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奢摩他(止)及毗婆舍那(觀)禅修問答(二)

  奢摩他(止)及毗婆舍那(觀)禅修問答(二)

  斯裏蘭卡聖法大長老(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27/11/1999馬來西亞槟城佛學院

  1、爲什麼要修持舍禅?長老進一步的講解舍禅 upekkha bhavana,舍有好多個意思,那在這裏舍禅是指梵住的舍,就是 brahma vihara的舍、upekkha舍,

  梵住就是說四無量心中的舍,舍有好多個意思,在這裏是指梵住的舍,就是說通過觀照衆生,對衆生生起舍心,那麼能夠使我們體驗到更好、更高的法。

  這裏就有一個譬喻,如果有一個很有學問、很有智慧的一個導師,他有著許許多多的弟子,而衆多弟子之中,有著種種行爲,有些弟子行爲良好,有些弟子很頑固,很不受教等等。而這位導師如果他擁有舍心,他能夠對他的弟子們都擁有舍心,不管是好的弟子或者是調皮的,或者是頑固的弟子,他都能夠以平等的方式去對待,所以通過培育舍心,他能夠對他們一視同仁而不再分別,所以在這樣的方式,他不會對他們起貪愛、執作,也不會對他們起瞋恨或者是討厭,所以舍心能夠使他以平等的方式,對待這種種不同的弟子。

  2、請解釋舍,爲何修舍心要觀一切衆生是自己業的主人,到底有何關聯?

  首先講到通過修持慈悲和喜,修行者能夠成就叁禅,而梵天的天神,他都是因爲修習這個修行而成爲梵天,而成就這些禅定。講到慈、悲和喜,能夠成就叁禅,而只有舍心、舍禅能夠成就四禅,觀照一切衆生是自己業的主人,他能夠生起舍心,就是說當他在生活裏,在這世間,遇到種種的問題的時候,或者是有人責備我們的時候,我們通過想到自己這些業,每個人都是自己業的主人。

  所以這樣就能夠放下,就不會去執作。對于自己也好,對于外面的其他衆生以及生活上所遇到的一切,我們如果能夠了解到一切衆生都是自己的主人,心就能夠安住在舍的狀態 upeka,所以通過這樣的觀照,了解、培養舍,能夠使我們成就舍禅,所以再講一次就是說通過返照每個衆生都是自己的業的主人,這樣就不管遇到什麼,舍的心境都會生起。

  3、修入出息念的方法一定要將注意力放在一點上的呼吸嗎?如果只專注于呼吸的全長,也就是說注意力跟著呼吸走,跟著呼吸進去和出去,如此的觀照,可以出現禅相嗎?可以修至近行定和安止定嗎?

  如果當我們在修入出息念時,我們應該把心專注在鼻尖或者是鼻孔那邊的呼吸,那邊的入息和出息,我們的注意力不應該跟著呼吸跑到裏面去,不要去看身體裏,也不要看身體外,因爲只有通過我們專注在一點,我們的禅相才會生起,當我們專注一點的時候,我們的禅相會生起,就是 nimitta禅相會生起,這是佛陀所給與的指示。

  就是說如果我們把注意力移向身體以外或者移向身體以,我們會遇到種種的幹擾或者是注意力會散亂,而我們有時身體可能會波動,有時種種的雜聲也會闖進來,跑進我們的意門,我們會聽到,那麼我們的心會因此而變得紛亂。

  但是如果我們只是專注在鼻間或者是人中之處,鼻孔那邊的入息和出息,專注在一點上,那我們的定力很容易培育起來,這是佛陀的教育。就是說我們要修入出息念,應該只是專注在一點,這樣我們才能夠成就修行。

  4、修專注的時候,如果妄想很多,應該如何改進?如何讓妄想止息?大師說當你的心生起很多雜念時,你可以用默念的方式來觀照,當然也有其他法子,你可以跟導師所給與的指示,不過目前當我們出現這種問題時,其中一個方法是說你以觀照、就是以默念的方式來觀照。你應該把心專注在呼吸上,然後當入息時,你就默念:入息、入息、入息……,那出息時,你就一邊觀照、一邊默念:出息、出息、出息……。

  如果雜念還生起的話,你可以默念得快一些,以更快的速度去念:入息、入息、入息……以及出息、出息、出息……,那麼通過這種正念,通過這種醒覺和默念,你能夠加強正念,當加強正念、增強定力的時候,雜念自然就會減少了。

  5、長老,我每次坐禅時總是坐得很穩、很直,可是不久身體、頭便會偏向一邊,但每次都是左邊,而且背部也很駝,這種情況發生在不論昏沈或清醒時,都會如此,請問這是什麼原因?我該如何克服?

  大師所給與的回答是在開始的階段,修禅者會遇到這些情況出現的,尤其是開始學禅的時候,也就是說最初的幾分鍾,他能夠使他的身體挺直,心也能夠專注,但是過了一陣子,由于修禅者失去了正念,那麼身體開始向前傾或者向後傾,或者是感到昏沈,或者是種種的情況,都會因爲失去正念而出現,這些都是因爲缺乏正念的緣故。

  這時你要下決心,下決心在某一段時間裏不讓心散亂,比如說你可以下決心在這半小時裏,我不應該讓心溜走,不要讓心溜往別的目標,通過下決心,修禅者能夠克服這種因爲失去正念所産生的種種狀態。

  6、長老,請問如何斷除對異性的歡喜與貪欲或者是愛欲?

  要克服對異性的貪欲或者是愛欲,我們能夠通過修持不淨觀來克服,那麼長老就有說到,曾經有一回有一位比庫 Wangisa比庫,他和阿難達尊者在一起走著時,在村裏遇到一位異性。這位 Wangisa比庫他生起了很強的欲望,這時他就向阿難達尊者求教,阿難達尊者也就告訴他如何克服欲望的方法,教導這位 Wangisa比庫修 asubha不淨觀,以觀照不淨,通過不淨觀來克服他的愛欲。

  于是這位 Wangisa比庫就跟循著阿難達尊者的指示去觀,做不淨觀,而最終克服了欲望、愛欲,同樣的我們也可以以同樣的方式,修習不淨觀來克服愛欲或者是貪欲,此外我們也可以觀,去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死的,死了之後身體都腐爛了,腐爛了最終也是歸入土裏,而我們所追求的異性,同樣的也是如此,他們也會死,也會腐爛,也會最終還是要歸入土裏,所以當我們這樣子想時,通過死的觀想、死的返照,能夠使我們克服對異性的愛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