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观及受蕴的观禅。Sabba是想,即对任何事物的认识作用。有六种想,即色、声、香、味、触、法的想。这是想蕴,须观察它的无常、苦及无我,这也称为法随观。行蕴主要包含思心所。除了受及想之外,其它随思心所生起的心所也都属于行蕴。贪、嗔、见、疑、慢诸烦恼,及信、伺、胜解、念、定与慧,这些都是行蕴,必须观察其无常、苦及无我。 Vibbana是识,它也是心随观的所缘。识蕴也是无常、苦及无我,必须这样的观察。
这样,五蕴,即色、受、想、行及识是观禅的所缘。观察它们的无常、苦及无我便是五蕴的观禅,这是另一法随观的范围。当五蕴的观禅发展,将圆满十种观智,禅修者将以预流(初果)开始,逐一体会涅槃。
Ayatana vipassana,即观察六内处,即眼、耳、鼻、舌、身、意及六外处,即色、声、香、味、触、法,这真的是最容易的一种观禅。当禅修者观察接触根门的外所缘时,观禅是最容易的,当眼见色时,色是外处,它是无常、苦及无我的。眼是内处,它也是无常、苦及无我的,了别色所缘的识也是一样具有三相,即无常、苦及无我,在见的那一刻生起的触、受、想、思、一境性,这些都是法处,每一法也是无常、苦及无我的,要这样观察整个见的过程。所有十二处,内及外,同样的必须当下观察它们的无常、苦及无我,这是对处修观禅,也是法随观的一个范围。
七觉支的观禅将培育七种善法,即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及舍。当
它们生起时,禅修者便观察每一觉支。如果禅修时,正念很好,便观察它;“这是念觉支,它生起又消灭,它是无常、苦及无我的”。当禅修者继续禅修,他将了解各种法,这是择法觉支,它也是无常、苦及无我的,禅修者不断的以身精进及心精进来禅修,这是精进觉支,喜生起了,这是喜觉支。禅修的过程中有身轻安及心轻安,这是轻安觉支。定变得强有力,这是定觉支。禅修者必须在每一觉支生起时观察它的三相,即无常、苦及无我。当禅修者以念及慧这样观察,舍生起,这是舍觉支;当它生起时,必须观察它的无常、苦及无我。观察了所有七觉支,对于七觉支的观禅即完成。七觉支的观禅完成了法随观,法随观的完成即四念处的完成,透过七清净,及从禅定到观禅,心逐渐清净,最后觉悟涅槃。
最后是对四圣谛的观禅,以四圣谛的角度来观察名与色。四圣谛即是苦、苦集、苦灭及灭苦之道四者。苦包含了八十一世间心,五十一心所(贪 “lobha”除外)及二十八种色,这些是苦蕴,也即是苦圣谛。贪( Lobha)是集圣谛。涅槃界( nibbana dhatu)是灭谛。以正见开始的八正道是道谛,即导向苦之灭的道圣谛。以上所说,只有苦及集被观察其无常、苦及无我。眼见色,色是苦圣谛之一法,它是无常、苦及无我。能见的眼也是无常、苦及无我,它也是苦圣谛之一法。由眼见色相触而产生的识,(俱生的)心所如触、受、思、一境性、命根、作意,这些都是苦圣谛,是无常、苦及无我的。以这样的方式观察每一根门与外尘接触,禅修者即在修法随观。
如果生起任何对于感官的所缘,即色、声、香、味、触及法的贪爱,这便是集谛。那贪爱必须在它生起时,客观的观察它,“这是贪爱,是苦的原因”。假如生起对色所缘的贪爱,这便是色爱( rupa tanha),亦即集谛,它是无常、苦及无我的。如果生起对于声音的贪爱,觉知它是声爱( sadda tanha),亦是集谛,观察它的无常、苦及无我三相。当生起对于香的贪爱,马上观察它,“这是香爱”(gandha tanha),它是无常、苦及无我的。因此,如果生起对于感官的所缘的贪爱,禅修者以正念观察它是集谛,无常、苦及无我,这便是圣谛的观禅。
当贪爱消失,内心生起宁静、冷静、舒适,这是灭-涅槃界,即灭谛。当爱(tanha)消失,禅修者必须觉知它的灭:“贪爱已灭,这是灭谛,这是好的,可喜可乐的”,禅修者这样观察那心境,这也是对圣谛的观禅。
贪爱的消失是透过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及正定﹙一境性﹚。禅修者逐一的了解它们。当正见生起,禅修者观察“这是正见,是一道支,善,可喜,可乐”。当禅修者辨识到正思惟,它即成为禅修的所缘,“这是正思惟,善,可喜,可乐 ”。同样的,当禅修者辨识到其它善法,例如:精进,便观察“这是正精进,是一道支,善,可喜,可乐”。当禅修者以正念观察诸法,以四圣谛的观点,在它们生起时,观察它们,这即是圣谛的观禅。
法随观念处以四圣谛的观禅而完成。以这样的方式,苦圣谛,即生老病死;苦的原因,即爱;苦的灭,即涅槃,其相寂静;趣向灭苦之道,即八正道,这每一圣谛都以念及慧各别的观察。如此培育法随观的禅修者,完成了所有的四种念处。就好像从四个门进入同样的城一样,四念处的修习将导向相同的涅槃城,脱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无生无灭,永恒安宁的境界。
佛陀指出了依修比库念处的 21扇通往涅槃的门之后,肯定的这么说:
诸比库!如果有一人依我所教导的方法,持续修习四念处长达七年之久,他将证得最高的境界,阿拉汉,断除一切烦恼;或者证得不来(第三果)的道果。如果他持续修习四念处长达六、五、四、三、二或一年;或者七、六、五、四、三、二或一个月;或者七天,假如他具足过去生的波罗蜜,他将于今生肯定会证得阿拉汉或者不来果。
佛陀这样的说了《大念处经》,这禅修的开示是那么的有力量,比库当中有比库、比库尼、近事男及近事女,其中有三万名比库在开示结束时,就在坐著闻法的情况下,证得阿拉汉。在他们的心中,培育著所有的四念处,逐一的成就七清净,证得入流果、一来果、不来果及阿拉汉果,圆满的证得涅槃。这些尊者,于现世获得所有的七种利益:“众生之清净,度忧悲,灭苦恼,证得圣道,觉悟涅槃”。他们进入永恒安宁的城市——无为的,无生的境界,不再有出生比库、病及死,或者任何其它轮回的痛苦。
我们礼敬这些比库,希望我们透过禅修,也一样能证得如他们所获得的大智慧。但愿我们透过这念处禅,经历七清净,也证得内心的清净。但愿我们证得那永恒的快乐及安宁,即涅槃,如同诸佛、辟支佛及阿拉汉所证得的一样。
萨度(sadhu)!萨度( sadhu)!萨度( sadhu)!
《四念住 唯一解脱之道 四念处禅--《大念处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