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于無生命的貪呢?就是貪自己的錢財、財物、貪自己的房子、貪自己的車子、貪珠寶、戒指、項鏈、貪自己所擁有的任何東西,對食物也貪,這些都是屬于貪。
還有另外一種是對純粹概念的貪。例如說:權利的貪。權利其實無形無相,但是你會認爲:很多人捧你的場,你呼風喚雨,你自己覺得很滿足。或者對于名聲的貪,或者愛慕虛榮,這些都是屬于貪。虛榮其實很多,甚至是看不到摸不著的,但是你就是很喜歡這些東西。被人稍微一贊贊你,你就飄飄然。因爲貪,我們的心就黏著這些所緣,于是我們的心就給這些所緣套住了。其實,這是我們的心自己跳下這個陷阱裏面去的。
不要說是從“阿毗達摩”的角度上來說,即使是從世俗的角度上來說,貪著自己的身體、貪著漂亮、喜歡別人贊你、貪吃、貪睡、貪名、貪利、貪色,這些哪一樣大家沒有?我們一天到晚想的是什麼?追求的是什麼?執著的是什麼?取著的是什麼?我們就知道貪對于人、對于生命來說,是多麼的根深蒂固!而且貪欲是個無底洞,當我們得到了之後會想要更多。當我們得到了之後,我們還不想失去,我們還想要占有。當我們占有了之後,我們還想要永恒的占有。所以,只要一個人有貪愛,他就會有追求。因爲有了追求,他就會患得患失,因爲有了患得患失,痛苦就生起。
所以佛陀在《中部·大苦蘊經》裏面和《小苦蘊經》裏面講到了貪欲的種種過患。
他講到了人們通過技術去謀生、爲了生計,寒熱不避,風雨無阻,風吹日曬、忍饑挨餓,辛辛苦苦的勞動。因爲有了欲,以欲爲因,欲爲緣,以諸欲爲因,這個是在我們今生就可以看到的,由于貪所帶來的痛苦。
當一個人通過辛勤的勞作,他如果得不到錢財。例如說:你很辛勤的工作,結果因爲你工作上犯了一些小錯誤,或者你的上司根本是一個無賴,他扣你工資,你就會感到很痛苦。這也是在今生可以看到的由貪帶來的痛苦。
或者說,當我們很辛苦的經營自己的一項事業、自己的生意的時候,結果不僅僅賺不到錢,反而虧了大本,血本無歸,這時候産生了很大的痛苦。
或者像買股票,很多人買股票,最近聽說前段時間股票大跌,很多人就爲此要生要死,甚至跳樓,這個就是由于貪欲帶來的過患。
雖然通過辛勤的勞作,獲得了錢財,爲了要保護這些錢財,我們會很擔心、很憂愁。例如:如果現在你拿著幾萬塊出門,你會提心吊膽。如果你身無分文,你去到哪裏都不怕,是不是?但是即使你用盡辦法保護你的錢財,但還是會遭受各種各樣的意外。例如:被王、被賊、被水、火、被不孝的子孫等等所損耗。當你精心想要保護、守護的錢財,遭到損失的時候,你會感到很痛苦。這就是由于以欲因、欲緣,以欲爲因所帶來的今生可見的痛苦。
「欲因、欲緣、欲由,乃諸欲因,王與王爭(就是國家跟國家之間爭鬥)。剎帝利與剎帝利爭(就是那些武士們,那些王臣們互相爭鬥),婆羅門與婆羅門爭,居士與居士爭(就是在家人跟在家人爭),母與子爭,子與母爭,父與子爭,子與父爭,兄弟與兄弟爭,兄弟與姐妹爭,姐妹與姐妹爭,朋友與朋友爭。也就是說爲了利而大家在爭鬥,爭名奪利,勾心鬥角。他們在那裏因爲不合,爭執、爭鬥、互相以手攻擊、以土塊攻擊、以棍棒攻擊、以刀槍攻擊。因爲攻擊,他們在那裏經受死或者相當于死的痛苦。」
例如說:如果兄弟兩人本來是很好的,本來是情同手足的,但是因爲分財産,可能大家會反臉爲仇,爲什麼呢?還不是由于想貪著那些財産,想貪、想占有那些遺産。這就是兄弟與兄弟爭,兄弟與姐妹爭,姐妹與姐妹爭。即使是父子之間也好,例如:父與子之間大家共同做一個生意。即使父子共同做起個生意,不久之後,只要有經濟上的利益,只要有利益上的沖突,慢慢的父和子有可能都會反臉成仇。
爲什麼會這個樣呢?親子之間都會反目爲仇,就是因爲欲樂、因爲貪欲。因爲這麼樣,所以,情同手足的一家的人都會爭鬥,朋友和朋友之間也是。即使他們之間,本來是很友好的,但是只要有了利益,他們就會爭鬥,甚至會反目爲仇,法庭上見。
還有因爲貪欲引發戰爭,兵戎相見,遭受劍刺、槍刺、刀砍等種種的痛苦。我們看所有的戰爭,爲了掠奪土地、掠奪資源、掠奪財富、掠奪人口,于是戰爭就爆發了。有多少的戰爭不是因爲掠奪而引起的呢?多少的戰爭不是因爲貪欲而引起的呢?而什麼樣的戰爭可以給人帶來快樂?戰爭只有把人民拖向痛苦。就是因爲有了貪欲、有了占有欲,所以民族跟民族之間會戰爭,國家跟國家之間會有戰爭。會有弱肉強食,會有大國、會有帝國,會有霸權國家。所以種種的戰爭,也是由于貪欲而帶來的。
因爲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痛苦,所以佛陀也說過:適合精進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和平。我們現在是屬于和平時代,我們要好好的珍惜現在這種和平的時代,我們應該要珍惜現在的時機好好地修行。假如我們是生活在中東或者是那些戰火連連的國家,我們不要說想要禅修,可能連生命都沒有保障,所以戰爭的根源還是由于貪欲。
因爲貪欲而搶劫、而偷竊、而通奸,被抓獲後遭受鞭打、砍手砍腳、剝皮、投進監獄裏面,受到種種的刑罰,所有這些,都是以貪欲爲因導致的、現世可見的痛苦,就是今生我們就可以看到的由于貪欲所帶來的過患。
如果沒有貪欲,我們的社會就會很安穩。但是現在的社會治安太平嗎?太平嗎?不太平!爲什麼會有這些東西呢?我們會害怕我們離開的時候會有小偷小摸,會進我們的房間。當我們帶了錢之後,我們會很警惕。爲什麼呢?因爲別人有貪,因爲有了貪欲,于是在社會上有種種的罪犯,有種種的犯罪行爲。
絕大部分的犯罪行爲是由于貪,還有一些是由于嗔,例如:報仇等等這些,但是很大部分的例如:偷竊、搶劫、詐騙、強奸、通奸這些都是由于貪而造成的。一旦這些罪犯被抓到了,他們遭受各種各樣的刑罰,這個也是我們可以看得到的,這是由于貪欲帶來的痛苦。
「由于欲因、欲緣、欲由,乃諸欲因,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身壞死後生于苦界、惡趣、墮處、地獄,這是以貪欲爲因導致的後世的痛苦。」
也就是說由于貪欲,我們會通過身體去造惡行,會通過語言去造惡行,會通過意去造惡行。在身壞死後(就在生命終結了之後),將會由于這些惡行,這些以貪爲根的惡行,導致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這是以貪欲爲因,而帶來後世的痛苦。後世的痛苦是更加的痛苦。有時候,我們不要以爲有些很小的貪微不足道。有時候很小的貪,它都有可能造成我們墮落到惡趣。佛陀在世的時候就有一位比庫,他有一天得到了一件上等的布料,他准備拿這塊布料來做袈裟。于是他就把這塊布料交給他的姐姐,讓他的姐姐,重新把這塊布料再進行加工,然後再紡織,織成更好、更細膩,當他得到了這塊布料之後,他就把它晾在了竹竿上面,他很喜歡這塊布料。結果在那天晚上他死掉了,也許我們現在來說,可能是由于心肌梗塞或者種種原因,那天晚上他去世了。
當他去世之後,按照戒律來說,僧團會分他的財産。于是,當時的那些比庫們就准備分他挂在竹竿上的那件袈裟,這個時候佛陀出現了,佛陀說:“你們不要動這件衣服,先放在一邊,不要去分它,過了七天之後你們才能分它。”結果過了七天之後,佛陀說:“你們可以分這塊布了。”爲什麼會這麼樣?你們知道嗎?
因爲當時佛陀,他知道那些比庫們、僧團們想要分他的袈裟的時候,那個時候,由于這位比庫在他臨死之前,他還想著他的袈裟。于是他死了之後,就投生爲他袈裟裏面的一只臭蟲。當那些僧衆,要分他的袈裟的時候,它就在那邊掙紮,它在那邊聲嘶力竭地說:“你不要動、不要動。”但是那些比庫聽不見。佛陀知道了。佛陀知道如果那些僧衆不理會,繼續分它的袈裟的話,它會仇恨這些僧衆。因爲仇恨,它下一世會墮落到地獄。于是佛陀爲了悲憫它,因此製止了分袈裟,結果,等這只臭蟲心安理得的在它的袈裟裏面、在它的衣裏面,過完了七天的壽命之後死掉了,它由于過去的善業成熟投生到天界。所以哪怕是這麼一點點的貪欲,都可以使一個人投生到惡道。
如果我們看很多因緣故事,例如:有些人,他就是因爲貪著,所以他投生到惡趣的。
我們再講一個緣起輪回的故事。有一位禅修者在修緣起的時候,他發現在他幾世之前,他是一個住在家裏的家神,住在閣樓裏面的家神。後來當他死了之後,他就投生爲一個小女孩,那時候她就很喜歡她家裏的一只貓(小貓)。後來等這個小女孩在死的時候,在死之前她突然想起了那只貓。于是下一生她就投生爲貓。因爲她在死之前貪著于那只貓,所以她投生爲貓。當她投生爲貓的時候,然後在她做貓的那一生,有一次它去偷吃在佛壇上面的貢品,它一邊偷吃一邊望著佛像,它看到佛像很莊嚴很喜歡。之後就因爲它看著佛像那種業,在它死的時候、在這只貓死的時候成熟,結果它今生就投生爲一個人。當它投生爲人,由于它是偷吃,所以他今生投生在很貧窮的家庭,是一個緬甸人。
所以其實很多時候,因爲我們如果是生起了貪欲,在生起貪欲的那一刹那如果我們死去的話,我們將會投生到惡趣。如果我們生起的是善心的話,將能夠投生到善趣、天界。這些其實都是屬于因果、業的關系的,所以大家喜歡貪嗎?喜歡貪這個、貪那個嗎?如果你們喜歡貪,那麼你就可以不計較你的後果,不計較你的來生,所以如果我們要講貪欲的故事還有很多。那今天講貪欲就先講到這裏。
《阿毗達摩 第十九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通一切不善心所(無明、無慚、無愧、掉舉)及貪心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