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住---唯一解脱之道
四念处禅——《大念处经》
作者 : Mahathera Nauyane Ariyadhamma圣法大长老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 SamBuddhassa!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Ekayano ayaj bhikkhave maggo sattanaj visuddhiya soka pariddavanaj samatikkamaya, dukkha dommmanassanaj atthangamaya bayassa adhigamaya, nibbanassa saccikiriyaya, yadidaj cattaro satipatthana.
诸比库!有一乘道,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即是四念处。
《大念处经》由二十一种禅修的项目组成,如果要各别说明每一项禅修的项目,将需要很多时间。这部经开咎二十一扇通往涅槃的门,以上面的经句开始,列举了七种修习念处禅的利益。在我们未深入了解各种与念处有关的禅法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它们的利益。
依 Nidana Katha,这部经是佛陀在印度的剑磨瑟昙都邑(Kammasadamma),拘楼族中所说的经典。剑磨瑟昙都邑的建立是为了纪念顺陀须摩王(King Sutasoma)(菩萨的过去生)降服 Porisada。即使到了菩萨证悟的时候,这都邑还是一个富裕的国家。这里的气候与食物很适宜,所以居民很健康,而且能够了解什深的佛法。我们的佛陀在这剑磨瑟昙都邑说了许多什深的法,佛陀也选择了这剑磨瑟昙都邑作为开示《大念处经》的地点,一个什深的开示。居民们习惯于听闻这样的开示,每一个居民都是禅修者。不但诸比库热心及比库兴趣地修禅,居民们不论男女,工人及奴隶也投入禅修,因此佛陀在这都邑向居民们开示了许多关于禅修的经典。
以下简单的说明各种利益: Yadidaj cattaro satipatthana.所谓四念处 ekayano maggo一乘道 sattanaj visuddhiya为众生之清净 soka pariddavanaj samatikkamaya为度忧悲 dukkha dommmanassanaj atthangamaya为灭苦恼 bayassa adhigamaya为得真理 nibbanassa saccikiriyaya为证涅槃
以上的经句包含了七种利益,其中的四种是“舍弃 ”的结果,三种是“觉悟 ”
的结果:一、众生之清净二、得真理三、证涅槃
(以上三种是“觉悟”的结果)
一、度忧
二、度悲
三、去除身体的痛苦(苦)
四、去除心理的痛苦(恼)
﹙以上四种是舍弃的结果﹚所有四念处禅的利益,浓缩于这七种利益。
“为众生之清净 ”(sattanaj visuddhiya)。诸圣贤如过去的佛、辟支佛及阿拉汉都是以这念处禅净化他们的烦恼;现在及未来的佛、辟支佛及阿拉汉也同样地以这念处禅来净化他们的烦恼,这方法是唯一趣向圆满清净的道路。既使是今天,那些想清除埋在内心百千种烦恼的人,必须具足净戒,并且有效的完成念处禅。心从开始修习念处禅时便已开始净化,经历七清净而到达最高的清净——涅槃。
“为度忧悲”(soka pariddavanaj samatikkamaya)。失去亲眷、财富、道德、正见、健康,这是一些生于这世间所要面对的灾难。这些忧折磨内心,带来许多痛苦令受难者丧失意识仍至生命。要克服这些痛苦,必须修习四念处。那些遭受大灾难的人如 Patacara,曾经以修四念处禅来克服忧。透过证得四道,令他们获得涅槃的完全安宁,即圣者无忧的境界。活在今天的我们,也一样能够战胜痛苦而无忧。要达到这目地,从始至终的修习如经典所说的念处禅是必要的。
“为灭悲”(pariddavanaj samatikkamaya)。哭泣及悲叹是伤心的表现。念处禅是到达无哭泣,无悲叹的境界之方法。
“为灭苦恼”(dukkha dommmanassanaj atthangamaya)。苦(dukkha)是身体的痛苦。我们的身体会遭受到各种痛苦的感受,这些苦受能够透过念处禅的修习,而正念地,愉快地加以忍受。 “恼”(domanassa)是精神的痛苦。既使没有外相的存在,恼也能够占据内心。最有效的治疗各种心理压力的方法是念处禅,这世界上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与它媲美。
“为得真理”(bayassa adhigamaya)。Baya有时指涅槃,有时指道智(magga bana)。因为接下来要谈的是 “为证涅槃(”nibbanassa saccikiriyaya),
所以这里的 baya表示四道智。达到这道智之前的修行既是四念处,没有四念处,是不可能证得圣道的。
“为证涅槃 ”(nibbanassa saccikiriyaya)。想要完全从轮回中解脱出来的志欲,于那些见到有为法之过患,以及充满三界的无常、苦、无我三相者的心中生起。对于这些人,修习四念处是一条解脱五蕴、十二处及十八界,即所有轮回中的痛苦的道路。修习四念处将培育八圣道,是唯一趣向涅槃的道路。涅槃是永远安宁,无有悲伤,无有生老病死,无有忧悲苦恼,无有爱别离及怨憎会苦的境界。正等正觉的佛陀,经历四阿僧袛劫的修习四念处,培育一切知智而证得圆满的觉悟,他本身便这样的教导如上所说的法。所有,在这开示中所说的法都是为了培育八圣道之法。
四念处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及法念处。修习四念处被称为“一乘道 ”(ekayana magga),这用词可作几种诠释:
1.)它是一乘道,因为这是必须由自己去修习,靠自己的力量修习的方法。 2.)(Ekocamaggo, na dvedhapatho)四念处不是两条路,只是一条路,没有分路,因此它是一乘道,而且是完成八圣道的初步修习法。 3.)宇宙中唯一堪称无有伦比的老师是世尊、阿拉汉、正等正觉;就是由他而发现这四念处禅。没有天人或梵天教导他,他自己开展出来,透过长时间的修习,在证悟时圆满了四念处。因此称之为一乘道,因为是他独自发现的。 4.)只有在佛陀的教法中可以见到这种禅法,没有其他的宗教指出这条道路。因此只有在佛陀的教法中可以找到证得须陀含、斯陀含、阿那含及阿拉汉诸圣者。又,这四念处禅不会引导人们离开正轨,它确定是一条通往涅槃之路。素诃主梵天(Sahampati)于佛前说: “Ekayaj jati khayanti dassi, Maggaj pajanati hitanukampi Etena maggena atamsu pubbe Tarissare yeva taranti oghaj”
过去诸佛、辟支佛及阿拉汉以四念处这条道路超越轮回苦海。未来的诸佛、辟支佛及阿拉汉也以同样的方式超越苦海。现在的苟达马佛陀(古译:乔达摩佛陀)与及他的弟子们已经以同样的方式超越轮回,而到达永远安宁的涅槃,如以上的偈颂所说。
所以,四念处是一乘道,因为它是直接通往涅槃的道路;是唯一的道路,是条直路。我们现在正走在朝向培育四念处之路,持戒、闻法、讨论法及实行我们的义务。这些修习肯定的将帮助我们超越欲、有、见及无明之洪流,将我们从死、衰老及苦中带往涅槃。我们必须时常这样思惟,体验法的喜悦。
我们必须了解为甚么念处禅分为四种方法。事实上只有一种禅法,念处即指正念的培育。正念在三十七道品中占了八处的作用。在四念处中,正念有四种住处。另外,他是五根之一根( indriya),五力中的一力( bala),七觉支中的一觉支(念觉知)(sati sambojjhavga),以及八正道中的一正道即正念(sammasati)。
同样的念构成了四种念处,四种念处是获得透视五蕴的性质的观智。身随观展示对色蕴修观的方法,受随观是对受蕴修观,心随观是对心﹙识蕴﹚修观、法随观是对想蕴及行蕴修观。这样,了解所有五蕴的无常、苦及无我相的方法便清楚的展示了。
身随观( kayanupassana)排在第一,因为色蕴是四法(四念处)中的基础,因此是比较容易了解的。受随观(vedananupassana)是对于受的观禅,比身随观较微细,排在第二。对于心的观禅,心随观( cittanupassana),比受随观更深入,排在第三。最后是最深入的法随观(dhammanupassana)。
佛陀教导身随观以帮助众生克服三种颠倒( vipallasa)。大多数的有情认为这污秽的色法是可爱的,他们于污秽中见美丽。这产生见颠倒( ditthi vipallasa)、想颠倒(sabba vipallasa)及心颠倒(citta vipallasa)。佛陀接著教导受随观,以令被乐受所迷惑的有情觉悟受的实相是苦。心刹那刹那的生灭,可是诸有情被见、想及心所迷惑,认为是永恒的。佛陀教导心随观以已显示心的瞬间生灭的特性。佛陀最后教导法随观,以向于诸法产生永恒我之见、想及心颠倒的诸有情,证明无我的真理。
另一个原因为什么念处禅分为四个部份,是为了适合四种根性(的众生)主要有两种根性——爱显著者及见显著者。每一种根性进一步可分为两种:钝慧者(manda p…
《四念住 唯一解脱之道 四念处禅--《大念处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