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圣道和圣果它们没有时间的距离,这个是佛陀在讲到正法的六个特点当中的第三个特点akàliko,它不会间隔的、无时的。
因此,我们在这里讲到了出世间心一共有八种,即:入流道心、入流果心、一来道心、一来果心、不来道心、不来果心、阿拉汉道心、阿拉汉果心。到此为止,我们就讲完了所有的心。
所有的心包括了欲界心,欲界心有多少种?五十四种。哪五十四种呢?十二种不善心、十八种无因心、八种大善心、八种大果报心和八种大唯作心,一共是五十四种心;
色界的心有十五种,即:五种色界的善心、五种色界的果报心、五种色界的唯作心;
还有十二种无色界心,即四种无色界善心、四种果报心、四种唯作心。
这三界的心一共有多少?一共有八十一种,这称为八十一种世间心。
而出世间心有八种。
八十一加八等于八十九种,就是一共有八十九种心。
不过在“阿毗达摩”里面,有时候也把心分为一百二十一种。为什么分为一百二十一种呢?世间心还是八十一种,它只是对出世间心来分的。每一个出世间心又可以依照所证得的禅那,而分为五种。我们说禅那一共有五种禅那。当一个禅修者在证得圣道、圣果的时候,将会生起和某一类的禅那相应的心。例如:入流道心。入流道心就可以分为五种,即寻、伺、喜、乐、一境性俱的初禅入流道心,伺、喜、乐、一境性俱的第二禅入流道心,喜、乐、一境性俱的第三禅入流道心,乐、一境性俱的第四禅入流道心,和舍、一境性俱的第五禅入流道心。
一种入流道心,它就可以分为五种。那对于一来道心、不来道心、阿拉汉道心,入流果心、一来果心、不来果心、和阿拉汉果心也是可以这样,个别分为五种。因此,八种出世间心,每一种再乘以五,等于多少?出世间心一共有四十种。因此,四十种出世间心,再加上八十一种世间心,一共是一百二十一种。所以一百二十一种心是这么样来的。
为什么说出世间心可以分为五种呢?因为,所有的出世间心都是一种定心,或者说是一种禅那心。这种禅那心和一个禅修者在证得圣道、圣果的时候有关。如果一个禅修者是纯观行者,就是Suddhavipassanàyàniko,当他在证得圣道的时候,他的这种初道心,这种圣道心和圣果心只是和初禅的心相应。而如果一个禅修者在观照色法的时候,例如:观照欲界的色法,当他在观照色法的时候证得了初道,就是证得了入流道,这个时候他的入流道心也是和初禅的相应。或者一个禅修者在观照欲界名法,例如:观照欲界心,观照他看的心、观照他听的心、观照由此而生灭的意门心路过程,在观照欲界的名法或色法的时候,他证得了初道和初果,那这种初道、初果就和初禅的心相应。
对于为什么会有其他禅那的心来分别出世间心呢?不同的阿毗达摩论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一类的论师他们认为:一个人在修观vipassanà(维巴沙那,毗婆舍那)的时候,在证悟出世间道之前,他的心先入哪一种定,入哪一种定当他出定之后,他所证得的圣道和圣果心就和这种定相应。而又有一类的论师他们说:他所观照的禅那名法是什么,然后当他证得了圣道和圣果的时候,就属于哪一类的禅那心。而还有另外一些论师认为说:禅修者熟练于修哪一种禅那,当他在证得了圣道、圣果的时候,他的心就会依自己的意愿,使他的道心和果心能够属于哪一类。其实,如果是在禅修实践里面,我们会看到所有的这些不同的观点,其实还是说一样的观点,它们并不矛盾。我们刚刚看起来可能它们会有一些矛盾,其实并不矛盾的。
因为,当一个禅修者在修vipassanà(维巴沙那,毗婆舍那)的时候,特别是当他在修到行舍智的时候,由于行舍智可以维持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前他在修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修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怖畏现起智的时候,他可以重复观照三界的名法、色法,轮流观它的无常、苦、无我。然而,当一个人在修到行舍智的时候,他可以只是观照其中的一种法,例如:禅那名法。如果一个禅修者在行舍智的阶段,他持续地观照第四禅的名法,观照第四禅名法的坏灭,然后专注它的无常相,或者苦相,或者无我相。到了高级观智的阶段,他不用再轮流地观照名法、观照色法、观照过去、观照现在、观照未来。或者轮流观照无常、观照苦、观照无我,到了高级观智的时候,已经不需要这么样做了。他的心到了高级观智的时候,他会自然而然倾向于观照哪一种法,例如:第四禅的名法。而且,他可能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观照或者无常相、或者苦相,或者无我相,他不用再轮流观照了。到了那个阶段,如果这个禅修者他的根本业处例如是入出息念的第四禅的话,那么,到了高级观智的时候,他的心自然而然会倾向于进入入出息念的第四禅。当他从入出息念的第四禅出定之后,他观照的还是第四禅的名法。当他持续地这样观照第四禅的名法,例如:观照无我相,当他证得了涅槃的时候,他的初道心和初果心就是跟这里讲到的第五禅相应,在经教法的第四禅,在论教法的第五禅相应。所以,我们说他的入流道心是属于第四禅的这种出世间心,他的入流果心也是属于第四禅的入流果心。所以,我们既可以说这个是他的根本定,或者他的心的倾向,或者说他所观照的所缘。所以这些种种论师其实都是从他的经验、不同的角度来看的。
这就是一百二十一种心的分别法,它是专门对于出世间心来分的。每一种出世间心都依照五种定来分,所以五八四十。我在这里顺便想问一下大家,当一个禅修者有能力证得无色界定,当他观照无色界定的定心的无常、或者苦、或者无我的时候,他证悟了涅槃,那么他的圣道心是属于哪一种?啊?是属于哪一种禅那?第五禅,如果按经教法来说是第四禅。
因为,一切出世间心仍然是属于一种定心,所以,圣道心属于善心,善心还是属于出世间定心。当一个人他证得了圣道之后,他就是圣者了。圣者能够入什么定?入果定。入果定就是有些时候一些圣者他不想再持续地观照这些三界的名色法,他只想取涅槃为目标而进入果定,这个称为Phalasamàpatti。果定也是属于一种定,但是它属于出世间定。既然这么样,那世间定和出世间定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在这里再简单地讲一下世间定和出世间定的区别。
首先,它们的所缘不同。世间定包括四禅八定,即四种色界禅那和四种无色界定。如果一个人证得了世间定,他取的所缘(对象)往往是概念法。当然,在识无边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取的是禅心,还是属于究竟法,其它所有的禅那都是属于概念法,比如:专注似相等等。但是出世间定,无论是入流果定、一来果定、不来果定、或者阿拉汉果定,它取的所缘都是究竟法,是属于无为法的涅槃。
对烦恼的断除或者镇伏来说,世间定只能够暂时地镇伏烦恼,就犹如大石头把草压住而已。这种在三种断当中称为镇伏断。就犹如一个军队能够把暴民,把暴乱分子,或者把恐怖分子,把他镇压下去,这称为镇伏断。但是,出世间定由于在圣道的时候,它可以彻底地把烦恼连根拔除,是彻底地根除,这称为samuccheda-pahàna就是完全断除了断,称为正断断。正是因为如此,一个禅修者在入世间定,例如:入世间禅那的时候,他称为时解脱samayavimokkhaü,就是临时的解脱者。而如果一个人在入果定的时候,他的圣道的解脱称为非时解脱asamayavimokkhaü。而这种人他所证得的圣道和圣果是完全地已经断除了烦恼、连根拔除,所以称为非时解脱,就是并不是暂时性地把烦恼断除,而是永远性地、永恒性地、彻底性地把烦恼断除,这种称为非临时的解脱,简称非时解脱。
对于果报来说,修行世间定的果报可以使一个人投生到梵天界。但是,由于梵天界的快乐很殊胜,寿命也很长,这只是在延长轮回而已。而出世间定,它能够证悟涅槃,因此,它导向解脱生死轮回。
对于定和慧这两种来说,世间定是定强而慧的作用稍微要弱一点。因为定强,所以在世间定里面,我们提出五禅支有一境性,但是并没有把慧强调出来,虽然在所有的世间禅那里面也有慧,但是它并不是起主导的作用。然而,在出世间定里面,定和慧是均等的。正是因为如此,有时候我们特别强调慧的作用,我们把道心和果心称为道智和果智。在出世间定里面,定是把心专注于涅槃,而慧则是知见四圣谛。
在七种修行次第的清净当中,我们称为七清净。世间定属于心清净,这在七种清净当中,它是属于最初的前面的第二个清净。而出世间定属于智见清净¤à adassana-visuddhi
对于行果上来说,世间定属于修行的一个次第,它还属于行道pa ipad
最后这一种也是区分佛陀的教法和外道的不共之处。有些外道他们的证量再高,其实还是属于某一种定境。但是,如果一个禅修者,他不修观智、不修慧,他就不可能证悟涅槃。所以,惟有通过慧才能够证悟涅槃,而证悟涅槃同时是出世间定的作用,因此,出世间定属于证悟,是佛教的修行目标。这是世间定和出世间定之间的不同之处。我们今天就讲完了“心”的部分,明天晚上我们将继续来讲“心的作用”,以及开始进入了讲“心路过程”的部分。
《阿毗达摩 第三十二讲 出世间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