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汙垢,從而生起歡喜心。對于在家衆來說也是,可以思維自己所持的五戒、八戒,能夠很清淨,當省思到自己持的戒沒有任何的斑點、汙垢,我們生起歡喜心。對于舍隨念也是,舍,這裏的意思是布施。我們可以思維:我們很喜歡布施,經常歡喜地布施,親手布施,這樣生起歡喜心。
對于天隨念,我們可以思維:諸天擁有信的功德,他們擁有信、擁有戒、擁有多聞,他們也曾經布施,也有智慧。現在我也擁有對佛、法=僧叁寶的信仰、我也持守戒、我也聽聞佛法、我也經常行布施,我也有能夠通達四聖谛的智慧。諸天就是因爲擁有這些功德,他投生到天界,而我也擁有這些功德。當你省思到這種功德的時候,你感到很高興、很歡喜,這是天隨念。
還可以思維寂止隨念。寂止隨念就是思維涅槃的殊勝、寂靜。
第八、是避開粗俗之人。哪些是粗俗之人呢?言行沒有教養,做事沒有正念,對佛、法、僧叁寶沒有信心,見到菩提樹、佛塔不懂得禮敬,也吝啬不去親近僧團,這種人稱爲粗俗的人。
第九、親近柔和的人。他們做事有教養、有正念,他們恭敬叁寶,內心很平和柔善,我們應該親近這樣的人。
第十、是信樂,是省思信樂的經文。也就是我們可以省思能夠激起對佛法僧叁寶的信心、恭敬的那些經文,應該省思它們,這樣的話可以讓我們的心歡喜。
第十一、對比勝解。就是我們應該決意,我們應該培育讓喜生起,讓心歡喜起來。
這裏講到的喜,它本身並沒有善和惡,當我們在享受欲樂目標的時候,喜也會生起。當我們在培育善法的時候,很歡喜地培育善法的時候,喜也會生起。
喜和樂有什麼區別呢?知道嗎?喜和樂還是不同的。在五蘊當中,喜屬于行蘊,樂屬于受蘊,樂是感受。在第二禅當中,喜和樂是很明顯的。初禅當中它們也是作爲五禅支的其中兩種。喜與樂有什麼區別呢?喜表現爲興奮,而樂表現爲內心的愉悅。就好像一個人在沙漠裏面旅行,他已經很口渴了,他也很疲勞、很疲憊了,但是,他仍然必須得要趕路。突然他見到前面有一塊綠洲,這個時候他的內心怎麼樣?非常喜悅,這個時候稱爲喜。當他去到了那塊綠洲之後,他盡情地喝水,洗了個澡,然後躺在樹下,在軟綿綿的草地裏面享受樹蔭,享受水與草之樂,這個是屬于樂。所以喜和樂之間的差別是在這裏。
這是講喜心所,我們再講最後一個雜心所是欲。欲的特相是想要行動,不管這種行動是好的,或者壞的,善的或者不善的;作用是尋找所緣,也就是尋找對象;現起是需要所緣。它好比是把手伸向目標,欲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是好的還是不好的?人家說:“你的欲望很重,欲火中燒。”欲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欲是兩面派,它是真正的見風使舵的人。如果欲和貪在一起,它就助纣爲虐。如果欲所追求的目標,是善法,這種欲就稱爲善欲或者稱爲善法欲。所以欲要看它跟的目標,它所追求的目標或者它伴隨的心是怎麼樣。
我們可以說,欲只是追求,我們可以說只是追求而已,它只是想要得到,至于得到什麼,跟所緣有關,跟它所一起同時生起的相應名法或者稱爲俱生名法有關。如果追求的目標是欲樂,例如說追求漂亮的衣服、追求錢、追求名、追求利、追求男色、女色,這樣的欲是稱爲貪欲。如果我們爲了修行,想要追求解脫、想要追求禅修修得更好、想要希望能夠斷除煩惱,這種欲稱爲善法欲。甚至我們可以說,在修行當中不可、不能沒有欲。
在叁十七道品當中,有一類叫做四種iddhipàdà。古代翻譯成神足,但是從它的詞源上來說,iddhi是成就的,pàda是足,原因。四種導致成就的原因,古代翻譯成四神足。第一是什麼?第一就是 chanda,chandiddhipàda也就是透過意欲,透過欲來達成成就,也就是說欲是達成成就的一種原因;第二是精進;第叁是心;第四是觀。這四種是達成成就的原因。如果一個禅修者無論有這四種成就之因的任何一種,他都可能達成成就、都可能達成成功。
一個人有很強的意欲,他將能夠完成他的目標;一個人付出很大的努力,他將能夠達成他的目標;一個人有很堅韌的心,他也可以;一個人有智慧,有觀,他也可以。所以達成成就的原因有四種,其中欲是很重要的一種。
那要有什麼樣的欲,才是我們修行應該擁有的?
就好象在過去咖沙巴佛陀的時代,當時在 Bàrà as
因此我們修行不能夠缺少欲,正是因此,佛陀把欲稱爲成就的原因。所以對于欲來說,它是中性的,它本身並沒有好和壞,它只是一種力量、一種追求的力量。如果我們追求的目標是好的,或者伴隨著的是好的,那麼它就是好的。如果追求的目標是不好的,它是自私自利的、想要擁有的、占有的,或者想要達成某一樣不可告人的目標,或者它所伴隨著那些名法是不好的,那麼這個才是稱爲惡欲。
好,我們現在到此爲止就講到了六種雜心所,這六種雜心所即第一尋;第二伺;第叁勝解;第四精進;第五喜;第六欲。我們再複習一下,這六種雜心所其實還是一種關系,什麼關系呢?心跟對象的關系。
尋是怎麼樣?把心投入所緣;伺,是持續地省察所緣;勝解,是決定所緣;精進,是爲了獲得對象而付出努力;喜,是喜歡所緣,對所緣有興趣;欲,想要追求所緣、獲得所緣。
這些其實也是我們的心理,如果一個人的尋太強的話,他的思維性很強,但如果一個人的尋過度不強的話,那麼他會對對象的投入老是不夠;對于伺來說,如果一個人的伺不夠的話,他的維持性不行;如果一個人的勝解不強的話,那麼這樣的人是優柔寡斷的,做事猶豫不決;一個人的精進不強,他很容易懈怠、他很容易偷懶,會找很多的借口偷懶,或者做事沒有動力;一個人喜不強的話,他會感到很無聊,對這個沒有興趣、對那個沒有興趣;如果欲不強的話,那麼這個人會偏于麻木,就感覺到好象他沒有活力,他沒有那種沖勁,做事吊兒郎當。
所以我們可以說,其實這些都是我們平時的那種心理因素。在大部分的時候,這些心所都會伴隨著我們的心一起生起。只有在某一類的心當中,這些心所不會生起。至于在什麼情況下不會生起,我們在以後再繼續學習。
《阿毗達摩 第十八講 六個雜心所中的精進、喜、欲心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