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二十八講 心及不善心▪P7

  ..續本文上一頁和地獄裏面去。

  

因此我們可以說這十二種不善心和我們太友善了,它和我們形影不離,它和我們可以說是叫什麼?生死相厮守,是嗎?但正是因爲這些不善心,它使我們一直都在造不善業,它給我們帶來痛苦。這些不善心造下的業如果在臨終的時候成熟,它可以使我們墮落到惡趣,使我們披毛戴角或者銅柱鐵鍋。而如果在我們的生命期間,這些不善心所造的業成熟,它使我們遭受衆叛親離、家破人亡,或者身體痛苦、身體受到傷害、多病短命等等。而所有這些不善心,它都是我們在修行當中應該去除掉的對象。

  

這十二種不善心當中,其中八種的貪根心裏所有的邪見相應心,就是四種邪見的相應心,可以在一個人證得了初道的時候完全斷除。而還有在癡根心當中的疑相應心,可以在初道的時候斷除。也就是作爲一個初果聖者,他並沒有十二種不善心,所有的十二種不善心不會全部生起,他只會生起七種的不善心,即四種貪根心,兩種嗔根心和一種癡根心。對于叁果聖者來說,能夠生起哪種心呢?叁果聖者斷除了哪些心?斷除了對欲樂的貪愛,斷除了所有的嗔恚,所以叁果聖者能夠生起多少種心?可以生起多少種心?一位叁果聖者還會生起五種不善心:即四種邪見不相應的貪根心;但是,對于叁果聖者anàgàmi(不來聖者)來說,他生起的邪見不相應的貪根心,他並不是貪著于欲樂、貪著于男女、貪著于衣服、貪著于漂亮、貪著于食物等等,他只是對生命很微細地貪,而且他還會有很微細的傲慢,所以叁果聖者還有這些心會生起,而掉舉的心還會生起。惟有到四果阿拉漢聖者,才完全不會有任何的不善心生起。

  

所以這十二種不善心,是在叁種道當中依次地被斷除。對于初果聖者來說,他們還會生起邪見不相應的心。例如:一個初果聖者,好像我們說到的在經典裏面看到的Visàkhà,鹿母Visàkhà是佛陀在世最有名的女施主,她在七歲的時候已經證得了初果。但是,她還是會很喜歡穿漂亮的衣服,她還會去享受音樂、會享受美食,但是她享受這些並沒有邪見相應心。所以初果聖者,我們甚至會看到在經典裏面講到一個初果的女孩子,她還喜歡上一個獵人,然後就不可自拔,一定要嫁給那個獵人,還有這樣的事情。所以,作爲一個在家的初果聖者和二果聖者,他們還是會有家庭的生活,他們還會有吃晚餐,甚至于享受音樂,不過他們這種心都是邪見不相應的心,而且他們還是會生氣。

  

惟有到了叁果聖者,即使一個在家人,當他證得了叁果之後,對于男女、對于錢財,他都沒有執著了。就好像過去Kassapa佛的時代,有個陶師,他證得了叁果之後,本來他可以出家,但是他爲了照顧年邁、瞎眼的母親,沒有出家。他每天到河邊去,拿了些泥做成罐子、做成缸,拿到市場裏面去交換,他不是賣,他去交換,把這些缸拿給那些人了之後,他要換一些米、換一些鹽等等,回去贍養自己年邁的母親。所以這十二種不善心,可以在不同的聖道當中被斷除。

  

我們說到的斷除一切的煩惱,其實就是斷除這些心或者斷除那些心所。所謂的斷煩惱,所謂的證聖果,其實並不是說有什麼聖果證。而是說,當你生起了某些聖道之後,這些聖道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斷除了某一類的心,或是斷除某一類的心所。從相應的聖道生起之後,相應的不善心或者那些不善的心所,永遠不會在你的心流裏面生起,這個就是證聖果的意思。如果一個人證得了阿拉漢聖道的時候,那麼所有的不善心從此以後不會在他的心流裏面生起,只是這麼樣而已。所以我們可以說,修行到最終證果的過程,並不是一個“得”的過程,而是一個“斷”的過程。斷什麼?斷煩惱。所謂的煩惱是什麼?就是這些不善心而已,表現的就是不善心。如果再具體一點,所謂的煩惱只是一些心理作用而已。這些心理作用表現爲十四種,哪十四種?知道嗎?就是無明或者癡、無慚、無愧、掉舉、貪、邪見、傲慢、嗔恚(生氣)、悭吝、妒嫉、後悔、昏沈、睡眠和疑,就是這些而已。這十四種就是我們說到的所謂的煩惱,而所謂的斷煩惱就是這麼樣來的。

  

《阿毗達摩 第二十八講 心及不善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