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 第二十九讲 八种欲界的善心、果报心、唯作心▪P5

  ..续本文上一页下业的种子或者留下业力。当一个人生起了这种心,造作了某种行为之后,并不会留下这种行为产生的作用,没有行为的影响力,我们称为唯作心。唯作心和前面的八种善心也是相对应的,即:

  

悦俱智相应无行心;

  

悦俱智相应有行心;

  

悦俱智不相应无行心;

  

悦俱智不相应有行心;

  

舍俱智相应无行心;

  

舍俱智相应有行心;

  

舍俱智不相应无行心;

  

舍俱智不相应有行心。

  

这些心在造作的时候,和善心是相对应的,但是它们不同在哪里呢?八种欲界的善心会生起在一切的凡夫和有学圣者。但是这八种欲界的唯作心只会生起在阿拉汉圣者,也就是包括了佛陀、包括了独觉佛、也包括了一切漏尽的圣弟子们,他们生起的心就是属于这一类的心。在速行里面,生起的欲界心是属于这一类的心。为什么这么样说呢?因为当一个禅修者在断除了一切烦恼之后,由于他的心在造作的时候没有烦恼的支助,所以这种心同样地造作,但是它不会留下业的影响力。

  

我们举一个例子,佛陀在世的时候,很多的在家人,当时的人都很喜欢去听佛陀说法,是不是?除了那些在家众和一些凡夫的禅修者们喜欢听佛陀说法,那些漏尽的阿拉汉圣弟子,他们喜不喜欢听佛陀说法呢?他们也喜欢听佛陀说法。当在家众和其他的还没有断除烦恼的有学或者凡夫的比库,在听闻佛法的时候他们生起的是什么心?是属于善心。但是阿拉汉圣弟子生起的什么心?就是这种唯作心。也就是说他们同样也是做,但是由于有学圣者和凡夫还有烦恼,所以他的心运作还会留下业的影响力;而阿拉汉圣者由于已经断除了无明、断除了爱,他的心没有留下任何的影响力、他不会留下业的痕迹。因此我们不能够说,佛陀和阿拉汉圣者还能够造善业。他造的业称为abyàkata无记。无记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不能够说这个是善,也不能够说是不善,它只是纯粹造作而已。

  

正如在《法句偈》第九十三句和《长老偈》第九十二句里面这么样讲:“彼漏已尽,不依于食;空于无相,彼解脱境;如鸟飞空,踪迹难知。”

  

这首偈颂的意思就是这些阿拉汉圣者们,他们已经断尽了一切的烦恼。yassa就是他们的;àsavà是烦恼,诸漏;parikkhī

  a完全地断尽了,已经断尽了; àhàre就是对于食; anissito就是不会依赖、不会去贪求;这里的àhàre、这里的食物是包括了爱, ta

  hà渴爱的爱、贪爱的爱以及邪见,由于他们的心不会再依赖于爱和不会依赖于邪见;su¤¤ato animitto,这里su¤¤ato是指空,animitto是指无相,还有另外一种是无愿;vimokkho是指解脱;yassa,他的;gocaro就是他的境,他的心所取的所缘,在这里是指这些漏尽的圣者们取涅槃为所缘。

  

因为在涅槃里面是贪、嗔、痴的空无,所以称为空解脱;由于在涅槃里面并没有贪的相,嗔、痴的相,所以称为无相解脱;又由于他没有贪欲等等的愿,所以称为无愿解脱。这种漏尽的圣者,他们虽然还会托钵、吃饭、还会感觉好像是在持戒、或者入定、听闻佛法、服务僧众、礼敬上座、礼敬佛陀。他们还是会造作这些,但是他们造作这些就像鸟在天空上飞一样,找不到任何的痕迹。我们不能够说这个是鸟飞过的地方,鸟刚才飞的路线是这么样。我们不能够说,为什么呢?因为鸟飞过找不到痕迹。同样的,这样的漏尽圣者所造作的业也是不可寻的,我们不可能去了知它、不可能去测量它,说这个业造了将会导致地狱、这个业造了将会导致投生为天、这个业造了导致会投生为梵天,我们不能够这样说。这就是阿拉汉圣者们的心,就是这样。

  

但由于阿拉汉圣者们只要还有五蕴的存在,也就是他们仍然还有这个果报身的存在,因此他们还是会有身和心。对于身来说,是由于过去所造的业带来的残余,因此过去的业还会成熟,使他们的身体有时会生病,身体还会衰老等等。对于心来说,由于阿拉汉圣者过去所造作的一些业还会带来现在的果报,因此阿拉汉圣者还会有不善果报心生起,他们还会有善的果报心生起,但是他们并没有不善心生起,是不善的果报心生起;他们有善的果报心生起,但是不会有善心生起。他们所做的,在他们的速行里面得以生起的欲界心只是唯作心而已,纯粹只是做而已。犹如鸟飞空而不留一丝一毫的痕迹,他们所造的这些也没有任何业的影响。

  

对于一位阿拉汉圣者来说,在他的身体方面,还会有很多是和我们人一样的。例如:一位阿拉汉圣者,他的身体也会感受到热、感受到冷、感受到饥饿、感受到口渴,他们还会有大便、小便,他的身体还会生病、还会衰老,最终这个身体还会死亡。同时他们还会感受到种种的痛苦,例如:身体的痛苦,但是心没有痛苦。这是连佛陀、一切独觉佛和阿拉汉圣弟子们,他们的身体都还能够感受到。只要还有这个果报身,那么他们还是会感觉到寒热、饥渴等等,这些感受还是会生起,只不过他们的心已经不会再造作任何的业了,不会再造作任何善或者不善的业了。

  

在这欲界心当中,八种欲界的善心,八种欲界的果报心和八种欲界的唯作心,这三八二十四种都称为欲界的美心。美心就是因为这些心在本质上是属于好的。有时候我们也可以把八种欲界的善心简称为大善心。这里的大善心是指数目的大。例如:欲界的善心一共有八个,它比起色界的善心只有五个、无色界的善心只有四个、出世间的善心只有四个来说数目大,所以我们可以称为大。对于果报心,我们也可以把这八种欲界的果报心称为大果报心,把这八种欲界的唯作心称为大唯作心。

  

在这二十四种欲界的美心当中,在我们的速行里面、我们的心造作里面,这些唯作心是和我们无关的,因为我们还有烦恼,我们不是漏尽者,所以这八种唯作心我们是体验不到的。

  

而八种果报心是我们经常体验的。如果是在心路过程里面,它可以以彼所缘的方式出现,但是如果是我们在没有心路过程的时候,举个例子:在熟睡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其他的思维的时候生起的心,就是属于这一类的果报心的其中一种,这种果报心和我们在刚刚出生的时候那个结生心是同样的一种心,这是属于果报心。

  

而这八种欲界的善心是我们会生起而且我们应该培育的。如果我们在平时日常的生活当中,假如没有很好的守护心,我们心的习惯就经常会生起我们在上次讲到的不善心,要么是贪的、要么是嗔的、要么是痴的。但如果我们懂得了心的运作法则之后,就可以培养这种心。而且在培养这种心的时候,如果又懂得这些心生起的规律之后,我们应该培养最殊胜的心。同样在做这些事情时,我们可以把它做得最好。做得最好就是我们欢喜地做,有智慧地做,主动地做。但如果没有的话,例如:我们现在在看一本书,感受平平地看其他的任何一种书,只要那个时候你的心并没有生起贪、嗔、痴,那么它很可能属于舍俱智不相应的心。但如果我们透过明辨是非,我们看一些适当的书,看一些对禅修、对培养善心、对培养善法有意义的书,这个时候我们有选择再去看,那我们很可能生起的是智相应的心。

  

在我们平时日常的造作当中,我们可以造作的、可以转化的、可以培养的欲界的善心就是这一种心。如果大家都还没有禅那,那么我们能够造的善业其实都是这些心。如果大家在修定,就是为了培养色界的善心和无色界的善心,但是只要还没有培育到那个程度,就是还没有证得禅那,那么我们生起的只能够是这种心。即使你在修定、培养定力达到近行定的阶段,其实还是属于这类心。例如:我们说到的初禅的近行定,它是属于哪种心知道吗?它是属于第一种心,悦俱智相应无行心。这种悦俱智相应无行心已经很靠近了初禅,但是只要它还没有证得禅那,它还是属于这类的心。所以我们说到的近行定,其实还是属于第一种心,还是属于欲界心的范畴。

  

但是第一种心,它的心和心所的数目(数字),心所产生的作用和初禅的心是一模一样的,都有三十四个名法,只不过在力度方面差很多。欲界的心,它的寻、伺、喜、乐、一境性无论如何都不能够和色界的寻、伺、喜、乐、一境性的初禅心相对比。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透过数数地培育第一种心,而加强它的一境性,可以证得禅那。

  

如果我们经常培育第一种心和第五种心,而其中我们再加强它的智,这种智是专门针对着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名色法,我们可以透过这种心而证得涅槃。也就是说在证得涅槃之前的行舍智,随顺智和种姓智,它有可能是属于第一种心,也有可能是属于第五种心。因此虽然欲界的心,在三界的心和出世间心对比起来是属于比较低的心,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够忽略。没有这些欲界的善心,我们不能够直接证得色界的善心,无色界的善心。因为任何的禅那在之前都必须得生起近行定,近行定必定是属于欲界心。我们在证得涅槃的时候,涅槃之前的观智也必定是属于这种欲界的善心。所以我们不要轻视这些善心,只不过我们如何去运用而已,当我们懂得了运用之后,我们就可以把它做到最好。

  

我们在培养善心的时候,不应该去培养智不相应的心,我们应该培养智相应的心。如果在培养智相应的心当中,我们去加强它的一境性,可以证得禅那;如果有针对地、有系统地去观照诸行法,观照它的无常、苦、无我,观照它的坏灭,我们可以证得涅槃,还是透过培养这些心而超越这些心的。当我们懂得了这些法则之后,我们应该学而致用、用到我们的生活上、用到我们的工作上、更应该用到我们的禅修上。

  

《阿毗达摩 第二十九讲 八种欲界的善心、果报心、唯作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