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住 唯一解脱之道 四念处禅--《大念处经》▪P2

  ..续本文上一页abba)及利慧者( tikkha pabba)。身念处是适合钝慧爱显著者的禅修者,受念处适合利慧爱显著禅修者,心念处适合钝慧见显著者的禅修者,法念处适合利慧见显著者的禅修者。

  此外,有些禅修者在过去生中曾经修禅,四念处禅也为他们而教导,以令他们获益。这些禅修者可分为两类:止行者( samathayanika),即曾经修习过止禅者。观行者(vipassanayanika),即曾经修习过观禅者。这两类禅修者中皆

  有钝慧及利慧者。身随观是钝慧止行者通往涅槃之路;受随观是利慧止行者通往涅槃之路;对于那些曾经在过去世修习观禅者,心随观与法随观是最适合的。心随观适合钝慧观行者;法随观适合利慧观行者。因此,我们的佛陀教导了适合不同禅修者的念处禅——已经修习止禅及修习观禅者;爱显著者及见显著者;及那些法无常、苦、无我及不净看成常、乐、我及净者。不管我们依各自的性向选择了四种禅法中的任何一种,都将趣向涅槃。这就像从四个方向通过四门而达到同一座城市。不管修习身随观,受随观,心随观或法随观,都将到达涅槃城,永远安宁没有老死或各种痛苦的境界。因此四念处是一乘道,一条通往同一涅槃的道路。

  《大念处经》教导我们修身念处的方法。第一是入出息念;第二觉知威仪;第三四种正知;第四厌恶作意;第五界作意;最后是九种尸相的。总共十四种修身念处的方法。

  入出息念和厌恶作意可以作为止禅来修习并证得禅那,其余的十二种方法是修观,不能证得禅那。修入出息念可以证至第五色界禅,此后修观,证得涅槃的道果。厌恶作意只能到达初禅,禅修者依此可以发展观禅,觉悟涅槃的道果。修习其他的方法,如觉知威仪,四种正知及界作意,可以证得近行定,克服五盖,续而通过修观证得涅槃的道果。

  因此,十四种方法中,最容易和最喜悦的方法是入出息念,这是为什么他被放在第一位。具足十力的佛陀,是一位真正有能力教导业处修习,趣向完全解脱生死轮回的善知识。无以伦比的禅师、佛、世尊,是通过入出息念的禅修而在菩提树下证得圆满的觉悟;这是另外一个原因为什么入出息念在四念处中排在第一位。

  入出息念的所缘是入息和出息;在开始禅修时,禅修者在入息、出息经过鼻孔时,注意呼吸。关于觉知威仪,禅修者注意行、住、坐、卧的姿态,这是观禅。

  四种正知也是另一种观禅,所有身体的行为分为七组,依四种正知来观察 ——目的有益正知( sātthaka-sampaja..a)、适宜正知(sappāya-sampaja..a)、

  行处正知( gocara-sampaja..a)及无痴正知( asammoha-sampaja..a)。关于厌恶作意,以五种方法观照三十二身分,这可作为修止禅,证入初禅;或者后来依之修观禅。关于最后的九种尸相,当业生的火界﹙、识及命根﹚消失时,便是死亡。九种尸相的禅法,牵涉到死后尸体的九个阶段。生命的无意义及痛苦以无常、苦及无我来观察,这也是一种带来观智的禅法。

  此外,还有以十四种身念处的方法作为甚础的四种禅法,亦即另外四种身随观的禅法。这些不见于四念处经,而是在《身至念经》,即中部后五十经的其中一经的注释中说明。从头发开始的三十二身分依颜色而分组,诸身分有四种颜色;青、黄、赤及白。青色的身分有如头发及体毛,可作青遍处的所缘;黄色的诸身分可作黄遍;红色的诸身分可作红遍;白色的诸身分可作白遍。《身至念经》的注释如上说明四种颜色的遍处禅法,依之可以证得全部五种色界禅那。加上这四种,总共有十八种身念处的禅法。

  当培育任何一种身随观的方法时,受随观、心随观及法随观也得以培育。禅修者以七清净净化其心,证得所有十种观智,此后开启证得须陀洹道果、斯陀含道果、阿那含道果及阿拉汉道果之门,这是以净化的过程而渐悟涅槃。

  受随观(vedananupassana)居其次,它是禅修的一标题,有九种观察受的方法。有可喜而产生乐之(乐)受,有令人不喜欢体验,难于容忍之(苦)受,有不苦不乐之(舍)受。因此有三种受,即苦、乐及舍受。另外有依身受及心而受分别的诸受,即乐、苦、忧、喜及舍。苦身受是苦根(dukkha indriya),乐身受是乐根(sukha indriya),忧身受是忧根(domanassa indriya),喜身受是喜根(somanassa indriya)及舍身或心受是舍根(upekha indriya)。

  诸受也可以分为:眼触生受(cakkhu samphassaja)——眼触色而生受耳触生受(sota samphassaja) ——耳触声而生受鼻触生受(ghana samphassaja) ——鼻触香而生受舌触生受( jivha samphassaja) ——如触味而生受

  身触生受( kaya samphassaja) ——身触触而生受意触生受( mano samphassaja) ——意触法而生受

  佛陀曾经指出观察诸受的九种方法。苦、乐、及舍三受,必须在他们生起的时候客观的观察。当苦受生起时,必须客观的观察苦受为苦受,乐受为乐受及舍受为舍受。

  三受的每一受可分为有染(samisa),这是依于欲乐的受;及无染( niramisa),这是依于善心的受。有染乐受从享受欲乐生起,当它生起时必须即刻作为观禅的所缘。无染乐受是与善心,如布施、持戒、修禅、行善时的善心相应而生起的受。这种受也必须以无常、苦及无我来观察。不管是有染或无染乐受,禅修者必须不执著它,而将之作为禅观的所缘。苦受也分为有染及无染两种。有无法获得五欲,或者失去能产生快乐的感官对象的苦(受)。这些有染苦受必须马上作为观禅的所缘来观察。苦心受及苦身受可以在布施食物,持戒或修禅的时候生起。

  这是无染苦受,是无常、苦及无我的,必须这样的观察。同样的,有染及无染的舍受也必须作为观禅的所缘来观察。

  因此有九种观察受的方法,禅修者透过受随观之门,进入禅修,在诸受生起时观察它们的无常、苦及无我。当培育受随观时,身随观、心随观、法随观也都在心中培育。透过七清净而净化内心,圆满各种观智,依禅修者个人的意愿,可以经过须陀洹等四个阶段而证得涅槃。

  在心随观,我们会教导以十六种方式观察心。我们的心像流水,心法一个接一个的生起与消灭。佛陀依生起的根门把心分为六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及意识。

  在修观时,这六根门的识,依当下心的状态观察,这样可以观察八十一种世间心的无常、苦及无我。禅修者观察识生起时的心的状态,培育心随观。对根门识的觉知帮助禅修者了解他的心。有贪心及无贪心;有嗔心及无嗔心;有痴心及无痴心;(沉寂心及散乱心)、(广大心及不广大心)、(有上心及无上心)、(等持心及不等持心)、(解脱心及不解脱心)。总共十六种心,是心念处的所

  缘。

  当贪或执著在心中生起时,便以觉知如实观察它;当贪或执著消失时,必须如实觉知无贪心:“现在心没有贪”。同样的,当嗔心生起禅修者觉知“嗔已经生起”,并且观察那心的状态,“嗔心、嗔心”;当嗔心消失,慈心生起,禅修者观察“慈心”。当禅修者这样的观察心,心随观念处将发展,伴随著身随观、受随观及法随观。对于三相的了解及各种观智,这些也都将逐步开展出来。禅修者的心充满观智的喜悦,或迟或速,将经历四个阶段,即须陀洹等而觉悟涅槃,永恒安宁的境界。

  觉念诸法,即法随观,可分为五个部份。

  第一、观察五盖;

  第二、观察五蕴;

  第三、观察六处;

  第四、观察觉支;

  第五、观察四圣谛。

  佛陀这样的开示五种观察诸法的方法。法随观是比其他三种随观更加深入的禅法,不过如果了解了它,便容易修习。

  有五法能令心散乱,障碍心,防止戒的建立。这些就是五盖,即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悔及疑。由于缺乏正念,心被五盖所占据;如果具足正念,它们便马上消失。五盖必须成为观禅的所缘而加以克服。

  当贪欲生起时,必须即刻觉知“这是贪欲,它是无常、苦及无我的”;当嗔恚生起时,就像当一个人的手接触到火炭时会马上移开,嗔心必须马上观察为“这是嗔心,它是无常、苦及无我的”。同样的,昏沉睡眠、掉举及疑(对教法、方法及三宝的疑)都必须在它们生起时就觉察它们,观察它们是无常、苦及无我的。当五盖消失时,也应该观察到这也是无常、苦及无我的,禅修者应该观察五盖以永远的去除它们。

  当一再的观察五盖,将培育法随观。同时,其它的三种随观,即身随观、受随观及心随观也将趋于圆满。所有的十种观智,从名色区别智开始,于心中成长。这些将带来四圣谛的如实知及四阶段的觉悟涅槃。

  接著是对五蕴的观禅,色是由四大(地、水、火、风)及二十四种所造色所组成。禅修者把色蕴及余蕴观察为名及色,这是对于五蕴的观禅。例如,眼接触

  一色所缘,这是一种外处的色,属于色蕴,我们这样观察:“这是色蕴,它是无常、苦及无我的”,这是对于色蕴的观禅。

  同样的方法用于任何感官的所缘,如声、香、味、触;或硬、软、冷、热,流动或移动。当这些所缘与感官(诸根)接触时,应加以观察:“这是色蕴,它是无常、苦及无我的 ”。以这样的方法,禅修者观察色蕴的生起与消失。这是法随观,即觉知诸法的观禅。

  Vedana是受,如我在开始时所说,受依六根门——眼、耳、鼻、舌、身及意,而分为六种,在受生起及消灭时,观察受的生起,生起受的原因及受的灭,因而见到它的无常、苦及无我性,这是受随…

《四念住 唯一解脱之道 四念处禅--《大念处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