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二十九講 八種欲界的善心、果報心、唯作心

  

八種欲界的善心、果報心、唯作心:講到心,心一共可分爲89種心或者分爲121種心,在這些心當中又可以依其本質分爲四類:即不善心、善心、果報心和唯作心。我們在上一期講完了不善心。不善心一共有12種,這12種依其根,就是稱爲因的根分爲叁類,即貪根心、嗔根心、癡根心。貪根心有8種,嗔根心有2種,癡根心也有2種,加起來是12種。心又可以依照其界(多數發生的地方)分爲四類:即欲界心、色界心和無色界心,還有出世間心。欲界心一共有54種,色界心有15種,無色界心有12種,出世間心有8種或者40種。在欲界心當中,不善心屬于欲界心,換而言之,一切的不善心都是屬于欲界的心。雖然有些梵天人,偶爾還會生起對生命的一絲很微細的貪著或者偶爾會生起一些慢心,但這些心還是屬于欲界心,因爲不善心都是屬于欲界生起的心。

  

接著我們繼續講欲界其他的心。欲界的心可以分爲叁類:第一類是不善心;第二類是無因心,有18種;第叁類是美心,有24種。爲什麼稱爲美心呢?美心巴利叫做sobhanacittasobhana的意思是好的、清淨的、美的、莊嚴的。爲什麼不把美心稱爲善心呢?不稱爲kusalacitta呢?因爲善心只是指造業的心,但是美心的範圍又要廣很多。欲界的善心只有八種,但是美心有24種。欲界的美心可以分爲叁類,即善心、大果報心、大唯作心,每一項都有8種,稱爲美心。現在我們來學習欲界的美心。

  

首先在這些美心當中,我們先講善心。這裏講到的善心,它的巴利叫做kusala,或者又稱爲福(pu¤¤a)。因爲這一類心在生起的時候,不善心不會生起。它可以在生起的時候,製止煩惱、製止不善心的生起。而且這一類心在造下的時候,它在因緣成熟的條件下能夠帶來善的、樂的、好的果報,因此稱它們爲善心。

  

善心一共有八種,即

  

悅俱智相應無行心、悅俱智相應有行心,這兩類的心,這兩類的心是依有行和無行來分,我們等會再說。

  

接著還有一對,悅俱智不相應無行心、悅俱智不相應有行心,這一對心。

  

接著還有另外的一組心,舍俱智相應無行心、舍俱智相應有行心,這一共是八類的善心。

  

這些善心雖然分爲八種,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它們是很有規律的。它們的規律只有叁種不同而已,我們依照這叁項的不同而把欲界的善心分爲八種,是哪些不同呢?

  

第一,樂受或者舍受,叫做somanassasahagata§和upekkhàsahagata§。somanassa,so再加manassa,它的意思是心體驗到很好的,這是指樂受。upekkhàsahagata§,upekkhà就是舍,感受平平的。在生起這種心的時候或者我們在造作善行的時候,如果是很歡喜地去做,這個時候生起的這種心稱爲悅俱的心;而如果感受平平地做,沒有特別地高興,也沒有特別地不高興,這一類感受稱爲舍受,做這樣的善行生起這樣的善心稱爲舍俱的。這是第一種分別。

  

第二種分別是智相應的¤à

  asampayutta§,或者智不相應¤à

  avippayutta§。也就是說,在做善事生起善心的時候,是不是有智慧,有智慧地做還是沒有智慧地做。

  

第叁種分別是無行或者有行,asa

  khàrikam或者sasa

  khàrikam。這裏的行,我們在講不善心的時候講過,對于不善心來說就是煽動、慫恿;對于善心來說就是鼓勵、支持。經過鼓勵、支持而生起的這種心稱爲有行;而沒有經過別人的鼓勵或者自己的鼓勵而自動生起的心,稱爲無行心。因此無行的是主動生起的心,有行的是被動生起的心。

  

  

我們再來看一看這八種心,就好理解了。第一種,悅俱智相應無行心是主動地、歡喜地、有智慧地去做善事;

  

第二種心是被動地,但是還是歡喜地和有智慧地去做一件事情;

  

第叁種是歡喜地主動去做,但是沒有智慧;

  

第四種是歡喜地、被動地去做,但是也沒有智慧;

  

第五到第八,它的區別只是在于感受平平,並沒有很歡喜地去做一件善事。

  

  

在這裏我們以幾個例子來說明一下這些心的不同差別。

  

例如:有個人愉快地自動地布施,而且他知道這是一種善業,這個時候生起的是第一種的心;

  

第二種,有個人在別人的鼓勵之下或者敦促之下愉快地做布施,而且他也知道那個是善業,這是第二種心;

  

《阿毗達摩 第二十九講 八種欲界的善心、果報心、唯作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