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下業的種子或者留下業力。當一個人生起了這種心,造作了某種行爲之後,並不會留下這種行爲産生的作用,沒有行爲的影響力,我們稱爲唯作心。唯作心和前面的八種善心也是相對應的,即:
悅俱智相應無行心;
悅俱智相應有行心;
悅俱智不相應無行心;
悅俱智不相應有行心;
舍俱智相應無行心;
舍俱智相應有行心;
舍俱智不相應無行心;
舍俱智不相應有行心。
這些心在造作的時候,和善心是相對應的,但是它們不同在哪裏呢?八種欲界的善心會生起在一切的凡夫和有學聖者。但是這八種欲界的唯作心只會生起在阿拉漢聖者,也就是包括了佛陀、包括了獨覺佛、也包括了一切漏盡的聖弟子們,他們生起的心就是屬于這一類的心。在速行裏面,生起的欲界心是屬于這一類的心。爲什麼這麼樣說呢?因爲當一個禅修者在斷除了一切煩惱之後,由于他的心在造作的時候沒有煩惱的支助,所以這種心同樣地造作,但是它不會留下業的影響力。
我們舉一個例子,佛陀在世的時候,很多的在家人,當時的人都很喜歡去聽佛陀說法,是不是?除了那些在家衆和一些凡夫的禅修者們喜歡聽佛陀說法,那些漏盡的阿拉漢聖弟子,他們喜不喜歡聽佛陀說法呢?他們也喜歡聽佛陀說法。當在家衆和其他的還沒有斷除煩惱的有學或者凡夫的比庫,在聽聞佛法的時候他們生起的是什麼心?是屬于善心。但是阿拉漢聖弟子生起的什麼心?就是這種唯作心。也就是說他們同樣也是做,但是由于有學聖者和凡夫還有煩惱,所以他的心運作還會留下業的影響力;而阿拉漢聖者由于已經斷除了無明、斷除了愛,他的心沒有留下任何的影響力、他不會留下業的痕迹。因此我們不能夠說,佛陀和阿拉漢聖者還能夠造善業。他造的業稱爲abyàkata無記。無記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不能夠說這個是善,也不能夠說是不善,它只是純粹造作而已。
正如在《法句偈》第九十叁句和《長老偈》第九十二句裏面這麼樣講:“彼漏已盡,不依于食;空于無相,彼解脫境;如鳥飛空,蹤迹難知。”
這首偈頌的意思就是這些阿拉漢聖者們,他們已經斷盡了一切的煩惱。yassa就是他們的;àsavà是煩惱,諸漏;parikkhī a h
因爲在涅槃裏面是貪、嗔、癡的空無,所以稱爲空解脫;由于在涅槃裏面並沒有貪的相,嗔、癡的相,所以稱爲無相解脫;又由于他沒有貪欲等等的願,所以稱爲無願解脫。這種漏盡的聖者,他們雖然還會托缽、吃飯、還會感覺好像是在持戒、或者入定、聽聞佛法、服務僧衆、禮敬上座、禮敬佛陀。他們還是會造作這些,但是他們造作這些就像鳥在天空上飛一樣,找不到任何的痕迹。我們不能夠說這個是鳥飛過的地方,鳥剛才飛的路線是這麼樣。我們不能夠說,爲什麼呢?因爲鳥飛過找不到痕迹。同樣的,這樣的漏盡聖者所造作的業也是不可尋的,我們不可能去了知它、不可能去測量它,說這個業造了將會導致地獄、這個業造了將會導致投生爲天、這個業造了導致會投生爲梵天,我們不能夠這樣說。這就是阿拉漢聖者們的心,就是這樣。
但由于阿拉漢聖者們只要還有五蘊的存在,也就是他們仍然還有這個果報身的存在,因此他們還是會有身和心。對于身來說,是由于過去所造的業帶來的殘余,因此過去的業還會成熟,使他們的身體有時會生病,身體還會衰老等等。對于心來說,由于阿拉漢聖者過去所造作的一些業還會帶來現在的果報,因此阿拉漢聖者還會有不善果報心生起,他們還會有善的果報心生起,但是他們並沒有不善心生起,是不善的果報心生起;他們有善的果報心生起,但是不會有善心生起。他們所做的,在他們的速行裏面得以生起的欲界心只是唯作心而已,純粹只是做而已。猶如鳥飛空而不留一絲一毫的痕迹,他們所造的這些也沒有任何業的影響。
對于一位阿拉漢聖者來說,在他的身體方面,還會有很多是和我們人一樣的。例如:一位阿拉漢聖者,他的身體也會感受到熱、感受到冷、感受到饑餓、感受到口渴,他們還會有大便、小便,他的身體還會生病、還會衰老,最終這個身體還會死亡。同時他們還會感受到種種的痛苦,例如:身體的痛苦,但是心沒有痛苦。這是連佛陀、一切獨覺佛和阿拉漢聖弟子們,他們的身體都還能夠感受到。只要還有這個果報身,那麼他們還是會感覺到寒熱、饑渴等等,這些感受還是會生起,只不過他們的心已經不會再造作任何的業了,不會再造作任何善或者不善的業了。
在這欲界心當中,八種欲界的善心,八種欲界的果報心和八種欲界的唯作心,這叁八二十四種都稱爲欲界的美心。美心就是因爲這些心在本質上是屬于好的。有時候我們也可以把八種欲界的善心簡稱爲大善心。這裏的大善心是指數目的大。例如:欲界的善心一共有八個,它比起色界的善心只有五個、無色界的善心只有四個、出世間的善心只有四個來說數目大,所以我們可以稱爲大。對于果報心,我們也可以把這八種欲界的果報心稱爲大果報心,把這八種欲界的唯作心稱爲大唯作心。
在這二十四種欲界的美心當中,在我們的速行裏面、我們的心造作裏面,這些唯作心是和我們無關的,因爲我們還有煩惱,我們不是漏盡者,所以這八種唯作心我們是體驗不到的。
而八種果報心是我們經常體驗的。如果是在心路過程裏面,它可以以彼所緣的方式出現,但是如果是我們在沒有心路過程的時候,舉個例子:在熟睡的時候,我們並沒有其他的思維的時候生起的心,就是屬于這一類的果報心的其中一種,這種果報心和我們在剛剛出生的時候那個結生心是同樣的一種心,這是屬于果報心。
而這八種欲界的善心是我們會生起而且我們應該培育的。如果我們在平時日常的生活當中,假如沒有很好的守護心,我們心的習慣就經常會生起我們在上次講到的不善心,要麼是貪的、要麼是嗔的、要麼是癡的。但如果我們懂得了心的運作法則之後,就可以培養這種心。而且在培養這種心的時候,如果又懂得這些心生起的規律之後,我們應該培養最殊勝的心。同樣在做這些事情時,我們可以把它做得最好。做得最好就是我們歡喜地做,有智慧地做,主動地做。但如果沒有的話,例如:我們現在在看一本書,感受平平地看其他的任何一種書,只要那個時候你的心並沒有生起貪、嗔、癡,那麼它很可能屬于舍俱智不相應的心。但如果我們透過明辨是非,我們看一些適當的書,看一些對禅修、對培養善心、對培養善法有意義的書,這個時候我們有選擇再去看,那我們很可能生起的是智相應的心。
在我們平時日常的造作當中,我們可以造作的、可以轉化的、可以培養的欲界的善心就是這一種心。如果大家都還沒有禅那,那麼我們能夠造的善業其實都是這些心。如果大家在修定,就是爲了培養色界的善心和無色界的善心,但是只要還沒有培育到那個程度,就是還沒有證得禅那,那麼我們生起的只能夠是這種心。即使你在修定、培養定力達到近行定的階段,其實還是屬于這類心。例如:我們說到的初禅的近行定,它是屬于哪種心知道嗎?它是屬于第一種心,悅俱智相應無行心。這種悅俱智相應無行心已經很靠近了初禅,但是只要它還沒有證得禅那,它還是屬于這類的心。所以我們說到的近行定,其實還是屬于第一種心,還是屬于欲界心的範疇。
但是第一種心,它的心和心所的數目(數字),心所産生的作用和初禅的心是一模一樣的,都有叁十四個名法,只不過在力度方面差很多。欲界的心,它的尋、伺、喜、樂、一境性無論如何都不能夠和色界的尋、伺、喜、樂、一境性的初禅心相對比。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透過數數地培育第一種心,而加強它的一境性,可以證得禅那。
如果我們經常培育第一種心和第五種心,而其中我們再加強它的智,這種智是專門針對著欲界、色界和無色界的名色法,我們可以透過這種心而證得涅槃。也就是說在證得涅槃之前的行舍智,隨順智和種姓智,它有可能是屬于第一種心,也有可能是屬于第五種心。因此雖然欲界的心,在叁界的心和出世間心對比起來是屬于比較低的心,但是我們仍然不能夠忽略。沒有這些欲界的善心,我們不能夠直接證得色界的善心,無色界的善心。因爲任何的禅那在之前都必須得生起近行定,近行定必定是屬于欲界心。我們在證得涅槃的時候,涅槃之前的觀智也必定是屬于這種欲界的善心。所以我們不要輕視這些善心,只不過我們如何去運用而已,當我們懂得了運用之後,我們就可以把它做到最好。
我們在培養善心的時候,不應該去培養智不相應的心,我們應該培養智相應的心。如果在培養智相應的心當中,我們去加強它的一境性,可以證得禅那;如果有針對地、有系統地去觀照諸行法,觀照它的無常、苦、無我,觀照它的壞滅,我們可以證得涅槃,還是透過培養這些心而超越這些心的。當我們懂得了這些法則之後,我們應該學而致用、用到我們的生活上、用到我們的工作上、更應該用到我們的禅修上。
《阿毗達摩 第二十九講 八種欲界的善心、果報心、唯作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