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四十九講 涅槃,證悟涅槃之道

  涅槃,證悟涅槃之道:昨天晚上我們結束了對緣起的學習。緣起就是諸因、諸緣而生起的意思。佛陀講緣起主要是講生命的起因、生命的來源、生命的集起。但是當佛陀在講到,因爲有了因、緣才會有果的生起之後,同時佛陀也講了,因爲什麼樣的原因而導致生命的超越、生死的出離、輪回的斷盡,煩惱的根除。所以我們在講到緣起的原則的時候,佛陀就這樣講:“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因爲有了因,有了種種的緣,所以會有果的生起(因爲因緣的生起,會有果的生起)。當這些因被滅盡的時候,那果自然就沒有了(當因沒有了,自然果也沒有了)。所以,它們是一種因果的關系。

  如何才能夠得到生命的出離,能夠得到生死的解脫呢?根據“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原則,我們如果是斷除了導致輪回、導致生死之根,自然就不會再有輪回。生死的根是什麼?生死的根就是無明。由無明的無余、離貪、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處滅;六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愁、悲、苦、憂、惱滅,如此,整個苦蘊滅。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禅修者斷除了無明,他自然不會再去造作了行,就是不會造作,或者說那個時候已經不會有福行、非福行、不動行的造作了。由于沒有了行,自然沒有了識,就不會再結生,然後就沒有名色,沒有六處等等。如此整個生死就得到了解脫、得到了出離。

  講到生死的出離,也就是煩惱的斷盡,這個就屬于第四種究竟法,即涅槃。

  我們在之前已經講到了叁種究竟法,即色法、心法、心所法。色法、心法、心所法都稱爲有爲法,而涅槃屬于無爲法。

  講到涅槃,涅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涅槃的巴利語叫做nibbàna,它源于動詞nibbàti,意思是火被熄滅了或者消盡了。涅槃的梵語爲nirvà

  a,即nir再加và

  a。若從詞源學的角度來解釋,則是作爲và

  a愛欲的,nir就是沒有、無或者離,也就是在《長部》注裏面從詞源學來解釋:Tato vànato nikkhantanti nibbànaü,“從彼愛欲中出離爲涅槃”。所以由于已經出離了愛欲,出離了種種的愛欲之林,所以稱爲涅槃。

  那在經典裏面呢,又這麼樣來定義,例如在《相應部·六處品》,當時有個遍行外道,他的名字叫食贍部果者,問具壽沙利子說:“賢友沙利子,所謂涅槃涅槃,賢友,什麼才是涅槃呢?”沙利子尊者就回答說:“賢友,貪盡、嗔盡、癡盡,這稱爲涅槃。”也就是貪嗔癡的完全的滅盡、斷盡,稱爲涅槃。

  如果我們把涅槃來進行分類,那麼涅槃只有一種,即無爲的不死界爲涅槃。

  然而,如果依一個禅修者證得的涅槃來說,它又可以分爲兩種涅槃:

  一種是有余涅槃界sa-upàdisesanibbànadhàtu,煩惱的完全的寂滅,稱爲有余涅槃界;

  還有另外一種是無余涅槃界anupàdisesanibbànadhàtu,就是諸蘊的完全滅盡。

  那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界,這兩種講到的余是什麼意思呢?余就是upàdisesa,剩余的,這裏的剩余就是還殘存有這一堆五蘊、還殘留有名色法。

  當一個禅修者的煩惱完全被斷盡了、斷除了,這個時候由于煩惱被斷除了,他不會再造作生死之因,然而由于過去生所造之業帶來的果報仍然殘存在現在,所以一個漏盡者,當他的煩惱已經被斷除了、斷盡了,過去生所造的五蘊身(這個果報身)還在,那個時候他還能體驗到業生色,他還有業生色的生起、還有果報名法的生起,這個時候稱爲還有剩余的這一堆五蘊的身。但是由于煩惱已經被滅盡了,所以有余涅槃界是屬于煩惱的滅盡,這裏的涅槃是特指煩惱的斷除、煩惱的滅。

  當一位漏盡者的這一個色身、這一個五蘊身已經走到了盡頭,也就是他年老、已經死了,這個時候,由于剩余的這一堆五蘊都已經完全的寂滅了、完全的滅盡了,這個時候,我們稱這一位漏盡者,他是到達了無余涅槃界。

  例如:我們以我們的佛陀爲例子。當菩薩在Buddhagayà的菩提樹下禅坐的時候,根據上座部的傳統,在五月的月圓日那一天的淩晨即後夜時分,我們的菩薩證悟了阿拉漢道、果連同一切知智。這個時候,由于菩薩所生起的阿拉漢道智斷除了一切的煩惱,從那一刹那開始,菩薩的煩惱完全被斷除了,而又從那一刹那開始,我們的菩薩就稱爲佛陀Buddha。

  因爲什麼我們的佛陀在那個時候他不能夠稱爲無余依涅槃界呢?因爲煩惱的斷除,但是他還有這一堆五蘊身,還必須得繼續支持他走他剩下的45年的路。在那一刻,由于生起的阿拉漢道智把所有的煩惱斷除了,而與阿拉漢道智一起生起的是一切知智,由于只有正自覺的佛陀才能夠有一切知智,從那一刻開始,我們的佛陀就叫做Sammàsambuddha(叁藐叁佛陀或者稱爲正自覺者),當菩薩證得了佛陀,那時他也稱爲阿拉漢,因爲他的煩惱已經被斷除了,所以他稱爲阿拉漢,也稱爲漏盡者。由于在過去生,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所造的業,他在從Tusita天投生來,當時的令生業還使他必須得在他的最後一生活八十年,也就是我們的菩薩在35歲成了佛,然後剩下的45年,這45年期間,由于他還有這殘留的五蘊身,這個稱爲有余。他那個時候由于煩惱斷盡,煩惱斷盡這是屬于涅槃,但是還有殘余的五蘊,所以這稱爲有余涅槃。

  那等我們的佛陀在80歲那一年,他走到了生命和輪回的最終點,在Kusinàra的Sàla雙樹下面右側而臥,根據上座部的傳統,那一年也是陽曆五月的月圓日,我們的佛陀就入般涅槃了。由于入般涅槃那個時候他的過去所造的果報身都已經滅盡了,也就是當我們的佛陀的死心生起的時候,他的業生色全部也滅盡了,他以前的果報心全部也滅盡了。因此,諸蘊的完全寂滅稱爲無余涅槃。

  所以,我們也可以把有余涅槃稱爲煩惱的滅盡kilesa-parinibbàna。而無余涅槃我們可以稱爲諸蘊的滅盡,即khandha-parinibbàna。

  如果依一個禅修者在修觀而證得涅槃,依證悟涅槃之門來說,涅槃又可以分爲叁種:

  一種是空su¤¤ata。由于涅槃是貪、嗔、癡的空無、沒有,所以稱爲空;

  或者又稱爲無相animitta。由于涅槃毫無貪、嗔、癡之相,或者它毫無一切有爲法之相,我們不能夠說涅槃是有生相、有住相、有滅相,也不能夠說它是有存在,所以涅槃爲無相;

  或者又稱涅槃爲無願appa

  ihita。由于涅槃完全沒有貪、嗔、癡的渴望,也因爲它毫無可愛之欲,所以也稱爲無願。

  如果一個禅修者在修無我隨觀的時候證悟涅槃,他證悟的是空涅槃;如果一位禅修者在觀無常的時候證悟涅槃,他證悟的是無相涅槃,依無相門而證悟涅槃;如果一個禅修者在觀苦的時候證悟涅槃,他是依無願門而證悟涅槃的。這個我們等會再說。

  講到了涅槃之後,我們再接著來講,到底要如何才能夠證悟涅槃?證悟涅槃必須得通過一定的方法、一定的途徑,這條途徑到底是什麼?

  在《相應部·六處品》當中,當時那一位食贍部果者的遍行外道問沙利子尊者說:“賢友,哪些道路、行道能證悟該涅槃?因爲之前說到了涅槃是貪的滅盡、嗔的滅盡、癡的滅盡,這稱爲涅槃。如果有了涅槃,到底用什麼樣的方法,怎麼樣修行才能證悟這種涅槃呢?”沙利子尊者回答說:“賢友,只有這八支聖道,也即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賢友,這道路、這行道才能證悟涅槃。”這是在《相應部》第四相應的第314經和333經裏面說到的。

  對于這八支聖道,在《中部》第44經的《小智解經》裏面,把這八支聖道又歸納爲叁聚,就是叁法。這部經裏面講到:

  “賢友維沙卡,並非八支聖道包攝叁聚;賢友維沙卡,乃是叁聚包攝八支聖道。賢友維沙卡,正語、正業、正命,這些法包攝于戒聚中;正精進、正念與正定,這些法包攝于定聚中;正見和正思維,這些法包攝于慧聚中。”

  叁聚,就是叁類的修學方法、修行方法,並不是說八聖道包括了這叁類的修學方法,而是叁類的修學方法包括了八支聖道。在這八支聖道當中,其中的正見、正思維,還有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其中的正見和正思維屬于哪一學?屬于慧學;正語、正業、正命屬于戒學;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屬于定學。

  因爲八支聖道可以分爲兩種行道:一種是世間行道,一種是出世間行道、出世間的八聖道。

  世間的八聖道:對于正見來說,就是要有業果智。它也包括了禅那的正見,包括了修觀智的正見;正思維就是把心投入于修觀或投入于禅修的所緣;正語、正業、正命,就是持戒,離不正當的語言和行爲,還有離不正當的謀生方式;正精進就是致力于斷除種種的不善,令不善不生而致力于培育諸善;正念就是把心念投入于身、受、心、法;正定就是培養四種禅那,或者如果把四種無色界定包括在第四禅裏面,也就是培養八種定。這是屬于世間的八聖道。

  出世間的八聖道:正見就是如實地知見四聖谛;正思維就是把心投入于四聖谛或者把心投入于涅槃;而在聖道心裏面,正語、正業、正命是同時具足的,在聖道心裏面的精進心所屬于正精進;念心所屬于正念;而一境性心所屬于正定。這個是屬于出世間的聖道。

  對于戒、定、慧這叁學應當如何來修行呢?戒、定、慧叁學,它是一種次第的關系。正如佛陀在《長部》第十六經《大般涅槃經》裏面,很多次的重複地強調說:

  “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已遍修戒能獲得定之大果報、大功德,已遍修定能獲得慧之大果報、大功德,已遍修慧能使心完全地從諸漏中解脫,也就是欲漏、有漏、無明漏…

《阿毗達摩 第四十九講 涅槃,證悟涅槃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