苦之滅的道聖谛。以上所說,只有苦及集被觀察其無常、苦及無我。眼見色,色是苦聖谛之一法,它是無常、苦及無我。能見的眼也是無常、苦及無我,它也是苦聖谛之一法。由眼見色相觸而産生的識,(俱生的)心所如觸、受、思、一境性、命根、作意,這些都是苦聖谛,是無常、苦及無我的。以這樣的方式觀察每一根門與外塵接觸,禅修者即在修法隨觀。

  如果生起任何對于感官的所緣,即色、聲、香、味、觸及法的貪愛,這便是集谛。那貪愛必須在它生起時,客觀的觀察它,“這是貪愛,是苦的原因”。假如生起對色所緣的貪愛,這便是色愛( rupa tanha),亦即集谛,它是無常、苦及無我的。如果生起對于聲音的貪愛,覺知它是聲愛( sadda tanha),亦是集谛,觀察它的無常、苦及無我叁相。當生起對于香的貪愛,馬上觀察它,“這是香愛”(gandha tanha),它是無常、苦及無我的。因此,如果生起對于感官的所緣的貪愛,禅修者以正念觀察它是集谛,無常、苦及無我,這便是聖谛的觀禅。

  當貪愛消失,內心生起甯靜、冷靜、舒適,這是滅-涅槃界,即滅谛。當愛(tanha)消失,禅修者必須覺知它的滅:“貪愛已滅,這是滅谛,這是好的,可喜可樂的”,禅修者這樣觀察那心境,這也是對聖谛的觀禅。

  貪愛的消失是透過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及正定﹙一境性﹚。禅修者逐一的了解它們。當正見生起,禅修者觀察“這是正見,是一道支,善,可喜,可樂”。當禅修者辨識到正思惟,它即成爲禅修的所緣,“這是正思惟,善,可喜,可樂 ”。同樣的,當禅修者辨識到其它善法,例如:精進,便觀察“這是正精進,是一道支,善,可喜,可樂”。當禅修者以正念觀察諸法,以四聖谛的觀點,在它們生起時,觀察它們,這即是聖谛的觀禅。

  法隨觀念處以四聖谛的觀禅而完成。以這樣的方式,苦聖谛,即生老病死;苦的原因,即愛;苦的滅,即涅槃,其相寂靜;趣向滅苦之道,即八正道,這每一聖谛都以念及慧各別的觀察。如此培育法隨觀的禅修者,完成了所有的四種念處。就好像從四個門進入同樣的城一樣,四念處的修習將導向相同的涅槃城,脫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無生無滅,永恒安甯的境界。

  佛陀指出了依修比庫念處的 21扇通往涅槃的門之後,肯定的這麼說:

  諸比庫!如果有一人依我所教導的方法,持續修習四念處長達七年之久,他將證得最高的境界,阿拉漢,斷除一切煩惱;或者證得不來(第叁果)的道果。如果他持續修習四念處長達六、五、四、叁、二或一年;或者七、六、五、四、叁、二或一個月;或者七天,假如他具足過去生的波羅蜜,他將于今生肯定會證得阿拉漢或者不來果。

  佛陀這樣的說了《大念處經》,這禅修的開示是那麼的有力量,比庫當中有比庫、比庫尼、近事男及近事女,其中有叁萬名比庫在開示結束時,就在坐著聞法的情況下,證得阿拉漢。在他們的心中,培育著所有的四念處,逐一的成就七清淨,證得入流果、一來果、不來果及阿拉漢果,圓滿的證得涅槃。這些尊者,于現世獲得所有的七種利益:“衆生之清淨,度憂悲,滅苦惱,證得聖道,覺悟涅槃”。他們進入永恒安甯的城市——無爲的,無生的境界,不再有出生比庫、病及死,或者任何其它輪回的痛苦。

  我們禮敬這些比庫,希望我們透過禅修,也一樣能證得如他們所獲得的大智慧。但願我們透過這念處禅,經曆七清淨,也證得內心的清淨。但願我們證得那永恒的快樂及安甯,即涅槃,如同諸佛、辟支佛及阿拉漢所證得的一樣。

  薩度(sadhu)!薩度( sadhu)!薩度( sadhu)!

  

  

《四念住 唯一解脫之道 四念處禅--《大念處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