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陰救度密法 死後之境界

  一、死後之境界

  于此中陰救度密法之上卷中,已述種種導示之法。

  除彼已能了悟真實理谛及具諸淨善業行之人,如說證入,得其解脫者外。

  然有未能了悟及具諸惡,或緣其惡業力,于中陰界,不勝恐懼怖畏,自失得度之機。

  延至二七終了,而仍未能證入者,則有繼續作行此卷所述之必要。

  (一)中陰身之生起及其特能

  爲作法者,先于叁寶前,敬謹盡力設供,如法舉誦“請諸佛菩薩普加被偈”等見附編中已。

  應呼死者之名,如下導示,叁或七遍:

  “善信某某:一心谛聽!不可忘失。

   凡人于死後,受其生身于地獄以及天道,乃若中陰之身者,亦皆惟其業惑結果,如幻之苦陰身而已。

   汝于死後,初則經過叁日半乃至四日許之昏迷;繼複經驗于如前所述,“踵倚”中陰境,且于彼中,親睹喜怒各部聖尊,權巧示現,方便接引于汝。

   惜汝竟大昏愚,未得了悟證入,蹉跎自誤,迨至今時,猶自以爲如夢醒後,複還受有,與汝生前相似之一色身。

    此如密典所偈教雲:

    當得相似幻色身 類乎前陰及後陰

    諸官覺能齊賦有 無所障礙任遊行

    又依于諸業感力 不可思議具通靈

    同屬相等業感趣 以其淨眼互見形

    此偈教所示,即今汝之謂也。

    所雲類乎前陰及後陰者,謂汝如往昔曾修作有若何福因,則汝于今所受生之中陰身,亦即感得相當之福報莊嚴。

    然汝今此幻色身者,根本由于汝之偏執積習,不舍妄想意念而生起,故名曰“意生身”;惟幻不實,但憑業轉。

    以故,如汝前業因力,當感生天趣,則天趣境界將現汝前;或彼阿修羅、人類、畜生、餓鬼、地獄,各趣境界,應感而現,亦複如是,所謂“業之感果,如影隨形”也,所雲“類乎前陰”者:“前陰”即指汝死後叁日半或四日以前之肉血色身,謂汝今茲意生身者,根乎積習,汝方自意計執有色身等彼“前陰”之身。

    所雲“後陰”者:則指此後當有一如汝之業力感生相當之身處也。

    惟汝如遇有如是生身境處,現于汝前者,汝亦切勿染著,切勿怯弱。

    汝如稍示怯弱染著,或生貪愛,則汝即又淪入生死輪回之大海,受苦無休矣!汝前者于“踵倚”中陰境中,徒因昏愚未能了悟證入,遂致漂泊至今。

    今者,汝當切實依教,信持真實理谛,製心一處,切勿散亂,善安住于無作無念,則根本真性元明光照之境,即得現前,一如汝上師昔所教導汝者。

    誠能如是,自必避免再度誤入彼生死之胎門,而轉入涅槃解脫之上聖趣中。

    其或一時仍尚未能如是如實以了悟證入之者,則有妙法謂但作觀想于汝之上師本尊,或大悲怙主(蓮菩提謹以爲此所雲大悲怙主、即謂觀世音菩薩、因此妙法、原爲普行救度曾否入密之一切人等、而上卷第叁十叁面中、固有“專汝心念觀想大大悲觀世音菩薩”之特別導示故也、凡下文所雲大悲怙主、皆可依此推知) 在汝頭頂,蔭庇于汝,以最極猛利欲樂誠懇之心,信仰祈求之,專一心念于此至極要妙。 ”

  如是導示已,彼死者但能依說堅持,自得救度,而不致淪入生死輪回。

  雖然,仍猶有彼,根乎強烈業力之牽使,令其猶未能了悟證入而趣得解脫者,是必繼行如下導示曰:

  “善信谛聽!上偈所雲:“諸官覺能齊賦有,無所障礙任遊行”者,謂汝于此番生前時,或屬目盲耳聾肢病乃至某根失健全者。

    今于死後,眼則善見,耳則善聞,諸肢活潑,一切諸根官覺,忽皆聰利完善。

    蓋因中陰之身“諸官覺能齊賦有”故(蓮菩提謹按、此理爲中陰生身、非僅感受一期前生、乃多生、業報也),是以汝今忽覺有若恢複汝緊接此前在人世時所未具備之某某官能者,即是汝今已受有中陰身之一實證。

   此之至理,汝善了知之!善憶念之!

   複次,所雲“無所障礙任遊行”者:謂汝現今受得中陰之意生身,業經脫離汝之前此肉血色身,非複粗質礙色,故具種種特能。

   此如通過磐石山陵邱壟泥土宮室乃至如“須彌”山王,惟除“菩提迦雅”佛之金剛座也及母體子宮不能穿入外,馀如上述諸質礙色,即其堅巨如“須彌”山王,均能任意往來穿入通過,毫不覺其有所障礙。

    此亦即是汝已入于“悉罷”中陰之一實證,汝當善了知之。

    汝又必當懇切憶念于汝上師昔所教導,及堅誠祈禱于大慈大悲至聖怙主。

    善信!又如汝所忽而具有不可思議之通靈者,此則並非正叁摩地中之通靈。

    汝之通靈,不過中陰身之通靈,屬于業力性的。

    此謂汝今竟亦能于一刹那間,周遊四大部洲,環行“須彌”山王。

    或于屈伸臂頃,隨念而至任何欲至之處,乃至且能變現。

    然此仍屬幻法通靈,切勿取著,切勿取著!此時之汝,妄念一動,偶一取著于任何之法,彼法即忽應念而生。

    故切勿妄生意念,惟當正解了達聖教,賢誠祈禱于汝之上師本尊,或大悲怙主,是極切要!

    複次,善信!所雲:”同屬相等業感趣,以其淨眼互見形”者,此謂于斯“悉罷”中陰境中,某某類有情,其業因力所感當生之若何果趣正相等者,則其身形,每可彼此現見。

    譬如業因同感天道之果趣者,于其天趣身形,彼此往往互見;同業感生他果趣者亦然。

   但汝此時,尚或偶見有若何趣之身形,現于汝前,切不可顧視之。

   惟當如上導示,專一汝心,觀想汝之上師本尊,或大悲怙主。

   至于雲何此偈句中,有“以其淨眼”之言,則因天道爲六道中比較有其優勝之福善業因者,方可感生其中。

    此中尤上勝者必習禅定具有淨眼根,故天趣非可常見易見,尤必善巧能得一時內心專注,方能見之;否或不見。

   又有縱習禅定,而一時未得善巧于一心不亂,則亦無淨眼。 ”(通常取得天眼者有其兩種因緣、一由修習于深禅定而得之、一爲往昔修積、今生報得、故世間每有人、生平曾未習定、忽一旦而得天眼、則是報得者也、死後中陰身之報受、既不限于最近之前生、而可通乎其多前生之報受、則中陰身之得有天眼或淨眼者、自較人世身爲多也)

  (二)中陰身之境況

  “善信乎!汝于中陰境,一時或見某處,及在其處之親友等,有同夢中相逢。

    汝向彼等說話,而彼等竟置不理會;或見彼等連同汝之至近眷屬,舉哀哭泣。

     汝自計曰:“吾已死矣!奈何奈何

  !”此念一生,汝即自覺最極苦痛,猶如紅熱鍋中,被炸之魚。

    然須知既入中陰,即必如是,徒自苦惱,亦又何益

  !汝但祈求汝之上師本尊大悲怙主,來相救度。

    蓋汝此時縱尚癡戀于彼親友眷屬,已與隔世,有何益處

  故汝切勿絲毫有所癡戀,但當專念上師本尊,大悲怙主,堅實信樂,求其護佑,令汝得免于一切憂悲苦惱恐懼怖畏。

    又,善信乎!當彼業風吹無定向,汝一時極不自在,被其往複吹送,正同風卷毛羽,任其起落,身不由己,漂泊不定。

    忽而重又見聞呼汝之名而哭泣者,汝或竟告之曰:“吾在此,不必哭。”而彼哭者終不理會于汝,惟自哭叫,如是汝又自計曰:“吾已死矣“奈何奈何

  !”汝一念及此,即又苦痛難忍。

   雖然,汝徒自苦痛而無益,上文已告知汝矣!

    複次,善信!汝今所見之光,晝夜不分,一切時中,所見惟是一種微微簿曙之光。

   居此之境,當曆人間,或一七、或二七、或叁七、或四七、或五七、或六七乃至七七四十九晝夜之久。

    有謂“悉罷”中陰,曆時但爲二十二日,然總以各各業力爲定,未可一概而論也。

    複次,善信!在此期中,更有極爲可怕之強大業風,從汝身後至極猛力卷吹而來。

   汝宜鎮定,切勿恐怖,當知此亦無非由汝幻識所生。

   又汝面前或常見一片黑漆大地,至堪恐怖,此大黑暗處且常發出呼殺喊打等無比可怕之巨大厲聲。

   汝亦惟自鎮定,勿生恐怖!

   又汝生前倘多作惡業者,則甚或出現食人夜叉,執持種種兵刃,呼殺喊打,直撲向汝,欲斷汝命,其數量且極衆多,爭先恐後,奔躍而來;或複出現,無數肉食野獸,追逐于汝;或複爲惡人暴客所追逼;或複狂風暴雨雷電雹石、烏霾密霧將汝籠罩,或山崩海嘯,或猛火飛焚,一切所見之相,所聞之聲,使汝驚怖欲絕,惶急無措,更已無路可擇,惟有望風狂竄而逃命;乃忽而又被追逼至于深不知底、一白一黑一紅之叁座懸崖絕壁,且已岌岌,勢將下墜。

   善信乎!此之叁絕壁者,豈他物哉

  !亦無非汝之貪欲嗔恚愚癡,叁根本毒性變現所成者而已。

    汝今惟有,如實認知此諸種種,皆爲“悉罷”中陰有情之無始業染幻識所變。

    汝今不幸,身曆其境,惟善鎮定,一心不亂,專念于彼、大悲怙主,恭敬誠懇,稱其聖號,且如下祈求曰:

    大慈大悲怙主 上師叁寶聖尊

    惟求拯救于我 令勿墜入諸苦

   如是祈禱,憶念堅持,不可忘失!不可忘失!

   苦爲積集善業,及已真實修行于聖教者,即可感得種種安樂;若爲既未修集善業,亦未造作惡業之人,則所感者無其樂受,亦無苦受,平平淡淡,無精打采而已。

   善信乎!汝于今時,若因善業感受何樂,亦勿顧念耽著之,惟自念言:

   以此一切善樂 供奉上師叁寶

   汝如得樂,當思惟上供,切勿貪念自受;若爲感受任何之苦,或不樂不苦,亦當專一心念,以無觀瑜伽,存念于大手印之要妙觀門,此極要妙者也。

   善信!汝今之身,或有時而于橋梁處、阿蘭若及彼八種製底塔等處,暫一停息,但不能過久。

   此則因汝身離四大,異于有四大身者之能作物質之勾留。

    因此之故,汝則不免深自懊喪,悶苦惶悚。

   且…

《中陰救度密法 死後之境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