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第三种心,有个人愉快地、自动地布施,但是并不知道那个是善业或者他没有去思维这个是善业;
第四种心,有一个人在他人的鼓励之下愉快地布施,但是不知道那个是善业,这是第四种心;
第五到第八种,他们和前面的这四种一样,只是他感受平平,中舍的感受。
这是这四种心的分别,我们再对应后面舍俱的这四种心。
我们又可以用另外的一些例子来说明这八种心。
例如有一个相信业果法则的女人,她很自动、很欢喜地供食物给僧众,或者供花给佛塔,或者她很欢喜地去帮寺院做清理的工作,这个就是第一种心;
第二种心,有一个拥有业果智的少女,在同伴的说服之下,或者被同伴拉去,她很欢喜地去听闻佛法,这是属于第二种心;
第三种心,有个不懂得业果法则的男孩,他欢喜而且主动地去给乞丐钱,这是第三种心;
第四种心,有个学生,他在校长的催促跟要求之下,或者在老师的要求之下,他欢喜地捐了钱,例如去赈灾,或者做社会福利、希望工程等等,这属于第四种心;
第五种心,有个女孩,她没有感觉地、感受平平地扫地,但她知道扫地是善事,是件好事,这是第五种心;
第六种心,有个男孩,在比库的暗示之下他去帮比库做服务,由于那个时候他是感受平平,所以这个是属于舍俱的智相应有行心;
第七种,有个不懂得业果法则的女人,她在看书或者在看佛书,但是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这是第七种;
第八种,有个女孩在她母亲的要求之下,她感受平平地、也没有思维业果法则地帮她父母洗衣服,这个是第八种,舍俱智不相应的有行心。
对于我们在平时生起的心当中,如果是一位断尽烦恼的阿拉汉圣者,当他生起这些心的时候称为唯作心。
而一般的凡夫,包括有学圣者,初果、二果、三果圣者,在速行里面,只要不是生起不善心,就是生起这种心。
在欲界的属于这一类的心,只要我们如理作意,这些心就能够生起的。如果不如理作意,生起的就是不善心。不善心要么是贪,要么是嗔,要么是痴。当我们在内心里面并没有贪、嗔、痴的时候,生起的是这一类的心。而这一类的心,我们要再看它们的素质,就是生起这些心的质量,它们还是有区别的。
在这八种心当中,在一般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要生起智相应的心。也就是说在生起心的时候应该要有智慧。拥有智慧的心我们称为三因心。也就是说在这八种欲界的善心当中,由于它们都是属于美心,所以这些美心当中必定也会拥有两个美心所,这两个称为根的美心所是哪两种呢?无贪和无嗔这两种美心所。如果同时又拥有智慧,它还会有无痴心所一起生起。由于一种心里面拥有无贪、无嗔、无痴这三种美心所,因此这种心称为三因心。如果没有智慧,这种心称为二因心。
当我们造作这些善心的时候,有智慧和没有智慧差别很大。例如,如果我们在生起这些善心的时候,拥有智慧地生起和没有智慧地生起,它带来的果报差别会很大。如果我们生起的是很殊胜的三因心,就是有智慧地去做一件善事,它带来的果报将会是属于三因的果报心;如果我们做事情只是没有智慧地做,只是知道是善事我们去做,它带来的果报可以是二因心也可以是无因心。
那如何来区别呢?有智慧和没有智慧在这八种心当中,对于果报来说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对佛、法、僧有信心,对业果法则有信心,你在造作这些善行,在生起这些心的时候,你思维业果法则或者哪怕只要相信业果法则,你在相信业果法则的前提下去造、去做、去生起这种心,它就是属于智相应的心。如果你们拥有观智,那我们做善事,例如:布施的时候,先修vipassana(修观),观照人是无常、苦、无我的,观照受施者也是无常、苦、无我的,观照所布施的物品也是无常、苦、无我的,那么这种智是更强的智慧。
我们在做这些善行,生起这些善心的时候是有智慧的。例如:我们同样做一件事情,供僧。我们把食物供养给僧众、出家众,如果你相信供养这种功德能够带来果报、这种善行能够带来善报,这就是业果智。虽然你不是为了功德、为了善报去做,但是你相信,这就是有智慧地做。如果你只是人云亦云或者追随着一些风俗去做,那么这个是智不相应的心。
对于佛弟子来说,往往我们只要把心念一转,就可以造很殊胜的心。要不然的话,我们同样做这些,我们可以生起很低劣的心。例如:智不相应的心。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人,好像咱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这样的传统,都有乐善好施的传统或者帮助孤寡这些传统。有很多的中国人或者那些阿姨们,她们也知道初一、十五到庙里面去烧香。但是你问她为什么烧香,她说不知道或者她说只是为了求个保佑。问她为什么要忏求,她说我也不知道、我只是为了随顺风俗而已。这种心念、这种念头有没有智慧?没有智慧。但如果她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话,她生起的心就有智慧了。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或者别人做我自己跟着做,为什么也不知道,也就是有些迷信的心,虽然她做的事是善行,但是她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她也不清楚业果法则的运作或者根本就没有去思维这些问题,这样的话她生起的心就是没有智慧的心,没有智慧的心称为智不相应心,有智慧的心称为智相应心。
同时在造善业的时候,在一般情况下,欢喜地做和感受平平地做有区别吗?有!如果我们很欢喜地做,那种力度会强很多。
例如:当你看到佛像的时候,你内心生起了很欢喜的心。你看着佛像只是好像欣赏古董、欣赏文物一样看、去端详着,这个是属于舍俱的心。对于佛弟子来说,往往看到佛像、僧众,他会有一种欢喜的心,这种欢喜的心就是我们说的悦俱的心。而一般的人看只是看,他并没有任何的感觉,这个是称为舍俱的心。
以布施为例子,如果一个人在行布施的时候,在布施之前很欢喜,在布… 《阿毗达摩 第二十九讲 八种欲界的善心、果报心、唯作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