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這裏講到了,如果一個人已經完全修習了戒,他將能夠以此爲基礎而獲得了定,有大果報、大功德的定;而透過了完全地修習定,他能夠以此爲基礎,而能夠修習有大果報、大功德的慧;而透過完全地修習慧,將能夠使心完全地從一切的煩惱當中解脫。這些煩惱即欲漏、有漏、無明漏。對于見漏來說,在初道的時候斷除;對于欲漏來說,在第叁道的時候斷除;對于有漏、無明漏,是在第四道——阿拉漢道的時候斷除。
因此,我們把證悟涅槃之道可以歸納爲戒、定、慧叁學。
戒s
la,就是增上戒學Adhis
la-sikkhà;定samàdhi,是增上心學Adhicitta-sikkhà;和慧pa¤¤à,是增上慧學Adhipa¤¤à-sikkhà。
對于這叁種增上叁學,我們應當要如何來修行呢?在《中部·轉車經》或者在《長部·十善經》等等,就講到了修行的七種次第,即七種清淨。這七種清淨就是:第一戒清淨,第二是心清淨,第叁是見清淨,第四是度疑清淨,第五是道非道智見清淨,第六是行道智見清淨,第七是智見清淨。
作爲禅修寶典的《清淨道論》的清淨是指什麼清淨?其實也是在講這七種清淨。其中的戒清淨屬于戒學;心清淨是屬于增上心學,也是屬于定學的;而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智見清淨是屬于慧學。因此七清淨也是指叁學。
我們應當如何來培育這七種清淨呢?或者說我們應當要如何來理解七清淨和解脫之間的關系呢?這七種清淨是圍繞著慧學來講的,它是特重于慧學。例如,我們講到戒、定、慧叁學,其中戒清淨只是一種清淨,心清淨也只是一種清淨,而五種清淨是屬于慧。因此,講到七清淨,它是側重于修慧的。
應當如何來修習呢?在《清淨道論》第二冊的第431節裏面這樣講到:“應如何修習呢?在此,以蘊、處、界、根、谛、緣起等各種法,爲此觀慧之地。戒清淨及心清淨,這兩種清淨爲慧根。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和智見清淨,這五種清淨爲慧體。所以應以學習、遍問而熟知作爲慧地的諸法,在成就了作爲慧根的兩種清淨之後,應努力修習作爲慧體的五種清淨。”這是《清淨道論》講到應當如何修慧的答案。
“在此,以蘊、處、界、根、谛、緣起等各種法爲觀慧之地。”也是我們所說的觀智的所緣,觀智所觀照的目標,觀智所建立的基礎。因爲任何的心都必須得要有對象、有所緣。而觀智是一種很強的心,它也必須得有明確的所緣,而不是漫無目的地去觀照。就正如說,如果我們要殺敵,我們要有對象(敵人對象),不是漫無目的地開槍。到底什麼是觀智的目標、觀智所觀照的對象呢?即: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四聖谛和緣起等等這些法。
對于在這七種清淨當中,戒清淨和心清淨,這兩種清淨爲慧的根,也就是說作爲培育智慧的根。有了根之後,才能談到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和智見清淨這五種清淨,這五種清淨就好像是智慧本身。例如:一顆樹的樹幹包括樹葉一樣,惟有透過智見清淨,才能夠結出涅槃或者出世間之果。
“所以應當以學習、遍問而熟知作爲慧地的諸法”,我們現在在這裏講阿毗達摩,其實還是以各種方式來講五蘊、講十二處、講十八界、講根、講谛、講緣起,我們透過學習、透過遍問(不懂的就詢問)而熟知作爲慧地的這些諸法,這樣的話我們修觀才不會無的放矢。然後應努力,在成就作爲慧根的兩種清淨之後——先持戒清淨,然後再培養定力,這樣努力地修習作爲慧地的五種清淨、再培育見清淨等這五種清淨。
因此,在這七種清淨當中,如果圍繞著慧來說,戒清淨和心清淨屬于慧根pa¤¤à-m
la,智慧生長的所紮的根。如果一個人持戒越清淨,定力越強,猶如一顆樹,它紮的根越深,這棵樹生長就越穩一樣。如果一個人不持戒,一個人又沒有定力,那麼他好像蘆葦或者牆頭長的草一樣,風一吹,即使它長的樹幹很直,這棵植物的幹和葉子好像很茂盛一樣,但是它很脆弱,甚至越大越危險,因爲根太淺。同樣的,我們修行也是,如果根紮得越深、越穩固,對我們修觀就越強、越有保障。
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和智見清淨,這個稱爲慧體pa¤¤à- sar
ra。Sar
ra是身體的意思,也就是作爲慧的本身。例如:一棵樹的樹幹和枝葉,這個是代表樹,我們看到的是這棵樹,但下面紮的就是根。
在這裏我們就來簡單地講一講七清淨的修行方法。
七清淨當中第一種清淨是戒清淨。到底什麼是戒清淨呢?戒清淨即是四種遍淨戒,這四種遍淨戒就是:
第一,巴帝摩卡律儀戒(pàtimokkhasaüvara-s
la);
第二,根律儀戒(indriyasaüvara-s
la);
第叁,活命遍淨戒(àj
vapàrisuddhi-s
la);
第四,資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s
la)。
這裏講到的pàtimokkha,它的意思就是護解脫。如果一個善男子出家之後,透過很好的保護,保護這些學處、保護這種戒,他將能夠解脫惡趣之苦,所以稱爲護解脫。Pàti, Mokkhati就是保護解脫,稱爲護解脫。律儀戒,也可以稱爲防護的意思。這是指作爲一個出家衆、一個比庫、比庫尼或比丘、比丘尼,他(她)應該守護的pàtimokkha律儀戒或者波羅提木叉戒。
第二是根律儀indriyasaüvara-s
la,這是指以正念來防護六根。當眼見到色的時候,如果他沒有防護眼根,他的心將會被貪、憂等所侵漏,由于他防護了眼根律儀,那這樣他就能夠成就這種根律儀。對于耳、鼻、舌、身、意,也是這麼樣。
對于活命遍淨戒,就是作爲一位比庫、比庫尼、或者比丘、比丘尼,他(她)們應當要如法的獲得生活必需品,例如:袈裟、缽食、住所、藥品等。
對于資具依止戒,就是當一位比庫,在使用袈裟、缽食、住所和藥物的時候,他必須得經過如理的省思。由于透過如理的省思,那麼他使用這些資具、這些生活必須品將是沒有過失的。
當一位出家衆如果完全地守護好這四種遍淨戒,那麼這個是他(她)的戒清淨。而對于一位在家人來說,他(她)的戒清淨就是至少必須得要持五戒持得清淨。如果有機會的話,還應當要持守八戒,Uposatha八戒。
有了戒清淨爲基礎,他應該再修定。
對于修定來說,什麼是定?定也稱爲增上心學。而且在八聖道裏面,定是屬于最後一個聖道支,即:正定。
那佛陀是怎麼樣定義正定的呢?佛陀說:
“當他舍離此作爲心的隨煩惱、使慧羸弱的五蓋,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並住于初禅;
尋伺寂止,內潔淨,心專一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成就並住于第二禅;
離喜,住于舍,念與正知,以身受樂,正如聖者們所說的:“舍,具念,樂住。”成就並住于第叁禅;
舍斷樂與舍斷苦,先前的喜、憂已滅沒,不苦不樂,舍念清淨,成就並住于第四禅。”
這就是佛陀在諸聖典當中,對正定或者對增上心學,或者對定的定義。
也就是說,佛陀說到了有四種禅那,其中初禅是有尋、有伺的離生喜、樂定;對于第二禅是無尋、無伺的定生喜、樂定;對于第叁禅是離喜的離喜妙樂定;對于第四禅是舍念清淨定。這是屬于第四禅。
這四種禅那是以禅支來分的。初禅是有尋、有伺,由于遠離了五蓋、遠離了心的隨煩惱而生的喜和樂,再加上(定)一境性,這五種禅支構成了初禅;
由于已經舍斷了尋和伺(沒有尋和伺),由于內心的定而産生了喜與樂,這是第二禅,再加上心專一性(心一境性);
由于第叁禅又舍了喜(喜禅支)而住于舍,這裏是中舍,盡舍,具足念與正知;以身(這裏身是名身)受樂,他住于沒有喜的妙樂的定,所以稱爲有樂、一境性的第叁禅;
連樂也舍斷了,處于不苦不樂的樂受,舍念清淨,這個是屬于只有舍與一境性這兩種禅支的第四禅。而對于八種定來說,從禅支上來分,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由于它也只有舍和一境性兩種禅支,所以也包括在第四禅之中。
因此,佛陀在講正定的時候,他是指這四種禅那。
如果一個人想要培養定力、要修止,在這裏我們就再簡單地講講,應當如何來修定或者說我們應該透過什麼方法來修定?我們可以透過培養止來修定。
修定,定的這個階段在《清淨道論》或者在七種清淨裏面稱爲心清淨,在《清淨道論》裏面這樣定義心清淨,講到:
“Cittavisuddhi nàma sa-upacàrà a
ha samàpattiyo。”
“稱爲“心清淨”是指包括近行定的八種定。”
這裏的近行定,它是指欲界的定。而安止定,又稱爲禅那Jhàna,它包括了八種定。這八種定,有色界的四種禅那、色界的禅那;還有四種是無色界的定,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
當一個禅修者培養了這些定力,這個稱爲是他的心清淨。
應當如何來培養這些定力呢?想要培養定力,他必須得修止。到底“止”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經常講到的止觀、止觀,“止”是什麼意思?“止”在《法集論·注》或者說在《無礙解道》的注裏面,就講到了:
“Paccan
kadhamme samet
”ti samatho。”
samet
的意思就是止息、讓它平靜下來,這稱爲止。所以:
“令諸敵對法止息爲止。”
就是讓種種的煩惱,特別是指五蓋,這些是禅那的敵對法Paccan
kadhamme,讓它平靜、止息下來,稱爲止。所以“止”即是令諸稱爲敵對法的諸蓋止息,…
《阿毗達摩 第四十九講 涅槃,證悟涅槃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