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叁十二講 出世間心▪P5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聖道和聖果它們沒有時間的距離,這個是佛陀在講到正法的六個特點當中的第叁個特點akàliko,它不會間隔的、無時的。

  

因此,我們在這裏講到了出世間心一共有八種,即:入流道心、入流果心、一來道心、一來果心、不來道心、不來果心、阿拉漢道心、阿拉漢果心。到此爲止,我們就講完了所有的心。

  

所有的心包括了欲界心,欲界心有多少種?五十四種。哪五十四種呢?十二種不善心、十八種無因心、八種大善心、八種大果報心和八種大唯作心,一共是五十四種心;

  

色界的心有十五種,即:五種色界的善心、五種色界的果報心、五種色界的唯作心;

  

還有十二種無色界心,即四種無色界善心、四種果報心、四種唯作心。

  

這叁界的心一共有多少?一共有八十一種,這稱爲八十一種世間心。

  

而出世間心有八種。

  

八十一加八等于八十九種,就是一共有八十九種心。

  

不過在“阿毗達摩”裏面,有時候也把心分爲一百二十一種。爲什麼分爲一百二十一種呢?世間心還是八十一種,它只是對出世間心來分的。每一個出世間心又可以依照所證得的禅那,而分爲五種。我們說禅那一共有五種禅那。當一個禅修者在證得聖道、聖果的時候,將會生起和某一類的禅那相應的心。例如:入流道心。入流道心就可以分爲五種,即尋、伺、喜、樂、一境性俱的初禅入流道心,伺、喜、樂、一境性俱的第二禅入流道心,喜、樂、一境性俱的第叁禅入流道心,樂、一境性俱的第四禅入流道心,和舍、一境性俱的第五禅入流道心。

  

一種入流道心,它就可以分爲五種。那對于一來道心、不來道心、阿拉漢道心,入流果心、一來果心、不來果心、和阿拉漢果心也是可以這樣,個別分爲五種。因此,八種出世間心,每一種再乘以五,等于多少?出世間心一共有四十種。因此,四十種出世間心,再加上八十一種世間心,一共是一百二十一種。所以一百二十一種心是這麼樣來的。

  

爲什麼說出世間心可以分爲五種呢?因爲,所有的出世間心都是一種定心,或者說是一種禅那心。這種禅那心和一個禅修者在證得聖道、聖果的時候有關。如果一個禅修者是純觀行者,就是Suddhavipassanàyàniko,當他在證得聖道的時候,他的這種初道心,這種聖道心和聖果心只是和初禅的心相應。而如果一個禅修者在觀照色法的時候,例如:觀照欲界的色法,當他在觀照色法的時候證得了初道,就是證得了入流道,這個時候他的入流道心也是和初禅的相應。或者一個禅修者在觀照欲界名法,例如:觀照欲界心,觀照他看的心、觀照他聽的心、觀照由此而生滅的意門心路過程,在觀照欲界的名法或色法的時候,他證得了初道和初果,那這種初道、初果就和初禅的心相應。

  

對于爲什麼會有其他禅那的心來分別出世間心呢?不同的阿毗達摩論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一類的論師他們認爲:一個人在修觀vipassanà(維巴沙那,毗婆舍那)的時候,在證悟出世間道之前,他的心先入哪一種定,入哪一種定當他出定之後,他所證得的聖道和聖果心就和這種定相應。而又有一類的論師他們說:他所觀照的禅那名法是什麼,然後當他證得了聖道和聖果的時候,就屬于哪一類的禅那心。而還有另外一些論師認爲說:禅修者熟練于修哪一種禅那,當他在證得了聖道、聖果的時候,他的心就會依自己的意願,使他的道心和果心能夠屬于哪一類。其實,如果是在禅修實踐裏面,我們會看到所有的這些不同的觀點,其實還是說一樣的觀點,它們並不矛盾。我們剛剛看起來可能它們會有一些矛盾,其實並不矛盾的。

  

因爲,當一個禅修者在修vipassanà(維巴沙那,毗婆舍那)的時候,特別是當他在修到行舍智的時候,由于行舍智可以維持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前他在修生滅隨觀智、壞滅隨觀智,修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怖畏現起智的時候,他可以重複觀照叁界的名法、色法,輪流觀它的無常、苦、無我。然而,當一個人在修到行舍智的時候,他可以只是觀照其中的一種法,例如:禅那名法。如果一個禅修者在行舍智的階段,他持續地觀照第四禅的名法,觀照第四禅名法的壞滅,然後專注它的無常相,或者苦相,或者無我相。到了高級觀智的階段,他不用再輪流地觀照名法、觀照色法、觀照過去、觀照現在、觀照未來。或者輪流觀照無常、觀照苦、觀照無我,到了高級觀智的時候,已經不需要這麼樣做了。他的心到了高級觀智的時候,他會自然而然傾向于觀照哪一種法,例如:第四禅的名法。而且,他可能會自然而然地傾向于觀照或者無常相、或者苦相,或者無我相,他不用再輪流觀照了。到了那個階段,如果這個禅修者他的根本業處例如是入出息念的第四禅的話,那麼,到了高級觀智的時候,他的心自然而然會傾向于進入入出息念的第四禅。當他從入出息念的第四禅出定之後,他觀照的還是第四禅的名法。當他持續地這樣觀照第四禅的名法,例如:觀照無我相,當他證得了涅槃的時候,他的初道心和初果心就是跟這裏講到的第五禅相應,在經教法的第四禅,在論教法的第五禅相應。所以,我們說他的入流道心是屬于第四禅的這種出世間心,他的入流果心也是屬于第四禅的入流果心。所以,我們既可以說這個是他的根本定,或者他的心的傾向,或者說他所觀照的所緣。所以這些種種論師其實都是從他的經驗、不同的角度來看的。

  

這就是一百二十一種心的分別法,它是專門對于出世間心來分的。每一種出世間心都依照五種定來分,所以五八四十。我在這裏順便想問一下大家,當一個禅修者有能力證得無色界定,當他觀照無色界定的定心的無常、或者苦、或者無我的時候,他證悟了涅槃,那麼他的聖道心是屬于哪一種?啊?是屬于哪一種禅那?第五禅,如果按經教法來說是第四禅。

  

因爲,一切出世間心仍然是屬于一種定心,所以,聖道心屬于善心,善心還是屬于出世間定心。當一個人他證得了聖道之後,他就是聖者了。聖者能夠入什麼定?入果定。入果定就是有些時候一些聖者他不想再持續地觀照這些叁界的名色法,他只想取涅槃爲目標而進入果定,這個稱爲Phalasamàpatti。果定也是屬于一種定,但是它屬于出世間定。既然這麼樣,那世間定和出世間定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在這裏再簡單地講一下世間定和出世間定的區別。

  

首先,它們的所緣不同。世間定包括四禅八定,即四種色界禅那和四種無色界定。如果一個人證得了世間定,他取的所緣(對象)往往是概念法。當然,在識無邊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取的是禅心,還是屬于究竟法,其它所有的禅那都是屬于概念法,比如:專注似相等等。但是出世間定,無論是入流果定、一來果定、不來果定、或者阿拉漢果定,它取的所緣都是究竟法,是屬于無爲法的涅槃。

  

對煩惱的斷除或者鎮伏來說,世間定只能夠暫時地鎮伏煩惱,就猶如大石頭把草壓住而已。這種在叁種斷當中稱爲鎮伏斷。就猶如一個軍隊能夠把暴民,把暴亂分子,或者把恐怖分子,把他鎮壓下去,這稱爲鎮伏斷。但是,出世間定由于在聖道的時候,它可以徹底地把煩惱連根拔除,是徹底地根除,這稱爲samuccheda-pahàna就是完全斷除了斷,稱爲正斷斷。正是因爲如此,一個禅修者在入世間定,例如:入世間禅那的時候,他稱爲時解脫samayavimokkhaü,就是臨時的解脫者。而如果一個人在入果定的時候,他的聖道的解脫稱爲非時解脫asamayavimokkhaü。而這種人他所證得的聖道和聖果是完全地已經斷除了煩惱、連根拔除,所以稱爲非時解脫,就是並不是暫時性地把煩惱斷除,而是永遠性地、永恒性地、徹底性地把煩惱斷除,這種稱爲非臨時的解脫,簡稱非時解脫。

  

對于果報來說,修行世間定的果報可以使一個人投生到梵天界。但是,由于梵天界的快樂很殊勝,壽命也很長,這只是在延長輪回而已。而出世間定,它能夠證悟涅槃,因此,它導向解脫生死輪回。

  

對于定和慧這兩種來說,世間定是定強而慧的作用稍微要弱一點。因爲定強,所以在世間定裏面,我們提出五禅支有一境性,但是並沒有把慧強調出來,雖然在所有的世間禅那裏面也有慧,但是它並不是起主導的作用。然而,在出世間定裏面,定和慧是均等的。正是因爲如此,有時候我們特別強調慧的作用,我們把道心和果心稱爲道智和果智。在出世間定裏面,定是把心專注于涅槃,而慧則是知見四聖谛。

  

在七種修行次第的清淨當中,我們稱爲七清淨。世間定屬于心清淨,這在七種清淨當中,它是屬于最初的前面的第二個清淨。而出世間定屬于智見清淨¤à

  adassana-visuddhi<, S, style="font-FAMILY: 宋體;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PAN>,是屬于第七種清淨。所以,第二種清淨和第七種清淨,它們中間還差了五個清淨。

  

對于行果上來說,世間定屬于修行的一個次第,它還屬于行道pa

  ipadà。也就是說,當一個禅修者證得了四禅八定,證得四禅和四種無色界定,他還只是屬于禅修的一個過程,還不是目標。而惟有一個禅修者證悟了出世間定、證悟了涅槃,這才是禅修的目標。

  

最後這一種也是區分佛陀的教法和外道的不共之處。有些外道他們的證量再高,其實還是屬于某一種定境。但是,如果一個禅修者,他不修觀智、不修慧,他就不可能證悟涅槃。所以,惟有通過慧才能夠證悟涅槃,而證悟涅槃同時是出世間定的作用,因此,出世間定屬于證悟,是佛教的修行目標。這是世間定和出世間定之間的不同之處。我們今天就講完了“心”的部分,明天晚上我們將繼續來講“心的作用”,以及開始進入了講“心路過程”的部分。

  

《阿毗達摩 第叁十二講 出世間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