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二十九講 八種欲界的善心、果報心、唯作心▪P3

  ..續本文上一頁施的時候也很喜歡,在布施之後也感到很滿意,那麼他的這種布施行爲,會因爲他布施之前、布施的時候和布施之後很歡喜的心,使他的善果帶來更強、更大、更多的果報。爲什麼呢?因爲一個人如果擁有樂受、擁有悅、就是歡喜的心,這個時候,歡喜的心可以使我們的身體充滿了殊勝的色法,心生色法。就好像我們很歡喜地去禅修,和我們沒有感覺地去禅修,你認爲一樣嗎?還是不一樣的。我們很歡喜地看一本書,和我們感受平平,沒感覺地去看一本書一樣嗎?還是不同的。同樣的,做善事也是這樣,造功德也是這樣,歡喜地造和感受平平地造是不同的,它們的果報不同。

  

不過有一種情況,舍受是比悅受更強的。知道是哪種情況嗎?如果一個人在修vipassana(修觀)的時候,他的觀智達到高級的觀智,例如行舍智。行舍智是屬于哪種心?行舍智還是屬于這種欲界心。一切的觀智,不是屬于色界心,也不是屬于無色界心,更不是屬于出世間心,一切的觀智都是屬于這種心。如果對于阿拉漢聖者來說,他生起的觀智是屬于唯作心,對于凡夫和有學聖者來說生起的觀智,他觀照諸行法無常、苦、無我,還是在這八種心當中的智相應心,就是智相應的四種心。如果他很歡喜地去觀照諸行法,這是屬于悅俱的智相應心;如果是感受平平地、舍受地去觀照,那是屬于舍俱的;如果他主動地去觀照,而不是在他的導師、業處導師的指示下,你必須得完成這樣的功課,如果這樣的話,他有可能是有行心;如果他平時很自動地生起觀照的心,那個是屬于無行心。如果一個人在修到行舍智的時候,行舍智屬于哪種心呢?在這八種心,哪一種心?舍俱智相應無行心,是屬于第五種心。對。這種心比悅俱的心強還是比悅俱的心劣?強。但是這個是對觀智來說,如果平時我們造的是布施、持戒或者禅修等等這些業,那還是第幾種強?第一種強。因爲對于高級觀智來說,它是舍俱,但是對于平時來說,第一種是最強的。

  

  

在這些善行當中,還有另一種分法是:無行和有行。

  

我想問問大家,主動地做善事好,還是被別人拉去做善事好?你認爲哪種好?主動地做。對。主動地做會帶來更好的、更殊勝的果報。我們先講一講,當我們在造作這些善心之後,如果這些善心在我們未來的輪回、在我們未來的生命當中成熟的話,它會帶來什麼樣的果報呢?

  

例如:如果一個人很歡喜地去做事情,當這種善業成熟的時候,如果這種善業成爲他投生的果報的話,那他會感到慈顔善臉,或者他很歡喜;但如果一個人是舍受、感受平平的話,他下一世帶來的果報,可能會感覺到好像很嚴肅。

  

我們在幾種情況下可以大概地去推測到一個人,他的果報心是屬于悅俱還是舍俱的。在哪些情況下可以知道呢?有兩種情況我們可以知道。第一,在一個人睡覺的時候;第二,在一個人禅坐的時候。我們有時候看到別人禅修,他坐著坐著會感到臉在微笑、感到容光煥發、感到慈顔善臉;或者在睡覺的時候,他都會感覺到微笑著,這種人多數是由于他過去所造的悅俱的,很歡喜地造作善心帶給他投生的。

  

而有些人在禅坐的時候,好像咬緊牙關或者感覺到苦瓜臉,很辛苦一樣,在睡覺的時候感覺到很恐慌、很恐怖或者緊繃著臉,或者一個人滿臉橫肉,這種人可能就是屬于舍俱的心帶來的果報。因爲使我們投生爲人的,就是我們在過去生曾經造作的這些心的其中一種,而由于這些心的其中一種使我們現在投生爲欲界的善趣。我們現在在座每一個人,我相信都是由這八種心的其中一種心帶來的果報,我們等會兒講到果報心的時候還會講到。

  

那講智相應的呢,如果我們在過去生很有智慧地去做善事,它帶給我們的果報就是今生是叁因心。現在我們可以說在座的,只要已經證得了禅那的禅修者,他過去生必定是屬于造了智相應的這些善心帶來的果報,所以今生他的結生心、有分心就是屬于叁因的果報心。

  

無行心和有行心,它們帶來的果報是怎麼樣的呢?我們舉一個在生命期間成熟的例子來說。如果一個人過去很主動地、經常地布施,今生他帶來的果報就是:即使他在家裏面,如果他是做生意的話,生意會找上門來;或者他去做工、無端端的老板就加他薪,或者他賺錢很容易。而如果是有行心,就是別人鼓動他催促他去行布施的話,那麼這種布施的善業給他今生帶來的果報就是他要很辛苦地去賺錢。他可以賺到錢嗎?可以賺到錢,但是他必須得要付出努力,正如在過去做善行的時候是別人催促的,“你去,去吧,去吧!”。“算了吧!”然後“好吧,我跟你去吧。”不去也不好意思,有礙于臉皮,于是就跟著去。由于過去所造的是有行的善業,今生你要得到這些果報,還是要經過行,還是要經過努力才能夠達到。因此這些善心,從智相應和智不相應來說,我們應該造智相應的心。也就是說,當我們在平時,無論是布施、持戒、禅修等等的時候,我們都要多點生起智慧。

  

在講到智、慧根的時候,我們講到有兩類的智慧:一類是最低限度的世間的智慧,就是對業果的認知,業果智;還有另外一類,就是觀智乃至出世間智慧。而這一類智慧又可分爲兩類:一類是世間的觀智,另外一類是出世間的智慧。

  

出世間的智慧只是出現在出世間心裏面。一個人在修觀智的時候,他的智相應心還是屬于世間的觀智範疇,因此這裏講到的智可以分爲幾種情況:如果我們思維業果法則,那這種智是屬于業果智;而如果一個人在觀照諸行爲無常、苦、無我的時候,生起的智稱爲觀智,這兩類的智都是屬于欲界善心裏面的智。當然在禅那心裏面也有智,那是屬于色界或者無色界的善心裏面的智。如果是一個人在證得禅那的時候、取涅槃爲目標的時候生起的智是屬于出世間善心裏面的智。

  

因此在生起善心的時候,應該要生起有智慧的心。有智慧的心很容易生起,只要我們思維業果法則,或者我們取佛、法、僧叁寶爲目標,就很容易生起有智慧的心。同時我們在這些心當中,悅俱和舍俱的心還是有差別的。悅俱就是我們很歡喜地做,我們歡喜地做的話,我們的力量會強很多。我們充滿歡喜地去做一件善事,例如:布施,如果你很歡喜地做,你會很精心地准備,甚至你會加很多的附屬品。例如:在你供飯的時候,還准備了很多的菜,這樣的話,你去供時擁有了這種歡喜的心,你會很精心地准備。如果你感受平平的話,你只是做,隨隨便便供出去,那麼在你造的善心,所造的善行功德方面有區別,而帶來的果報的區別就會更大了。同時在造善行的時候,有意識地造、主動地造,和你被動地造、或者隨大衆的,只是隨順一種風俗的去造,那麼它也會有區別的。

  

對于造作這些善心,具體可以表現在哪些呢?在論典裏面提到有十種我們可以經常造作的善心。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叁是禅修;第四是恭敬,例如:我們禮敬叁寶,禮敬僧人;第五是服務,在家裏知道服務父母等等,在寺院裏服務叁寶、服務寺院,或者就是爲比庫做淨人,這些都屬于服務的善業;還有分享功德、就是回向,回向也是屬于一種善業;還有隨喜功德,就是看到別人做善事,我們說薩度,我們就是在隨喜的,這種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聽聞佛法和說法,還有正直自己的知見——正直己見。這十種都是屬于欲界的善業。

  

我們在造作這些善業的時候,既可以有智慧地做,也可以沒有智慧地做;既可以歡喜地做,也可以感受平平地做;既可以主動地做,也可以被動地做。但是在做這些善行的時候,我們應當選擇歡喜地做、有智慧地做和主動地做。這樣的話,我們同樣造作這樣的行爲,但是由于我們的心生起的不同,所以它的力量也不同,那麼帶來的果報也有很大的差別。這是八種欲界的善心。

  

《阿毗達摩 第二十九講 八種欲界的善心、果報心、唯作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