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住 唯一解脫之道 四念處禅--《大念處經》▪P2

  ..續本文上一頁abba)及利慧者( tikkha pabba)。身念處是適合鈍慧愛顯著者的禅修者,受念處適合利慧愛顯著禅修者,心念處適合鈍慧見顯著者的禅修者,法念處適合利慧見顯著者的禅修者。

  此外,有些禅修者在過去生中曾經修禅,四念處禅也爲他們而教導,以令他們獲益。這些禅修者可分爲兩類:止行者( samathayanika),即曾經修習過止禅者。觀行者(vipassanayanika),即曾經修習過觀禅者。這兩類禅修者中皆

  有鈍慧及利慧者。身隨觀是鈍慧止行者通往涅槃之路;受隨觀是利慧止行者通往涅槃之路;對于那些曾經在過去世修習觀禅者,心隨觀與法隨觀是最適合的。心隨觀適合鈍慧觀行者;法隨觀適合利慧觀行者。因此,我們的佛陀教導了適合不同禅修者的念處禅——已經修習止禅及修習觀禅者;愛顯著者及見顯著者;及那些法無常、苦、無我及不淨看成常、樂、我及淨者。不管我們依各自的性向選擇了四種禅法中的任何一種,都將趣向涅槃。這就像從四個方向通過四門而達到同一座城市。不管修習身隨觀,受隨觀,心隨觀或法隨觀,都將到達涅槃城,永遠安甯沒有老死或各種痛苦的境界。因此四念處是一乘道,一條通往同一涅槃的道路。

  《大念處經》教導我們修身念處的方法。第一是入出息念;第二覺知威儀;第叁四種正知;第四厭惡作意;第五界作意;最後是九種屍相的。總共十四種修身念處的方法。

  入出息念和厭惡作意可以作爲止禅來修習並證得禅那,其余的十二種方法是修觀,不能證得禅那。修入出息念可以證至第五色界禅,此後修觀,證得涅槃的道果。厭惡作意只能到達初禅,禅修者依此可以發展觀禅,覺悟涅槃的道果。修習其他的方法,如覺知威儀,四種正知及界作意,可以證得近行定,克服五蓋,續而通過修觀證得涅槃的道果。

  因此,十四種方法中,最容易和最喜悅的方法是入出息念,這是爲什麼他被放在第一位。具足十力的佛陀,是一位真正有能力教導業處修習,趣向完全解脫生死輪回的善知識。無以倫比的禅師、佛、世尊,是通過入出息念的禅修而在菩提樹下證得圓滿的覺悟;這是另外一個原因爲什麼入出息念在四念處中排在第一位。

  入出息念的所緣是入息和出息;在開始禅修時,禅修者在入息、出息經過鼻孔時,注意呼吸。關于覺知威儀,禅修者注意行、住、坐、臥的姿態,這是觀禅。

  四種正知也是另一種觀禅,所有身體的行爲分爲七組,依四種正知來觀察 ——目的有益正知( sātthaka-sampaja..a)、適宜正知(sappāya-sampaja..a)、

  行處正知( gocara-sampaja..a)及無癡正知( asammoha-sampaja..a)。關于厭惡作意,以五種方法觀照叁十二身分,這可作爲修止禅,證入初禅;或者後來依之修觀禅。關于最後的九種屍相,當業生的火界﹙、識及命根﹚消失時,便是死亡。九種屍相的禅法,牽涉到死後屍體的九個階段。生命的無意義及痛苦以無常、苦及無我來觀察,這也是一種帶來觀智的禅法。

  此外,還有以十四種身念處的方法作爲甚礎的四種禅法,亦即另外四種身隨觀的禅法。這些不見于四念處經,而是在《身至念經》,即中部後五十經的其中一經的注釋中說明。從頭發開始的叁十二身分依顔色而分組,諸身分有四種顔色;青、黃、赤及白。青色的身分有如頭發及體毛,可作青遍處的所緣;黃色的諸身分可作黃遍;紅色的諸身分可作紅遍;白色的諸身分可作白遍。《身至念經》的注釋如上說明四種顔色的遍處禅法,依之可以證得全部五種色界禅那。加上這四種,總共有十八種身念處的禅法。

  當培育任何一種身隨觀的方法時,受隨觀、心隨觀及法隨觀也得以培育。禅修者以七清淨淨化其心,證得所有十種觀智,此後開啓證得須陀洹道果、斯陀含道果、阿那含道果及阿拉漢道果之門,這是以淨化的過程而漸悟涅槃。

  受隨觀(vedananupassana)居其次,它是禅修的一標題,有九種觀察受的方法。有可喜而産生樂之(樂)受,有令人不喜歡體驗,難于容忍之(苦)受,有不苦不樂之(舍)受。因此有叁種受,即苦、樂及舍受。另外有依身受及心而受分別的諸受,即樂、苦、憂、喜及舍。苦身受是苦根(dukkha indriya),樂身受是樂根(sukha indriya),憂身受是憂根(domanassa indriya),喜身受是喜根(somanassa indriya)及舍身或心受是舍根(upekha indriya)。

  諸受也可以分爲:眼觸生受(cakkhu samphassaja)——眼觸色而生受耳觸生受(sota samphassaja) ——耳觸聲而生受鼻觸生受(ghana samphassaja) ——鼻觸香而生受舌觸生受( jivha samphassaja) ——如觸味而生受

  身觸生受( kaya samphassaja) ——身觸觸而生受意觸生受( mano samphassaja) ——意觸法而生受

  佛陀曾經指出觀察諸受的九種方法。苦、樂、及舍叁受,必須在他們生起的時候客觀的觀察。當苦受生起時,必須客觀的觀察苦受爲苦受,樂受爲樂受及舍受爲舍受。

  叁受的每一受可分爲有染(samisa),這是依于欲樂的受;及無染( niramisa),這是依于善心的受。有染樂受從享受欲樂生起,當它生起時必須即刻作爲觀禅的所緣。無染樂受是與善心,如布施、持戒、修禅、行善時的善心相應而生起的受。這種受也必須以無常、苦及無我來觀察。不管是有染或無染樂受,禅修者必須不執著它,而將之作爲禅觀的所緣。苦受也分爲有染及無染兩種。有無法獲得五欲,或者失去能産生快樂的感官對象的苦(受)。這些有染苦受必須馬上作爲觀禅的所緣來觀察。苦心受及苦身受可以在布施食物,持戒或修禅的時候生起。

  這是無染苦受,是無常、苦及無我的,必須這樣的觀察。同樣的,有染及無染的舍受也必須作爲觀禅的所緣來觀察。

  因此有九種觀察受的方法,禅修者透過受隨觀之門,進入禅修,在諸受生起時觀察它們的無常、苦及無我。當培育受隨觀時,身隨觀、心隨觀、法隨觀也都在心中培育。透過七清淨而淨化內心,圓滿各種觀智,依禅修者個人的意願,可以經過須陀洹等四個階段而證得涅槃。

  在心隨觀,我們會教導以十六種方式觀察心。我們的心像流水,心法一個接一個的生起與消滅。佛陀依生起的根門把心分爲六種——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及意識。

  在修觀時,這六根門的識,依當下心的狀態觀察,這樣可以觀察八十一種世間心的無常、苦及無我。禅修者觀察識生起時的心的狀態,培育心隨觀。對根門識的覺知幫助禅修者了解他的心。有貪心及無貪心;有嗔心及無嗔心;有癡心及無癡心;(沈寂心及散亂心)、(廣大心及不廣大心)、(有上心及無上心)、(等持心及不等持心)、(解脫心及不解脫心)。總共十六種心,是心念處的所

  緣。

  當貪或執著在心中生起時,便以覺知如實觀察它;當貪或執著消失時,必須如實覺知無貪心:“現在心沒有貪”。同樣的,當嗔心生起禅修者覺知“嗔已經生起”,並且觀察那心的狀態,“嗔心、嗔心”;當嗔心消失,慈心生起,禅修者觀察“慈心”。當禅修者這樣的觀察心,心隨觀念處將發展,伴隨著身隨觀、受隨觀及法隨觀。對于叁相的了解及各種觀智,這些也都將逐步開展出來。禅修者的心充滿觀智的喜悅,或遲或速,將經曆四個階段,即須陀洹等而覺悟涅槃,永恒安甯的境界。

  覺念諸法,即法隨觀,可分爲五個部份。

  第一、觀察五蓋;

  第二、觀察五蘊;

  第叁、觀察六處;

  第四、觀察覺支;

  第五、觀察四聖谛。

  佛陀這樣的開示五種觀察諸法的方法。法隨觀是比其他叁種隨觀更加深入的禅法,不過如果了解了它,便容易修習。

  有五法能令心散亂,障礙心,防止戒的建立。這些就是五蓋,即貪欲、嗔恚、昏沈睡眠,掉悔及疑。由于缺乏正念,心被五蓋所占據;如果具足正念,它們便馬上消失。五蓋必須成爲觀禅的所緣而加以克服。

  當貪欲生起時,必須即刻覺知“這是貪欲,它是無常、苦及無我的”;當嗔恚生起時,就像當一個人的手接觸到火炭時會馬上移開,嗔心必須馬上觀察爲“這是嗔心,它是無常、苦及無我的”。同樣的,昏沈睡眠、掉舉及疑(對教法、方法及叁寶的疑)都必須在它們生起時就覺察它們,觀察它們是無常、苦及無我的。當五蓋消失時,也應該觀察到這也是無常、苦及無我的,禅修者應該觀察五蓋以永遠的去除它們。

  當一再的觀察五蓋,將培育法隨觀。同時,其它的叁種隨觀,即身隨觀、受隨觀及心隨觀也將趨于圓滿。所有的十種觀智,從名色區別智開始,于心中成長。這些將帶來四聖谛的如實知及四階段的覺悟涅槃。

  接著是對五蘊的觀禅,色是由四大(地、水、火、風)及二十四種所造色所組成。禅修者把色蘊及余蘊觀察爲名及色,這是對于五蘊的觀禅。例如,眼接觸

  一色所緣,這是一種外處的色,屬于色蘊,我們這樣觀察:“這是色蘊,它是無常、苦及無我的”,這是對于色蘊的觀禅。

  同樣的方法用于任何感官的所緣,如聲、香、味、觸;或硬、軟、冷、熱,流動或移動。當這些所緣與感官(諸根)接觸時,應加以觀察:“這是色蘊,它是無常、苦及無我的 ”。以這樣的方法,禅修者觀察色蘊的生起與消失。這是法隨觀,即覺知諸法的觀禅。

  Vedana是受,如我在開始時所說,受依六根門——眼、耳、鼻、舌、身及意,而分爲六種,在受生起及消滅時,觀察受的生起,生起受的原因及受的滅,因而見到它的無常、苦及無我性,這是受隨…

《四念住 唯一解脫之道 四念處禅--《大念處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