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些中性的我們往往體驗到不苦不樂的。然而我們認爲這些快樂的東西有樂味,我們會去追求、會去貪愛。貪愛的進一步加強,我們會要執取,然後我們又去造業。因爲有了造業,又帶來結生投生。因爲有了生命,你就必須得要承受在生命當中種種的老、病、死、愁、悲、苦、憂、惱,這樣的話整個這一堆的生命,這一堆稱爲苦蘊的生命就形成了、就出現了。正因爲如此,所以稱爲:
“如此,整個苦蘊集起。”
在這裏,我們簡單的再對這十二支緣起進行一次總結。在這裏緣起一共分十二個部分,稱爲十二支,即: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與老死。這十二支緣起是通于叁世的。
其中無明和行是指在過去世的,屬于過去世的。
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這幾支是屬于現在世的。
而生與老死是屬于未來世的。
因此,有了過去世的無明,造了福、或者非福、或者不動的行,然後帶來今生的結生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等等。因爲有了今生的愛、取,又造了業有,有了業有它又帶來未來世的生。因爲有了未來世的生,它就必然會有老、死、愁、悲、苦、惱、憂等。
對于這十二支緣起,它可以分爲兩種有輪。
即:無明。因爲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它是從前際得來的,這個是以無明爲根本的。因爲有了過去世的無明,以無明爲根本會造作行,于是帶來了今生的識、名色、六處、觸、受。
而在今生當中,又以愛爲根本,而有取、有,然後帶來以後來生的生與老死,這個是從後際相續來說,以愛爲根本。
就是從前際(前一世)所帶來的,由于前一世的無明、行,有今世的識等等。而對于能夠導致下一生的來說,以愛爲開始。因爲有了愛、有了取,他會造業,造了業有,然後帶來未來的生與老死。
因此,在這十二支緣起裏面就有叁種連結。無明、行是屬于什麼?是屬于因,由于有了無明、行,那麼會帶來今生的名色、六處、觸和受。這個是因,這個是果,這個是一個因果的連結。今世的有了識、名色、六處、觸、受,這個是果,然後又導致有愛、有取、有有,這又是一種連結,這個是果因的連接。而有了今生的愛、取、有作爲因,又帶來未來生的生與老死,這個還是一種因果的連結。
因此,我們可以把這十二支緣起的叁種連結分爲四種:其中無明和行是第一攝,就是分爲第一類。識、名色、六處、觸、受這是第二攝,這是第二種類。愛、取、有這是第叁攝,而生與老死這是第四攝。因爲在這裏提到無明和行的時候,愛、取、有也包括在內,同樣的在提到愛和取與有的時候,無明和行也包括在內。在提到生與老死的時候,那麼識、名色、六處、觸、受這五種果也包括在內。
因此在這裏,過去有五種因,即:過去世的無明、行、愛、取、有,這是過去的因。然後帶來今世的五種果,即:識、名色、六處、觸、受。而當我們提到了今生的愛、取、有的時候,也包括了無明和行。所以今世的愛、取、有,它也包括了今世的無明和行,然後帶來未來世的生與老死。生與老死也包括未來世的識、名色、六處、觸、受。
因此,在《清淨道論》裏面就用二十種行相來形容這個輪回,形容這緣起之輪:
“過去因有五,現在果有五;現在因有五,未來果有五。”
這一種觀法,在緣起的修行裏面稱爲“第五法”。而現在在上座部止觀傳承裏面所教導的,往往並不是我們之前所講到的那個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這種觀法來起觀的。往往我們先借用這一種“過去因有五,現在果有五,現在因有五,未來果有五”這種方法,這種第五法來觀的。
那麼正如在《無礙解道》裏面就這麼樣講:
“對以前的業有,癡是無明,努力是行,欲求是愛,接近是取,思是有。此五法對以前的業有,爲現在結生之緣。
現在的結生爲識,入胎爲名色,淨色爲處,接觸爲觸,感受爲受。此五法對現在的生有,爲過去曾作之業的緣。
現在已成熟的諸處,癡是無明,努力是行,欲求是愛,接近是取,思是有。此五法對現在的業有,爲未來結生之緣。
未來的結生爲識,入胎爲名色,淨色爲處,接觸爲觸,感受爲受。此五法對未來的生有,爲現在所作之業的緣。”
根據這一段話,我們就來看看什麼是過去的五種因和什麼是現在的五種果,現在的五種因又如何帶來未來的的五種果。過去的五種因,即:無明、愛、取、行、業。由于過去世造作了無明、愛、取、行、業,它才會帶來今生的識、名色、六處、觸、受,這是現在的五種果。由于現在的五種因,即:無明、愛、取、行、業,而造作了這些煩惱和業,就能夠帶來未來的五種果,即:識、名色、六處、觸跟受。在這裏我們當知未來的五種果,由于生和老死只是名色法之相,它並不是究竟法,所以在這裏只是用代表究竟法的識、名色、六處、觸和受來概括。
這種方法在實修上,就是我們用追因的方法。因爲在今生有了名色,有了這堆果報,那麼有了果報它必然會有因,那它的因是什麼呢?我們就以基于現在這堆果報的五蘊或者以業生色、以及果報名法爲基礎,然後再去追查。因爲果和因之間它會有一定連接,也就是說因果之間是相應的。有了什麼樣的果,它就會有和這種果相應的因。你的果報是善果報,那麼你的因必定是善因。所以我們能夠投生爲人,是由于我們過去所造的善業。
具體我們在過去造了什麼樣的善業帶來今生的果呢?我們就可以通過追因的方法。也就是我們基于結生識和結生時候的名色法,然後再去跨過我們之前講到的死生之間的連接,再去看過去曾經造了什麼樣的行與業。然後再看圍繞著這種行與業當時所造作的無明、愛、取是什麼。由于有了無明、愛、取的支助,所以造了行與業,這種行與業在成熟的時候帶來今生的果報。然後基于今生你還有無明、愛、取,你又造了業,你這種業在你未來又能夠帶來什麼樣的果報。我們就是透過這麼樣的連接來修習緣起、來找到過去的因。所以這一種的修行方法稱爲緣起的第五法。
緣起的第一法,就是佛陀所教導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等等。逆觀法,就是爲什麼會有老死?因爲有了生。爲什麼有了生?因爲有了有。爲什麼有了有?因爲有了取。爲什麼有了取?因爲有了愛。爲什麼有了愛?因爲有了受。這是逆觀法,這稱爲第二法。還有以中間的觀法,例如:以受、以觸與受等等來開始,這個是屬于其他的緣起的方法。
在現在帕奧禅林,一般是以第五法,就是在《無礙解道》裏面教導的第五法來追查。
對于這無明、愛、取、行、業而帶來的識、名色、六處、觸、受,我們可以歸結爲叁種輪轉。這叁種輪轉,第一種輪轉是煩惱輪轉。煩惱輪轉就是無明、愛、取。因爲有了煩惱。有了無明、愛、取,一個衆生就會造業。造了業,我們稱爲業的輪轉。因爲有了造業,于是業的成熟將能夠帶來果報。果報即表現在緣起支裏面就是識、名色、六處、觸與受。因爲有了果報,那麼基于果報又會去生起新的煩惱。于是,這樣的話就循環不斷。
這叁種輪轉顯示了生死輪回的方式。最爲基本的輪轉是煩惱輪轉,在受到無明的蒙蔽和愛的驅使之下,衆生投入于造作種種世間的善或不善的業,如是煩惱輪轉引生了業輪轉。這種業成熟帶來果報的時候,即是由業而引生果報的輪轉。在對這些苦樂的果報作出反應的時候,還沒有斷除煩惱、還沈迷于無明的人,即會受到渴愛的驅使,而想要享受更多的愉悅的體驗、執取更多已經獲得的,或者想要用各種方法來避免種種的痛苦。如此,果報輪轉再引生另外一種煩惱輪轉。這樣的話叁種輪轉不斷地轉著,一直到最後,如果一個人,他的無明被斷除。一旦無明被聖道斷除,那麼這一個輪轉的鏈、鎖鏈才能夠完全地被中斷。
講到這裏了,我想問一下大家,緣起容易嗎?緣起好懂嗎?好理解嗎
大家聽得懂嗎?有一次阿難尊者,阿難尊者那個時候他已經證得初果了,有一次他對佛陀說:“尊者啊,您說緣起甚深,具甚深相,但是對于我來說,我認爲緣起對于我來說很容易明了。”那個時候佛陀立刻就製止他,佛陀說:
“不要這樣說,阿難。不要這樣說,此緣起甚深,具甚深相。阿難,若對此法不隨覺、不通達,此人就猶如打結的線球。如谷喇鳥巢之線,如萱草、燈芯草。不能超越苦界、惡趣、墮處、輪回。”
這是佛陀在《長部.大因經》和《相應部.因緣相應》裏面說到的。
正是因爲緣起是很深奧的、甚深的,所以當佛陀在菩提樹下,他觀察了緣起之後,他甚至一度不想說法。當時他的心裏面就流出:“對于我都覺得那麼難來發現的,我就不要想去說了。因爲這個世間只是陷于無明,陷于愛、渴愛,陷于黑暗當中,而我所說的這種法是逆向世間之流的,如果我去說的話,我只會自討苦吃,只會自己造成自己的疲勞而已。”所以佛陀那個時候他不說,結果梵天人就去勸請他。所以緣起是甚深的。
在《清淨道論》裏面也說過了,我們修行緣起是在禅修當中的一個環節,一個很必要的環節。
“除非用殊勝定石磨利的智劍(智慧之劍),斬斷難破的有輪,否則無人能超越輪回的怖畏,即使在夢中也不可能!”
也就是說在緣起中所揭示的是屬于我們所說到的生命之因。很多人都在探索到底生命是怎麼來的?爲什麼會有生命?在佛陀的教法裏面,就先把生命分析爲最基本的單位——名法和色法(究竟名色法)。然後爲了破除對因果關系之疑,他還必須得找到因。唯有找到因,這個時候我們才能夠找到導致生命、導致五蘊、導致名色法、導致輪回的因。找到了之後,我們才能夠用智慧把因砍斷。要如何才能夠砍斷這個不斷的輪回的有輪(煩惱輪、業輪和果報輪)呢?我們必須在殊勝的定石(培養了很強的定力),基于定力而培養的智慧,用智慧來砍斷。
如果一個人不了解緣起、不透視緣起,不要說他能超越輪回,他即使做夢都甭想。所以這一句話,《清淨道論》在講到緣起的最後那一段就是這麼樣說的。
緣起可以說是佛陀教法裏面很深奧的一種。對于我們修行來說,我們不要認爲“聲聞是學四聖谛、覺悟四聖谛;緣覺是學緣起的”。其實並不是,我們不能夠把緣起單獨的分開。緣起就是屬于四聖谛當中集聖谛,它是屬于揭示生命之因的真理。聖谛就是神聖的、崇高的,或者你證悟了能夠成爲聖者的真理。這種真理(緣起)並不是單獨于四聖谛之外的,它是屬于苦集,就是苦生起的因。
所以我們現在在討論緣起的時候,其實都是在講這一堆名色法、這一堆果報的五蘊,它是什麼帶來的?是因爲我們過去造的業,業就是生命的因。爲什麼會有業?因爲有了無明、愛、取。這樣的話,正如佛陀所說的:
“由于有了無明與愛,衆生流轉于生死輪回當中。”
如果我們想要解脫,想要解脫輪回,想要出離生死,我們也應該從這緣起裏面去斷除,砍斷因,就象我們如果找到了一顆樹,我們拼命的去砍樹枝、砍樹葉,有用嗎?沒有用。我們要從哪裏下手?從根下手。那要如何從根下手,要如何砍呢?我們明天晚上再講涅槃和導致涅槃之道。
《阿毗達摩 第四十八講 緣起(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