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種無因心:昨天晚上我們一起學習了欲界的二十四種美心,即善心八種,果報心八種,唯作心八種。在這二十四種美心當中,我們重點地講了八種善心,以及如何去分別、去區分這八種善心的方法。對于我們學的這些心,它們會有很多的名相,例如什麼悅俱、智相應、無行、有行,可能大家聽了會有點困惑,感覺有點複雜,但是如果我們抓到了它的要點,就很好理解。它們不過就是因,受是屬于樂受或者舍受,因在作的時候有沒有智慧,和主動、被動地作。我們著重在理解,理解了之後就知道這是屬于什麼心、什麼心,就好理解了。我們昨天晚上一學學了二十四種心,這二十四種心其實並不難,這些心如果是造業的就叫善心,如果是體驗果報的就叫果報心,如果是佛陀以及一切阿拉漢聖者所生起的叫唯作心。所以,當我們抓到了要點之後我們就不用去死記硬背,著重在如何去應用就可以了。今天晚上我們將要講另外一組心,十八種無因心。
我們都知道任何的有爲法或者行法 sankhàra dhamma ,它都是有因緣的、諸緣和合的。只要是因緣和合之法,沒有、根本不存在沒有因的,是不是?那爲什麼這裏又說沒有因呢?這裏說的因和我們平時所說的因緣的因是不同的,這裏的因是指某一類的心所。我們講到因的時候講到有六種因,這六種因又稱爲六種根。爲什麼稱爲根呢?因爲它是屬于一種有控製力的心所。有六種根,即:無貪、無瞋、無癡,這叁種心所稱爲叁種善根或者叁種善因。貪、瞋、癡這叁種心所稱爲叁種不善根或者又稱爲叁種不善因。
接著我們講無因心,在所有的心裏面有十八種心,在這些心裏面並不存在這些心所的,這六種心所的任何一種都不存在的。而有71種心是擁有這六種心所的其中一種或兩種或叁種。有一些心只有一種根,比如說癡心所,兩種癡根心就只有這一種的。有些有兩種因,例如(八種智不相應的善心,八種智不相應的果報心,八種智不相應的唯作心,和刪除這裏的視頻)在八種善心裏面有四種智不相應的善心,四種智不相應的果報心和四種智不相應的唯作心,這是屬于兩種因的。還有八種貪根心裏面也有貪和癡兩種心所,(兩種癡根心裏面也有瞋刪除這裏的視頻),兩種瞋根心裏面也有瞋和癡這兩種心所,所以這些稱爲二因的心。也有叁因的心,例如:在欲界裏面有四種智相應的善心、四種智相應的果報心、四種智相應的唯作心,這是我們昨天講到的。智相應的善心、果報心、唯作心各有四種,還有一切的色界心、無色界心和出世間心都有這叁種善根,所以這些心都稱爲有因心。
我們現在就講無因心。
無因心(巴利ahetukacittàni),一共有十八種。在這十八種心裏面,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它們相對比較弱,比起有因心來說無因心會弱一點。這十八種無因心又可以分爲叁類:一類是不善果報心,一類是善果報心,一類是唯作心。不善果報無因心有七種,善果報無因心有八種,無因唯作心有叁種。
在這裏,我們先講七種不善的果報心 akusalavipàkacittàni。這七種不善果報心,其實我們直接叫它果報心就可以。因爲一切的不善果報心都是無因的,沒有有因的。但是造下的不善心,就是我們說造惡的心會有貪、或者瞋、或者癡,但是這些不善的心造下帶來的果報被我們的心體驗,它並沒有貪、或瞋、或癡,它只是純粹的一種體驗。
是哪七種不善果報無因心呢?它們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還有領受心和一個推度心。我們平時所說到的眼、耳、鼻、舌、身,在這裏講到的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種識,如果我們的不善果報成熟,然後我們看到一些不好的東西、醜陋的東西,這個時候能夠起到“看”這種作用的稱爲眼識。
按照一般的因果法則來說,一個人在體驗到不善、不好的果報的時候,往往受是屬于什麼受呢?是屬于憂受。如果體驗到好的話,那麼是什麼受呢?是屬于樂受或者有時候舍受也有可能。爲什麼這裏又說都是屬于舍,與舍俱行呢?與舍俱行的意思就是它們都是舍受upekkhàsahagata§。與舍俱行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這些都是舍受。因爲在我們剛剛體驗到不善果報的時候,它的撞擊力很弱,而且同時這一類心本身也是比較弱,因此它的受還是屬于舍受。
我們在講到心路過程的時候,眼識執行的只是“看”,但是之後如何去對所看到的東西進行加工,給它概念、知道這個是什麼,那是之後的速行心。
這個眼識所起到的作用只是立刻地“看”或者識知目標而已。這裏講到的眼識,它必須得依靠眼淨色而生起或者依照眼門而生起,不可能不依靠眼淨色或者眼睛生起眼識。我們說到的“看”惟有用眼睛才能看,沒有眼睛不能看。眼識的作用只是純粹地去看目標,它本身並不會判斷,還不能夠判斷目標是什麼。我們說到的眼識就有點類似我們所講到的攝像機的感光片。現在有數碼相機了,以前要拍照的時候都是要用膠卷或是用菲林,這菲林其實就是感光片,當我們把快門一按下的時候,快門很快就張開,然後一張開立刻就合。就在張開的一刹那,外面的光已經射進感光片裏面,感光片就能夠接受這些光的信息。同樣眼睛也是,眼淨色猶如感光片,眼識很快的,一個刹那,它的作用只是接受這些顔色或者光的信息而已,它本身並不會判斷,判斷是屬于以後的。但是正是因爲有了眼識,所以外在的光可以被我們所說的這個所謂的眼識所識知、所知道。然後當眼識滅去之後再傳遞給下面的一些心去繼續加工,是這麼樣。由于眼識是一種很根本的心,而且它還是一種很弱的心,它執行的只是“看”,我們說眼識甚至還不能夠知道這個是綠色、這個是青色、這個是黃色,它只是接受這些顔色的信息,它能夠了知這個只是顔色而已。之後知道這是什麼顔色、這是什麼形狀、它們的感覺是如何,以後的心路過程再産生,産生許許多多的心路過程再對所領受、所了解的這種顔色進行加工。
對于耳識也是,耳識必須依靠耳門裏面的耳淨色而生起,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耳淨色不好,例如:一個人耳聾,他聽聲音就會有障礙。對于鼻識也是,鼻識是要依靠鼻孔裏面的鼻淨色而生起。舌識必須依靠舌門(就是舌頭裏面的舌淨色)而生起,身識就必須依靠散布在全身裏面的身淨色而生起,這些是屬于眼、耳、鼻、舌、身這五種識生起的物質基礎。
而對于外在的境來說也是,必須有顔色才會有眼識的生起,必須有聲音才會有耳識的生起,有氣味才會有鼻識的生起,有味道才會有舌識的生起,有觸所緣的撞擊才會有身識的生起。因此我們在經典裏面可以看到佛陀經常會說,緣于眼(這裏的眼指眼淨色)、顔色和眼識叁事和合才會有觸、受等等這些心理過程的生起。
在這五種識當中,眼、耳、鼻、舌、身這五種識只執行一種作用。眼睛執行的只是看,看什麼?看的是顔色;耳朵,耳識執行的只是聽,聽聲音;鼻,鼻識只是執行的是嗅,嗅氣味;舌識執行的只是嘗味道;身識執行的只是屬于碰觸、接觸到觸所緣的撞擊。
在這五種識當中,五種識我們又稱爲根識,根識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五種根識。由于眼、耳、鼻、舌這前面四種,… 《阿毗達摩 第叁十講 十八種無因心 五十四種欲界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