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00年帕奧禅修營開示(二)

  2000年帕奧禅修營開示(二)

  斯裏蘭卡聖法大長老(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善與惡皆由心主導,一切心所由心所生,由清淨的心所産生的身口意是善的,因此快樂如影隨形。

  由清淨的心所累積的功德,將使他投生善世;由清淨的心所産生的功德,行者得到長壽。由清淨的心所累積的功德,將使他投生善世;由清淨的心所産生的功德,行者得到健康。由清淨的心所累積的功德,能使他投生善世;由清淨的心所産生的功德,行者得到善知識。由清淨的心所累積的功德,能使他投生善世;由清淨的心所累積的功德,能使他生得莊嚴。由清淨的心所累積的功德,能使他投生善世;由清淨的心所産生的功德,行者生得富有。由清淨的心所累積的功德,能使他投生善世;由清淨的心所産生的功德,行者因此受人尊敬。由清淨的心所累積的功德,能使他投生善世;由清淨的心所産生的功德,行者擁有智慧。

  由不清淨的心所産生的惡業,將投生惡道;由不清淨的心所産生的惡業,將導致短命;由不清淨的心所産生的惡業,將導致多病、多痛;由不清淨的心所産生的惡業,將得不到別人的幫助與支持;由不清淨的心所産生的惡業,將失去莊嚴的容貌;由不清淨的心所産生的惡業,將因此而貧困;由不清淨的心所産生的惡業,將失去他人的尊敬;由不清淨的心所産生的惡業,將變得愚笨。

  清淨的心産生快樂;不清淨的心産生苦惱。一個人若知道這兩種道理,他將會以修行清淨自己的心,從中而得到快樂。這些需要善知識的引導,時常聽聞佛法、俱有正確的思惟、培養戒、定、慧叁無漏學。

  戒將有助于我們的身業與口業遠離邪惡,這是一個基礎,由此基礎産生禅定與神通、道與果。叁皈依也是一種戒行,因此叁皈依而産生五戒、八戒、十戒、沙馬內拉戒與比庫戒。我們若受持其中一項,同時下定決心受持它們,即使是犧牲我們生命也不犯戒。

  我們應該好好地護持我們所受的戒,並且百次、千次地反省它們,由此開展慈心,並且具有謙虛的美德以及減少執著。我們的心將因戒而導致清淨,我們時常憶念戒行、背誦戒律,做著其他事情時,也不忘憶持戒行,這也是一種靜坐的目標,稱爲戒隨。

  如果一個人沒有靜坐,只是抱持著持戒就好的想法,他的心會時常地受到染汙。雖然他沒有造身業與口業的惡行,可是他的心會産生惡念,導致心的不清淨。因此我們應該時常修習靜坐的目標,就如同每天刷牙、洗澡、洗衣、吃飯一樣,以同樣的方式開展靜坐,以持戒作爲基礎。

  在上座部的佛教中,佛陀教導四十種業處,它們是十種遍禅、十種不淨觀、十種隨念法、四無量心、四種無色禅、一種食厭想、一種四大觀想。十種遍禅的方法就是地遍、水遍、火遍、風遍、藍遍、黃遍、紅遍、白遍、光遍、空遍。十種不淨觀、十種隨念法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涅槃利益、念身、念死、念呼吸。四無量心是慈、悲、喜、舍。四種無色禅是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一種食厭想、一種四大觀想指的是地、水、火、風,以上四十種業處是上座部佛陀的教法。

  當一個人學習靜坐時,他應該找一個良好又有經驗的禅師,從中接受正確的指導。同時跟隨禅師的教導與指示,他應該在業處上保持信心,並且開展精進力、正念與智慧。開始時,他應該讓自己的戒行清淨,再做一個短暫的佛隨念、對身體的不淨觀、死隨念和慈心觀,再以生命供養佛、法、僧伽。這裏的意思是說我們唯有依止佛陀、依止佛法、依止僧伽和依止我們的老師,同時跟隨老師的指示,即使定力生起也應該繼續靜坐的業處。

  要使心得清淨,正念是重要的,因此我們要先培養正念。如果我們具有足夠的正念,它即可以幫助我們控製心、抑製我們的邪念,同時使我們的戒行清淨。它也有助于培養定跟慧,透過學習入出息念,正念會順利地培養、增長。如果一個人學習入出息念,他可以培養上述的四十種業處;佛陀靜坐的業處也就是從入出息念開始的。要修習入出息念,我們應該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讓身體保持清淨,同時戒行清淨;雙腿結跏趺坐、身體挺直,最好面向東方。身體保持挺直,有助于我們專注在業處上、延續精進力和正念,而得到正定和智慧。靜坐時把我們的左手放在右手上,拇指相扣。首先把我們的注意力放在鼻間,保持輕松,並且閉上眼精,這樣便可以在一段長時間中,專注你的注意力。我們不應該用力呼吸,讓它自然地呼吸即可。當你覺知入息與出息時,專注于它,而不需要去專注觸的感受,只要專注在出息和入息上即可;以堅定的意志力專注于呼吸。當吸氣時,平靜地知道我們吸氣;同樣地,呼氣時覺知呼氣、呼氣。

  如果妄念很多,行者可以用數息的方法,吸氣時就吸氣:一、一……;呼氣時就呼氣:一、一……,然後就二、叁、四到八或者十。如果可以的話,就專注十五分鍾到二十分鍾在出入息上,你會覺察有長的呼吸和短的呼吸,同時從開始到結束,我們可以把心專注在呼吸上,然後你就可以看到微弱的呼吸。

  當妄念沒有了、痛也沒有了,身體輕安時,你會從心裏看到禅相,開始時就像霧像煙,一點點的光將會在你面前出現,這光稱爲禅相。這時不該想這些點點的光,而應該繼續專注在呼吸上,此時光會變成類似一堆棉花或者是白色的雲狀,這叫作取像。此時我們不應該想著光,應該繼續專注在呼吸上。

  這時,專注在呼吸上的正念會加強,同時精進力和智慧也會增強,此時五蓋被抑製,近行定就會生起,喜悅、快樂、輕安和專注一心就會增強。那時一種平靜、光亮的光就會在你面前出現,這稱爲似相。有一些修行者會執取禅相,禅相就會消失,當禅相消失時,你應該繼續專注你的呼吸,直到禅相重新出現。禅修者應該要嘗試加強定力達到更長時間,然後藉由禅相的光而進入安止定,即禅那。

  有些修行者會玩弄禅相的光,但是此時不應該如此,他應該繼續遵守老師的指示,開展靜坐,不應該因此受到五蓋所支配。一整天都要覺知你的呼吸,直到能夠完全地掌握它,要不然也可以利用佛隨念、慈心觀和死隨念,或者是不淨觀。

  在此信心指的是對靜坐的信心;精進力指的是持續不懈怠地靜坐;正念指的是持續不間斷地專注呼吸;正定指的是收攝心念、專注一心。

  在得到安般似相之後,我們應該練習對安般似相長時間的專注,以便使它穩定。最初的階段,似相可能只停留短時間,然後就消失了。禅修者不必去在意它,只需要保持不動的姿勢,持續地專注于呼吸。如果能持續專注于呼吸,禅相就會再出現,那時你會感覺就像是看到了它一樣,然後它可能會再度消失。如果你不去理會禅相,而只是一心專注于呼吸,禅相就會漸漸地穩定下來。于是它會持續存在五分鍾,然後延長到十分鍾,然後十五分鍾、二十五分鍾、叁十分鍾、四十五分鍾乃至于一個小時。

  在這個階段,你應當專注于呼吸,雖然你同時也知道光的存在,但是不要執著禅相的光,也不要執著你的定力,禅相能夠穩定地存在一小時的時候,你就可以專注于禅相。若能持續專注于禅相一小時,這時的定力稱爲近行定,這時五禅支一定存在;五禅支就是尋、伺、喜、樂及一境性。如果這些禅支的力量夠強,你就能夠進入初禅。

  如果禅修者能夠持續專注于安般似相很久,但是卻一直停留在近行定的階段,無法進入安止定,那麼他應該檢查下列的因素:

  一、住所是否適當?

  二、常去之處是否適當?

  叁、言談是否適當?

  四、交往之人是否適當?

  五、食物是否適當?

  六、氣候是否適當?

  七、修行所采用的姿勢是否適當?

  如果發現有不適當的因素,就應該設法避免而選擇適當的,如此你的禅修會更進步。尤其重要的是經常與能夠幫助我們禅修進步的善知識交往,以及只講有助于禅修的適當言論。若能如此避免不適當的情況,而選擇適當的情況,你將能夠專注于似相而進入安止定。萬一仍然無法進入安止定,你可以在禅坐開始之前發願:「願我持續專注于似相,並且進入安止定。」然後一心專注于似相,就會發現有時你的心融入似相之中,那就是安止。

  剛開始的安止定,持續的時間不長,但是你會發現這時的五禅支,已經比之前更強而有力了。你應當一再地專注于這似相,使心融在這似相當中,如此你的定力就會越來越強。當你能夠在每一次靜坐的時候,都一心地入于安止定當中,至少一、兩個小時以上,就可以開始檢查禅支。

  首先你必須進入安止定當中至少一個小時,出定之後注意心髒裏的部位,就能夠見到心髒裏有如明鏡一般的有分心。當安般似相在有分心中出現的時,就逐一地檢查五個禅支:

  第一個:尋,將心投入似相的心理現象。

  第二個:伺,使心持續停留在似相的心理現象。

  第叁個:喜,對似相感到歡喜的心理現象。

  第四個:樂,對似相生起快樂感受的心理現象。

  第五個:一境性,使心與似相合而爲一的心理現象。

  能夠逐一地覺察了五禅支之後,你應當嘗試在同時檢查它們,確定檢查到了五禅支,意味著你已經達到了初禅。接著你應當練習初禅的五自在:

  一、轉相自在:想要似相生起;而專注于呼吸時,似相就能夠迅速地生起。

  二、入定自在:想要入定時就能夠迅速地入定。

  叁、住定自在:想要住在定中多久就能夠自在地住定多久。

  四、出定自在:能夠在事先預定的時間自在地出定。

  五、核察自在:出定後想要檢查禅支就能夠自在地檢查禅支。

  若能夠熟練這五自在,你就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場所、任何姿勢下進入初禅。對初禅的修行感到滿意之後,如果想進一步達到第二禅,你應該從初禅出定,並且檢查了五禅支以後,思惟尋與伺這兩個禅支是粗劣的,它們接近五蓋,因而使初禅不如第二禅甯靜。並且思惟第二禅沒有尋與伺,它的喜、樂、一境性這叁個禅支比初禅的禅支更強而有力,因此第二禅的定力比初禅更強。如此思惟初禅的缺點與第二禅的優點之後,存著想要去除尋與伺的心而專注于似相,如此你就能夠進入比初禅更強、更平靜、更穩定的安止定。

  在這樣的安止定當中,喜、樂與一境性這叁個禅支比之前的更強,住在定中一、兩個小時以上,出定後就注意心髒裏的部位,試著檢查有分心與禅支,若能確定清楚地檢查到喜、樂與一境性這叁禅支,這表示你已經達到第二禅。接著你應當以在初禅時同樣的方法,來訓練第二禅的五自在。直到精通第二禅的五自在,那時你可以很輕易地進入比初禅更安穩的第二禅,並且入定的時間更久,然後就可以進一步地修行第叁禅。

  首先進入初禅,出定之後檢查初禅的五個禅支,接著進入第二禅,出定後檢查第二禅的叁個禅支,然後思惟第二禅的喜禅支接近五蓋,它是粗劣的;第叁禅沒有喜,因此比第二禅甯靜,如此思惟第二禅的缺點與第叁禅的優點之後,存著想要去除喜禅支的心理而專注于似相,將心融入似相中,你將能進入比第二禅更深、更強、更平靜的安止定。住在安止定中一、兩個小時以上之後,出定後檢查禅支,就像在初禅及第二禅時那樣地訓練第叁禅的五自在。熟練五自在之後,你就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場所、任何姿勢下進入第叁禅。

  對第叁禅的修行感到滿意之後,可以進一步地修行第四禅,你可以從第叁禅出定之後,思惟第叁禅的缺點及第四禅的優點。第叁禅的樂禅支接近喜,而喜接近五蓋,因而使第叁禅不如第四禅甯靜;第四禅的定境比第叁禅更深而且強。如此思惟之後,存著只要去除樂禅支的心而專注于似相,你就能夠進入非常深、非常平靜、呼吸完全停止的第四禅。然後你應當訓練第四禅的五自在,以便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場所、任何姿勢下都能夠自在地進入第四禅。

  達到入出息念第四禅之後,要轉修其他種禅那是非常容易的,你可以修行叁十二身分、白遍及其他遍處、四梵住、佛隨念、不淨觀、死隨念、四無色定,然後你可以經由四大分別觀而修行觀禅,有次第地修行,直到證悟涅槃。祝願大家都能夠修行此法門直到證悟涅槃。

  22/11/2000 7:00pm

  

  

《2000年帕奧禅修營開示(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