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十九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通一切不善心所(無明、無慚、無愧、掉舉)及貪心所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通一切不善心所(無明、無慚、無愧、掉舉)及貪心所:昨天晚上我們學完了六種雜心所,即六種因情況而生起的心所。今天晚上我們將一起開始來學習另外一組心所:即不善心所。我們先來講講這不善兩個字,不善是由巴利語(akusala)翻譯的,kusala是善的,再加上a表示否定的,就是非、不、無,所以在這裏akusala是不善的。爲什麼稱爲不善呢?因爲這些心理在品質上、在道德上是應該受到呵責的。同時在這些心被造作了之後,它將會帶來不善的、苦的果報,所以我們稱爲不善。

  

不善心所一共有14種,可以分爲幾種:第一是通一切不善心的心所。也就是說在一切的不善心當中都存在的,都會生起的四種心所,這四種心所即癡、無慚、無愧和掉舉。接著的10種,它是依情況而生起的,我們稱爲雜不善心所。在這些心所當中,它又可以分爲幾類:其中的貪、邪見和慢這叁種,屬于貪因的心所;瞋、嫉、悭、惡作這四種心所,屬于嗔因的心所;昏沈、睡眠屬于有行的心所;疑屬于癡的心所。也就是說如果講到不善心,一共可以分爲叁類:即貪根心、瞋根心和癡根心,也就是把所有的不善心分爲叁大類:即貪、嗔、癡。當貪心生起的時候會伴隨著某一些不善心所,嗔根心生起的時候也會伴隨著某一些不善心所,癡根心生起的時候也會伴隨著某一些不善心所。

  

我們現在准備講到的14種不善心所,它只會生起在不善心裏面。不善心可以分爲叁大類,一共有12種。不善心所有14種,它們依情況個別的或者某幾個生起在某一類的不善心裏面(或者貪的、或者嗔的、或者癡的),無論是屬于哪一種心,哪一種不善心所,當我們現在逐個逐個來學習的時候,我們再自己省查一下自己,在這些不善心所裏面,哪些是我們有的,哪些是我們沒有的。

  

現在我們來講第一個不善心所,癡(moha)。癡又稱爲無明(avijjà),也就是無知的意思,明是智慧,無明是沒有智慧。它的特點是心的盲目或者愚昧;作用是遮蔽所緣的真實性,也就是說看不到對象的真實面目,看不到本質;現起是缺乏正見;近因是不如理作意。這裏講到的癡,跟我們在平時語言上表達的癡略有不同。

  

平時我們有時候會提到一個人很癡迷,癡迷于歌曲、癡迷娛樂,很癡心、癡戀等等,這裏的癡,其實在“阿毗達摩”裏面是屬于貪。但是我們這裏的癡是指一種無知,心處于蒙昧無知的狀態,也就是愚癡的癡。但是愚癡的癡,又不是指先天性的智障、弱智、整天眼光癡呆、流口水,不是這種癡。而是說,當我們不清楚世間的真相的時候,缺乏了正見的時候,這一種心理狀態稱爲癡。

  

癡是一切不善的根本。包括不善心,貪不善心、嗔不善心都有癡。也就是說,因爲這種癡是屬于通一切不善心的心所。所以我們說無論貪心也好,無論嗔心也好,都會有這種癡。只要生起不善心,癡就必定會伴隨著生起。

  

佛陀就說:「在無始的生死輪回以來,無明爲其根本」。所以無明是輪回的根本,只要一個衆生還沒有斷除癡,還沒有斷除無明,他的輪回是不可避免的,必定還會繼續再輪回。

  

爲什麼呢?因爲只要有這一種心理的狀態還存在,還在作祟,那我們過去所作的任何的業,只要得到這種心理的滋潤,得到它的支助,就能夠帶來輪回。所以,我們可以說只要一個人斷了無明,他就斷了生死。無明是根本、是因。一個人如果沒有了無明,他不可能再造任何的業,無論是善業,無論是惡業,都不可能再造作。由于有了無明,由于有了癡,所以會造業。而且所造的這些業,它會帶來輪回、帶來投生。

  

下面我們再看另外一對心所:是無慚和無愧。先講無慚(ahirika)hirika是慚,如果再加上否定a就變成無慚。它的特相是不厭惡身、語的惡行;作用是無恥的作惡;表現爲不會避退惡行;近因是不尊重自己。

  

再看無愧,無愧的愧,它是ottappa,再加上a,是anottappa。它的特相是不害怕身、語的惡行;作用是不害怕作惡;表現爲不避退惡行;近因是不尊重他人。所以我們看無慚和無愧,無慚是不會厭惡作惡,無愧是不怕作惡,無慚是不懂得尊重自己,無愧是不懂得尊重他人。

  

如果一個人有慚有愧,他就懂得尊重自己,也懂得尊重他人。感到慚的時候我們通常稱爲自慚,慚就是對得起自己。感到愧的時候,我們說愧對他人,就是感覺到對不起他人,如果是對他人都無愧,無愧于他人就是我們感覺到對得起他人。佛陀說慚和愧兩種法能夠保護世間,假如世間沒有慚和愧,也就是如果世間人都是無慚、無愧的話,那世間將會混亂。

  

佛陀在《增支部·第2集·行爲經》裏面中說:『諸比庫,有兩種法保護世間。哪兩種呢?慚與愧。諸比庫,若此兩種白法不保護世間,則不知這是母親、母親的姊妹、叔伯的妻子、師母以及師長之妻,世間將走向混亂,猶如羊、雞、豬、狗、豺狼。諸比庫,正是因爲有此兩種法保護世間,所以知道這是母親、母親的姊妹、叔伯的妻子、師母及師長之妻。』一個人有慚、有愧,才能夠知道禮儀廉恥,才能夠知道羞恥。如果一個人沒有慚愧心,沒有羞恥感。那這個人跟動物沒有什麼區別,我們可以說他只是穿著衣服的動物,這叫做衣冠禽獸。人跟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于人有慚愧心,人有羞恥感。動物沒有羞恥感,所以動物不用穿衣服,它光著屁股到處跑,它不會感到羞恥。但是人呢?人就會有慚愧心,人會感到羞恥。

  

同樣我們說到的,如果一個人沒有良心,其實他也就是等于沒有慚愧心。如果一個人有了良心,他就知道什麼事不能做,什麼事會違背道德,什麼事違背倫理,什麼事會遭到良心的譴責。他知道要遵紀守法,要遵守道德倫理。因爲人有了慚愧心,所以,整個社會才有秩序,這個世間才能夠維持一定的規律,不會亂倫、不會亂來。如果一個人不尊重自己,甚至連臉皮都可以撕下來,那這種人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爲非作歹。

  

人只要懂得尊重自己,他就不會爲非作歹,不會爲富不仁。他知道哪些行爲會有損自己的形象、有損自己的人格、有損自己的聲譽,他就不會去做。他做了他會感覺到良心過不去,即使沒有人看到的地方,他也不會做。爲什麼呢?因爲如果做了他會感覺良心過不去,這種人就稱爲有慚。

  

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尊重他人的話,他就容易通過行爲或者語言去傷害他人。有慚和有愧,一個人就不會做出對不起自己,也不會做出對不起他人的事情。如果每個人都能夠保持慚愧心,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那麼…

《阿毗達摩 第十九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通一切不善心所(無明、無慚、無愧、掉舉)及貪心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