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处开示

  四念处开示

  斯里兰卡

  Mahathera Nauyane Ariyadhamma

  圣法大长老著

  开弘法师汉译

  佛陀,世尊,阿拉汉,圆满的自觉悟者,以完成十波罗蜜[1]、三德行(布施、持戒、禅修)[2]、五种施舍[3]及三十七菩提分法,包括四念处(cattaro satipatthana),而成就他的境界。

  一时,有一位聪明、多闻的婆罗门问佛陀如下的问题:「今日无数的比库、比库尼、近事男、近事女已经证得道.果,而且佛法(sasana)[4]昌盛。佛陀!如何才能够令您的教法,于后世继续盛行而不衰退?」佛陀回答:透过四念处的修行,将能使佛法(Buddha-sasana)久住世间。

  现在让我们来思考,是什么「菩提分法」,佛、辟支佛及阿拉汉们用以帮助他们证果的工具?「菩提」(bodhi)是智慧的名称,包括四道、四果的智慧,及无上的觉悟。涅槃也可以指菩提,圆满觉悟者(佛陀)也可称为菩提。有三十七种菩提(无上的觉悟)的资粮,略说为十四种,详细的说是三十七种: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有四种念处法,何谓「念处」(satipatthana)?如何修习它?已经经过长远的时间,众佛弟子曾经询问、听闻、学习,跟随这念处法。 sati(念)是遍一切美心心所( sobhana-sadharana dhamma),建立念是念处( satipatthana)。

  念处有四种所缘,关于这点,我们把五蕴分为四组,如下:

  色蕴是身念处的所缘、

  受蕴是受念处的所缘、

  识蕴是心念处的所缘、

  想蕴及行蕴是法念处的所缘

  这五取蕴分为四种观察的所缘,因此称为四念处。为什么这样?这是为了改正深植于我们心中的各种邪见,凡夫有情有三种颠倒想(令生起邪见):

  1.想颠倒(sabba-vipallasa)、 2.心颠倒(citta-vipallasa)、 3.见颠倒(ditthi-vipallasa)( A.4:49)为了修正以上的颠倒想而有念处的教导,来到此世间的过去诸佛都是教导四念处的,而不是五,三,二或一念处,都是四念处。未来的诸佛也是同样的。我们的佛陀,见到过去、现在及未来,也教导四念处。

  一般来说,人们经常对色蕴持有乐想,他们见到美丽的东西就执着了,见到自己丑陋便希望变成美丽。因此色蕴是乐想的所缘,身念处把这种想法反转过来。

  许多人认为感受是快乐的,只是追求乐受。在痛苦中的人寻求快乐的因缘。舍受是平静的,因此,(说两种感受时,)可归类为乐受(M.59),因此可说每一个人都希望体验各种乐受。受念处的修习能令一个人觉悟诸受的生起与消灭,所以是苦(dukkha),了解到苦谛(dukkha-sacca)。受念处即是为了这样的目的而教导。

  很多人认为「心」是恒常的,从今生转入来世,因为这样的见解,他们有一个常恒的「我」或「灵魂」( atta)的见解。教导心念处,让人们了解「识」是无常的。

  许多说法含有我见,为了去除这种我的邪见而有法念处的教导。

  为了消除认为某些东西是永恒、快乐、有「我」的邪见及颠倒想,而有四念处的教导。

  身念处中有十八种业处,其中的十四种见于《大念处经》( Mahasatipatthana Sutta),其余的四种见于《中部.身至念经》(M.119. Kayagatasati Sutta)[5]的注疏(subcommenatary)。《大念处经》说到:

  1、入出息念(anapanasati)

  2、正念于四威仪(iriyapatha)

  3、正念正知(sati sampajabba)

  4、于三十二身分厌恶作意(patikula manasikara)

  5、界作意(dhatu manasikara)–四界差别观,即地、水、火、风。

  6、尸相( sivathika)–直译是墓地,不过这里指尸体腐败的九个阶段作为禅观的所缘,在古时候,尸体是被抛弃于墓地的。因此加起来,即成为《大念处经》中的十四种业处。

  接来下是四种色遍处( kasina),如《身至念经》疏所说。我们可以专注于身体上的某部分,如头发及身毛,而修蓝遍处( blue kasina)。同样的,专注胆汁及脂肪而修黄遍处。另外,可以专注于血液及肉而修红遍处。最后,可专注于骨头及牙齿而修白遍处。透过修遍处禅,可以证得各种禅那(jhana)。至此,已有十八种业处,属于身念处。禅修者应该选择适合自己根性的业处[6],您可以用任何一种以上所说的十八种业处证得近行定( upacara samadhi),而安止定(appana samadhi)只能透过其中的六种业处而证得。依入出息念可以证得安止定,修三十二身分可证得初禅,四种颜色遍处可以证得四禅八定。依于这些近行定及安止定[7],可以获得各种智(bana),了解因果、缘起、道非道知见清净、行道知见清净 [8]及最后获得谛随顺智( saccanulomika-bana[9]),趣向觉悟四圣谛,接着证得四道四果及涅槃。因此四念处之中,身念处也可成为一种能保护及维持佛法久住的禅法。

  在受念处,受分为乐受、苦受及舍受。也可以进一步分为五受,即乐( sukha)、苦( dukkha)、忧( domanassa)、喜( somanassa)、舍( upekha)。受也可以依六根门而分为六种,即眼所触受(cakkhu sampassa vedana),即与眼识相应的受。如是听、嗅、尝、身触及心触也一样。不管如何分法,只有一个受心所。在《大念处经》,受分为九种。 [10]观察这些法可以证得近行定,也可以转向观禅,踏上趣向涅槃的道路。这也是可以保护及维持佛法久住。

  心念处是以识为所缘的禅法,心(citta)可分为:

  1、善心(kusala citta)、

  2、不善心(akusala citta)、

  3、异熟心(vipaka citta)、

  4、无记心(kriya citta)

  简略的,心也可分为:

  1、欲界心(kamavacara-citta)、

  2、色界心(rupavacara-citta)、

  3、无色界心(arupavacara-citta)、

  4、出世间心(lokuttara-citta)

  出世间心不出现于观智的范围,只有八十一种世间心可成为观智。这必须以

  《大念处经》所教导的十六种方法来观察 [11],这样修观,对于心所起的常颠倒想会消灭,而无常想将显现,同时近行定也将于心中生起,依之可以观察名色的无常,因而转向修观,最后证得道、果及涅槃。因此心念处也是为建立及维持佛法久住而存在。

  最后的念处是法念处,如前面所提到的,法指行与想( savkhara

  & sabba)。

  法念处有五种主要的业处,

  一、五盖 ──第一是观察五盖( nivarana vidassana),明显的这是关系到名法。

  二、五蕴──接着是观察五蕴。

  三、六内外处──接下来是观察六内处与六外处,这些牵涉到名与色二法。

  四、七觉支──再来是观察七觉支,这只有名法。

  五、四圣谛──观察四圣谛,包含名与色、五蕴。

  法念处应用名与色二法来培养观智,佛陀把业处分为不同的种类以适应不同的禅修者。在观察五盖[12]时,如果镇伏了五盖,禅修者可证得近行定。依此定进一步修观,可证得道、果及涅槃。因此观察五盖也是一种能令佛法久住的念处。接着是观察五蕴[13],即色、受、想、行、识。这里首先证得近行定,然后证得各种观智,最后证得道、果及涅槃。因此这也是一种能建立及维持佛法久住的禅法。

  关于观六处[14],所有的十二处,即六内处及六外处是观的业处。从六根、心及各自的所缘而生起结( samyojana),如果超越了它们,便能成就近行定,依此修观而证得四道、四果及涅槃。因此观处也可以说是一种能保护及维持佛法久住的念处。

  另一念处是观察七觉支[15],这里牵涉到修习止及观,因而获得观智,证得道、果及涅槃,因此观察七觉支也可以说为能令佛法久住。

  接下来是观察四圣谛,以四圣谛为所缘的观禅。这里只有苦及集是所缘,苦之灭谛及道谛只是作为宁静及微细的观察,它们不是观的所缘,这是就三相(tilakkhana)(无常、苦、无我)的角度而言。由于所有的五取蕴包含于苦谛及集谛中,因此止与观两者都可用于苦集二谛。修习止禅而达到近行定及安止定,由修观开展各种观智以证得道、果及涅槃。因此这也是一种可作保护佛法久住的工具的禅法。

  从以上所说,我们可以见到佛陀的这些教法,是完全正确的,即佛法将能够被保护及维持很长的时间。因此要能保护及维持佛法久住,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修习以四念处为首的菩提分法。我们布施,持戒,修定,闻法及修诸善行,以便能够培育这些菩提分法。

  假如有一天,我们归依三宝,接受佛、法、僧及善知识,这将会令我们脱离轮回的苦而证得涅槃。从那一天开始所作的各种善行,将培育菩提分法。在造一个善行中,无数的过去及现在的善心识心路( kusala-citta-vithi[16])在我们心中生起。闻法等的善心及透过六根门而起的善心所生起。对于有智的佛弟子,心中生起喜俱.智相应的心识过程。每一心路过程中的速行心( javana[17])有 34法,每一法都有菩提分法。现在…

《四念处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