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使心處于平靜、專一、沒有煩惱、沒有雜染、安甯的狀態,也就是培育定力的禅修業處。
如果一個禅修者想要培養定力、想要證得禅那,他必須得要修止。而要修止,他必須得要有特定的目標、特定的所緣。因此,修定應當先選擇一種特定的業處。
對于業處,什麼是業處呢?業處是巴利語kamma
hàna的直譯。kamma是工作或者又稱爲業,造業的業kamma;
hàna是地方、處所、場所;工作的地方稱爲業處。我們心所專注的所緣(對象),就是我們心工作的地方。如果心沒有了工作的地方,它就會到處飄移、飄蕩。所以,我們透過心專注特定的所緣來培養止,就是“令諸敵對法止息而達到定”。
業處在上座部的佛教的傳統裏面,有教導和總結爲四十種,稱爲四十種業處,即:十遍,十不淨,十隨念,四梵住,四無色,一差別和一想。
這裏的十遍,是指透過專注于特定的物質的顔色或者質材,而讓這些擴到一切處成就的定力。十遍即: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紅遍,黃遍,白遍,光明遍和限定虛空遍。地、水、火、風遍並不是從勝義谛上來說的,這裏的是屬于物質質材方面的。這裏講的地,地是大地的地;水就是流動的水,湖水、井水、河水等等都可以;火就是燃燒的火;風就是吹來的風,刮風的風;青就是青的顔色,包括了綠色、褐色等等,紅色或者古代也稱爲赤,赤遍其實就是紅遍,黃遍就是黃色,和白遍,青、紅、黃、白就是透過專注物質的顔色來成就的定力;而光明遍就是透過專注光明,例如說太陽光、月亮光、蠟燭光、火光啊等,透過專注光明而讓光明遍一切處來成就的定力;而限定虛空遍是透過專注特定的虛空,而不是所有一切的虛空,透過專注特定的虛空之後,再把它擴到一切處而成就的定力,這是限定虛空遍。
還有十種不淨,十種不淨是透過去專注一個外在的死屍腐爛的十個過程來成就的定力。這十種不淨是屬于屍體腐爛的十種不同的相,即:腫脹相、青瘀相、膿爛相、斷壞相、食殘相、散亂相、斬斫離散相、血塗相、蟲聚相和骸骨相。
還有十種隨念,隨念是anussati,就是透過心時時地憶念來成就或培育的定力。這十種隨念即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舍隨念、天隨念,這前面的六種隨念也稱爲六隨念。再加上死隨念,身至念,入出息念和寂止隨念。
佛隨念、法隨念和僧隨念是一位佛弟子透過憶念佛、法、僧叁寶的功德而成就的;
戒隨念是透過憶念自己的戒行清淨而培養的定力;
舍隨念,這裏的舍是施舍的舍Càga,Càgànussati就是如果一位佛弟子隨念自己布施的功德,他經常布施、歡喜地布施,他可以透過這樣隨念來培養定力;
天隨念就是透過憶念諸天人的種種的功德、他的善德,就是諸天人由于他們過去曾經修習了信、戒、聞、舍、慧這些功德,現在這些功德我也擁有,所以他透過憶念自己的功德,借助天爲借鑒而憶念自己的功德,這稱爲天隨念;
死隨念就是憶念、隨念著死亡的必然性和生命的脆弱性、不確定性而成就的;
身至念又稱爲厭惡作意,他包括對叁十二種身體的部分的思維,我們稱爲叁十二身分;
入出息念就是透過專注于呼吸,把念沈入于呼吸來成就定力的這種業處;
寂止隨念upasamànussati,這裏的寂止是特指涅槃,也就是當一位禅修者,特指聖者憶念著涅槃的寂靜的時候,將能夠透過這種而成就定力。
接著是四梵住,四梵住又稱爲四種無量心,即:慈、悲、喜、舍。通過修習慈、悲、喜、舍而達到清淨之住、聖潔之住這稱爲梵住。
還有四種無色,四種無色就是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四種無色定稱爲無色。
一差別,是四界差別。也就是透過確定、辨識于此身中的地、水、火、風四界,稱爲四界差別。
還有一想是食厭惡想,就是透過去注意食的厭惡、食的不淨,來去離貪的這種想。
這四十種業處都是依所緣來分,就是依目標來分,它並不是依證得的定的層次來分的。如果依照證得的定的層次來分,就可以分爲近行定、然後四種色界定,即: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或者論教法裏面的五禅,就是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第五禅;然後就是四無色即:空無邊出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
但是在這裏它是依培養定力所專注的目標來分的,所以分爲四十種。四種無色從禅支上來分,還是屬于第四禅。
由于一個人要成就初、二、叁禅、四禅,他可以透過專注于十遍,專注于地遍、水遍、火遍、風遍,可以通過專注任何一遍而證得初、二、叁、四禅;例如:他透過專注地遍,修習地遍來證得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那麼初、二、叁、四禅的這種所緣,他的目標還是不是一樣?還是一樣,是不是?都是以地的遍相。但一旦他想要培養四種無色界定的話,他可不可以繼續再透過專注地遍而證得空無邊處定呢?能不能?可以?不可以?不可能!因爲空無邊處定就是無邊的虛空,它的所緣已經更換了,如果他仍然是專注于地的遍相的話,那麼地的遍相還是色法的概念,他專注于色法的概念,能不能夠證得無色界的定呢?是不可能的。因爲透過專注色法所構成的、所假合的概念,只能證得色界的禅那。所以他必須得去除色的概念、色的遍相而專注于無邊的虛空,專注無邊虛空這種概念而證得無色界定。
對于識無邊處定也是專注于無邊的心;對無所有處定是專注于空無邊處定心的沒有;透過專注無所有處定的定心的微細、殊勝而證得非想非非想處定。所以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四種定還是依照對象(所緣)的不同來分的,而不是依境界來分。所以這裏講到的業處,它是特指心工作的目標、心專注的對象。
在這四十種業處當中,哪些業處可以證得禅那?哪些業處不能證得禅那?在證得禅那的業處當中,哪些可以證得什麼禅那?我們在這裏再去分別一下、研究一下這些定。
在《清淨道論》裏面這樣講到:
除了身至念和入出息念以外的其余八種隨念(也就是在十種隨念當中,除了身至念和入出息念之外,其他的佛隨念、法隨念等等這八種隨念),還有食厭想、四界差別這十種業處爲近行導入(就是能夠導入、使心導入于近行定的),其他的爲安止導入(就是可以證得安止定的)。
因此有十種只能夠證得近行定的禅修業處,即: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舍隨念、天隨念、死隨念、寂止隨念這八種隨念,再加四界差別和食厭惡想,一共這十種業處只能證得近行定。
近行定屬于什麼定?欲界的定。當一個人取佛陀的功德爲目標的時候、或者取法的功德、或注意死的時候,他取這些爲目標不能夠生起廣大的速行,只能夠(生起)欲界的速行,他的那種心路過程,最多只能夠是屬于欲界的七個速行而已。
剩下的叁十種業處稱爲安止業處,即十遍、十不淨、身至念、入出息念、四梵住、四無色界定,這叁十種禅修業處可以證得禅那,也就是可以證得安止定,可以令廣大心生起。
在這些業處當中,對于安止導入,在此入出息念以及十遍,屬于四種禅那。身至念以及十不淨屬于初禅;前面叁種梵住爲叁種禅那;第四梵住及四種無色屬于第四禅;這是依禅那的分別。
也就是說,透過專注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紅遍、黃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虛空遍這十種遍以及入出息念這十一種業處,我們去修習這十一種業處,分別可以證得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
如果一個人修習十不淨,也就是腫脹相、青瘀相、膿爛相、斷壞相、食殘相、散亂相、斬斫離散相、血塗相、蟲聚相、骸骨相,這十種不淨再加修行叁十二身分,可以證得初禅。由于它們涉及很強的尋,所以不能證得初禅以上的定。
慈、悲、喜這叁種梵住,依次可以證得初禅、第二禅、第叁禅;
而對于舍梵住和四種無色,只是第四禅。
如果一個人想要證得舍無量心(舍梵住)的話,他必須得先修習慈、悲、喜,以喜的初、二、叁禅然後直接證入舍無量心;
而對于修四種無色,他應當取十遍當中前面九種遍即: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紅遍、白遍、光明遍這九種遍,來達到了第四禅,之後再透過去除遍相的方法來成就四種無色界定。
所以舍梵住和四無色界定這五種業處,它只屬于第四禅,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沒有禅那的禅修者,這五種定力是不能夠直接修的。
當一位禅修者培養了定力之後,他應當再繼續在這定力的基礎上去修觀。對于觀,到底什麼叫做觀呢?在諸經論著裏面這樣說:
Aniccàpasena vividhena àkàrena passat
”ti vipassanà。
觀的巴利語叫vipassanà。vipassanà古代也翻譯成毗婆舍那或者毗缽舍那,直接翻譯爲維巴沙那。到底什麼是vipassanà呢?它是取vi再加passati,動詞passati,名詞passanà,vi再加passati。不同的“看”稱爲觀。“即以無常等不同的形象觀照爲觀。”
觀即是觀照諸名色法,就是身心現象的無常、苦、無我,也即是培育智慧的禅修業處。
講到要修觀,我們可以用叁種方法來修觀。叁種方法就是透過觀諸行法、諸名色法的叁相、叁種本質來修叁種觀。即:我們應該觀照無常相來修習無常隨觀(aniccalakkha
a來修習無常隨觀aniccànupassanà);第二是苦隨觀(dukkhalakkha
a來修苦隨觀dukkhànupassanà);和以無我相觀照諸行法(無我相anattalakkha
a來修無我隨觀anattànupassanà)。
我們所觀的
aniccàpas…
《阿毗達摩 第四十九講 涅槃,證悟涅槃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