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处开示▪P2

  ..续本文上一页我们来把心所分类,如下:

  13个通一切心所(abbasamana cetasika)

  19个美心所(sobhana-sadharana)1慧根(pabba-indriya) 1心(识)( citta)以上的每一法都有菩提分法在里头,这 34法把「心」转化成心如意足( citta

  iddhi-pada)。它们也包含「精进」,因此也成为精进如意足( viriya-iddhi-pada)。因为也有「欲」,所以也成为欲如意足(chanda-iddhi-pada)。其中的「慧」则成为观如意足( vimamsa-iddhi-pada)。依于这四如意足为基础,而构成我们的善心路过程。所包含的「念」成为四念处,那「念」作为菩提分法而发展,而称为:

  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同样的,这里所说的精进作为以下九种菩提分法来修习:四正勤、精进如意足、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同样的,这里所说的慧也作为五种菩提分法而生起,如下:观如意足、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在每一善心路过程中连续生起,显现为一境性的菩提分法如下: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在我们心中的每一速行心,生起很多这样的菩提分法,所以我们应该感到高

  兴,因为随着个人的愿望欲证得阿拉汉、辟支佛或三藐三佛陀,这些善行将发展而缩短轮回的时间,解脱烦恼。无论如何,我们应该了解心是不会永远保持不变的,(可能变成不善心),而是一直在很快速的转变。如果要避免这些变化及令心保持在善心中,我们应该依如理作意而活动。亦即如果我们持续的观察诸善行

  [18],我们将成功保持善的心识过程。当我们持续的起善的身、口、意的行为,我们就是以如理作意去行为,因而也持续的在修四念处 [19]。某一天当我们的菩提分法,例如四念处变得强有力,而足于解脱所有大约 1500[20]种烦恼时,我们将证得道、果及涅槃。能肯定的是,当你的菩提分法足够成熟时,你将能觉悟胜义谛,如果不是在今生,那么即是来生或未来多生,或是在未来佛的时候。所以修行( patipatti)能脱离轮回,这是绝对能成功的( niyyanika)。因此,我们必须确定佛法将流行五千年[21],这样我们才能够圆满我们的波罗蜜,其它的人、天也能够学习及修行佛法,证得禅定、道、果及涅槃。同样的,让我们希望这善行,成为对有道德,持律,保护佛法,并向一切有情,包括天、人,弘扬佛法的僧伽的祝福。

  我们刚刚完成一个很善良的行为,佛陀所教导有智慧的婆罗门法,对今天的我们还是有效的,我们已经能够修习菩提分法,例如四念处,因此,让我们礼敬佛陀,他是第一位修习四念处禅法,超越所有烦恼,证得三藐三佛陀的人。让我们礼敬佛陀所教导的纯净之法。让我们礼敬追随佛法,修习四念处,证得涅槃的僧伽。让我们礼敬四道果及涅槃,及趣向菩提之法,例如四念处。让我们许愿我们所有的福德,尽数回向为能趣向菩提之法。

  (编按:本文为 The Most Venerable Ariyadhamma Mahathera(圣法长老):“The Dhammas—that Lead to Nibbana.”之一篇。

  [1]波罗蜜有十个,即:布施、持戒、出离、智慧、精进、忍辱、真实、决意、慈与舍(Danam silab ca nekkhamam, pabba viriyena pabcamam, khanti saccam” adhitthanam, mett”upekkha ti te dasa.)。 [2]参考《如是语经》It.22 [3] Cp.3 Comm.(atthakatha) ;《相应部》S. 1:1 Subcomm.(tika) –放弃王国、妻子、儿女、生命及肢体,这是大多数人认为是爱恋的,因此难于放舍。基本上这是属于布施波罗蜜,菩萨多生多世的修习及培育它。 [4] “Sasana”一辞有时含有比一般的「教法」更广的意义,它也可包含「教团」之义。 [5]相当《中阿含 81经》《念身经》(大正 1.554) [6]见《清净道论》Vism. III, 74~77

  & III, 121. [7]关于近行定与安止定,见《清净道论》Vism. IV, 32

  & XI, 119. [8]关于这二智,见《清净道论》 Vism. XX, 1 ff

  &《清净道论》Vism. XXI, 1。

  [9]见《清净道论》Vism. XXI, 1

  & XXI, 128~133. [10]《长部》D. 22 –乐受生起时,他知道:「我在体验乐受」,苦受、舍受、有染乐受、无染乐受、有染苦受、无染苦受、有染舍受、无染舍受生起时他知道:「我在体验 …无染舍受」。关于「有染」与「无染」,见《相应部》 S.36:31.

  [11]《长部》D.22 Mahasatipatthanasuttam《大念处经》–当心有贪时,他知道:「心有贪」;无贪、有瞋、无瞋、有痴、无痴、沉寂心、散乱心、广大心、非广大心、有上心、无上心、等持心、非等持心、解脱心、非解脱心,他知道:「无贪、…心非解脱」。

  [12]《长部》D.22 –内﹙心﹚有欲贪时,他知道:「我心中生起欲贪」;内无欲贪时,他知道:「我心中无欲贪」。他如实知未生的欲贪的生起、已生起的欲贪的消灭、以及已灭去的欲贪于未来不生起。瞋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及疑也是同样。

  [13]《长部》D.22 –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灭;受、想、行;此是识、此是识集、此是识灭。

  [14]《长部》D.22 –他如实知眼、色、依于眼色而生结、未生之结的生起、已生结的灭去、已灭的结于未来不生。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也是同样。上面所说到的「结」﹙ samyojana﹚,《相应部》 S.41:1解释为「欲与贪」﹙chanda-raga﹚。

  [15]《长部》D.22 –内﹙自己﹚有念觉支,他如实知「我心中有念觉支」;内无念觉支时,他如实知道:「我心中无念觉支」;他如实知未生起的念觉支的生起、念觉支的圆满。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及舍觉支也是同样。

  [16]关于「心路过程」﹙citta-vithi﹚的解释,见《摄阿毘达摩义论》A.S. IV:1~30 [17]关于速行心﹙javana﹚,见《摄阿毘达摩义论》A.S. IV:6~16. [18]当行善时,应该思惟它。不然在其它时候,应该思惟过去所曾做的善行。

  [19]在 S.46:6,如果修习,多修习根律仪﹙indriya-samvara﹚,则能圆满三妙行﹙善的身、口、意,tini sucaritani﹚。同样的这三妙行也能圆满四念处,接着能圆满七觉支,接着圆满明、解脱。编按:《增支部》 A.10:61.佛陀说的道次第:sappurisasamsevo亲近善知识→saddham-massavanam正法之听闻 →saddham信 →yonisomanasikaram如理作意→satisampaja

  am正念.正知 →indriyasamvaram护诸根→tini sucaritani三善行→cattaro satipatthane四念处→satta bojjhavge七觉支→vijjavimuttiya明解脱。 [20]这数目,取自《分别论》﹙ Vibh.17﹚,在首十个章节提到,再加上《长部》梵网经》所说的六十二见 ﹙ 73+36+105+56+75+84+49+64+81+70+62 = 755﹚。烦恼有已生与未生二种,因此数目即成为二倍﹙755x2 = 1,510﹚。最后为了方便起见,这数目化整为 1,500。 [21]《中部注》M. 142 Comm.

  

  

《四念处开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