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 第三十讲 十八种无因心 五十四种欲界心

  

十八种无因心:昨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了欲界的二十四种美心,即善心八种,果报心八种,唯作心八种。在这二十四种美心当中,我们重点地讲了八种善心,以及如何去分别、去区分这八种善心的方法。对于我们学的这些心,它们会有很多的名相,例如什么悦俱、智相应、无行、有行,可能大家听了会有点困惑,感觉有点复杂,但是如果我们抓到了它的要点,就很好理解。它们不过就是因,受是属于乐受或者舍受,因在作的时候有没有智慧,和主动、被动地作。我们着重在理解,理解了之后就知道这是属于什么心、什么心,就好理解了。我们昨天晚上一学学了二十四种心,这二十四种心其实并不难,这些心如果是造业的就叫善心,如果是体验果报的就叫果报心,如果是佛陀以及一切阿拉汉圣者所生起的叫唯作心。所以,当我们抓到了要点之后我们就不用去死记硬背,着重在如何去应用就可以了。今天晚上我们将要讲另外一组心,十八种无因心。

  

我们都知道任何的有为法或者行法 sankhàra dhamma ,它都是有因缘的、诸缘和合的。只要是因缘和合之法,没有、根本不存在没有因的,是不是?那为什么这里又说没有因呢?这里说的因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因缘的因是不同的,这里的因是指某一类的心所。我们讲到因的时候讲到有六种因,这六种因又称为六种根。为什么称为根呢?因为它是属于一种有控制力的心所。有六种根,即:无贪、无瞋、无痴,这三种心所称为三种善根或者三种善因。贪、瞋、痴这三种心所称为三种不善根或者又称为三种不善因。

  

接着我们讲无因心,在所有的心里面有十八种心,在这些心里面并不存在这些心所的,这六种心所的任何一种都不存在的。而有71种心是拥有这六种心所的其中一种或两种或三种。有一些心只有一种根,比如说痴心所,两种痴根心就只有这一种的。有些有两种因,例如(八种智不相应的善心,八种智不相应的果报心,八种智不相应的唯作心,和删除这里的视频)在八种善心里面有四种智不相应的善心,四种智不相应的果报心和四种智不相应的唯作心,这是属于两种因的。还有八种贪根心里面也有贪和痴两种心所,(两种痴根心里面也有瞋删除这里的视频),两种瞋根心里面也有瞋和痴这两种心所,所以这些称为二因的心。也有三因的心,例如:在欲界里面有四种智相应的善心、四种智相应的果报心、四种智相应的唯作心,这是我们昨天讲到的。智相应的善心、果报心、唯作心各有四种,还有一切的色界心、无色界心和出世间心都有这三种善根,所以这些心都称为有因心。

  

我们现在就讲无因心。

  

无因心(巴利ahetukacittàni),一共有十八种。在这十八种心里面,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相对比较弱,比起有因心来说无因心会弱一点。这十八种无因心又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不善果报心,一类是善果报心,一类是唯作心。不善果报无因心有七种,善果报无因心有八种,无因唯作心有三种。

  

在这里,我们先讲七种不善的果报心 akusalavipàkacittàni。这七种不善果报心,其实我们直接叫它果报心就可以。因为一切的不善果报心都是无因的,没有有因的。但是造下的不善心,就是我们说造恶的心会有贪、或者瞋、或者痴,但是这些不善的心造下带来的果报被我们的心体验,它并没有贪、或瞋、或痴,它只是纯粹的一种体验。

  

是哪七种不善果报无因心呢?它们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还有领受心和一个推度心。我们平时所说到的眼、耳、鼻、舌、身,在这里讲到的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种识,如果我们的不善果报成熟,然后我们看到一些不好的东西、丑陋的东西,这个时候能够起到“看”这种作用的称为眼识。

  

按照一般的因果法则来说,一个人在体验到不善、不好的果报的时候,往往受是属于什么受呢?是属于忧受。如果体验到好的话,那么是什么受呢?是属于乐受或者有时候舍受也有可能。为什么这里又说都是属于舍,与舍俱行呢?与舍俱行的意思就是它们都是舍受upekkhàsahagata§。与舍俱行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这些都是舍受。因为在我们刚刚体验到不善果报的时候,它的撞击力很弱,而且同时这一类心本身也是比较弱,因此它的受还是属于舍受。

  

我们在讲到心路过程的时候,眼识执行的只是“看”,但是之后如何去对所看到的东西进行加工,给它概念、知道这个是什么,那是之后的速行心。

  

这个眼识所起到的作用只是立刻地“看”或者识知目标而已。这里讲到的眼识,它必须得依靠眼净色而生起或者依照眼门而生起,不可能不依靠眼净色或者眼睛生起眼识。我们说到的“看”惟有用眼睛才能看,没有眼睛不能看。眼识的作用只是纯粹地去看目标,它本身并不会判断,还不能够判断目标是什么。我们说到的眼识就有点类似我们所讲到的摄像机的感光片。现在有数码相机了,以前要拍照的时候都是要用胶卷或是用菲林,这菲林其实就是感光片,当我们把快门一按下的时候,快门很快就张开,然后一张开立刻就合。就在张开的一刹那,外面的光已经射进感光片里面,感光片就能够接受这些光的信息。同样眼睛也是,眼净色犹如感光片,眼识很快的,一个刹那,它的作用只是接受这些颜色或者光的信息而已,它本身并不会判断,判断是属于以后的。但是正是因为有了眼识,所以外在的光可以被我们所说的这个所谓的眼识所识知、所知道。然后当眼识灭去之后再传递给下面的一些心去继续加工,是这么样。由于眼识是一种很根本的心,而且它还是一种很弱的心,它执行的只是“看”,我们说眼识甚至还不能够知道这个是绿色、这个是青色、这个是黄色,它只是接受这些颜色的信息,它能够了知这个只是颜色而已。之后知道这是什么颜色、这是什么形状、它们的感觉是如何,以后的心路过程再产生,产生许许多多的心路过程再对所领受、所了解的这种颜色进行加工。

  

对于耳识也是,耳识必须依靠耳门里面的耳净色而生起,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耳净色不好,例如:一个人耳聋,他听声音就会有障碍。对于鼻识也是,鼻识是要依靠鼻孔里面的鼻净色而生起。舌识必须依靠舌门(就是舌头里面的舌净色)而生起,身识就必须依靠散布在全身里面的身净色而生起,这些是属于眼、耳、鼻、舌、身这五种识生起的物质基础。

  

而对于外在的境来说也是,必须有颜色才会有眼识的生起,必须有声音才会有耳识的生起,有气味才会有鼻识的生起,有味道才会有舌识的生起,有触所缘的撞击才会有身识的生起。因此我们在经典里面可以看到佛陀经常会说,缘于眼(这里的眼指眼净色)、颜色和眼识三事和合才会有触、受等等这些心理过程的生起。

  

在这五种识当中,眼、耳、鼻、舌、身这五种识只执行一种作用。眼睛执行的只是看,看什么?看的是颜色;耳朵,耳识执行的只是听,听声音;鼻,鼻识只是执行的是嗅,嗅气味;舌识执行的只是尝味道;身识执行的只是属于碰触、接触到触所缘的撞击。

  

在这五种识当中,五种识我们又称为根识,根识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五种根识。由于眼、耳、鼻、舌这前面四种,…

《阿毗达摩 第三十讲 十八种无因心 五十四种欲界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