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 第十九讲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通一切不善心所(无明、无惭、无愧、掉举)及贪心所▪P3

  ..续本文上一页,然后把它止息。

  

假如作意这些妄想的原因和来源,仍然不能够消除这些妄想,那应该怎么办?在经文里面继续讲到:“他应该咬紧牙关、舌抵上颚,以心抑止、制止、摧毁这些妄想,舍断、除灭这些伴随着欲、伴随着嗔、伴随着痴的恶不善寻。”就好像一个很强壮的人,他可以很轻易地把一个很羸弱的、很虚弱的人,把他打倒在地。他就说:“你是谁?你不看看我是谁?”同样的你也可以喝斥:“我是什么人!这些妄想又是什么样子!”他可以这么样来战胜,用强力的精进来战胜妄想。

  

毕竟一切的妄想都是没有根的,没有根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一切的妄想都不稳固,它犹如墙上的草,它犹如水上的浮萍,它甚至犹如空气中的水泡。就好像我们有时候,看到小孩子玩吹泡泡,一吹泡泡满天都是气泡,是不是?看上去它们好像很多,来势汹汹,其实只要你用手一挥,它们就怎么样?啊?怎么样了?就破灭了。同样的,妄想是经不起我们正念的,一旦我们拥有正念,我们生起了正念,那么妄想很快就破灭。目前,我们可以用这些方法来去除妄想。

  

下面我们再看另外一种心所:贪(lobha)。贪的特相是执着所缘、执着对象;作用是黏住、粘住,也就好像肉黏住热锅一样,很难拔出来;表现为心不想放弃所缘,不肯放弃;近因是见到导致束缚之法的乐味,也就是说,因为他认为对象可以得到快乐,认为那些可以带来贪欲、生起烦恼的对象,他认为这其中有获得快乐的作用,所以导致他的心会黏着。随着对欲乐与存在的渴爱的膨胀,贪欲或者又称为渴爱,被视为是导致有情生死轮回之因。

  

所以佛陀经常说:「生死轮回的起点是不可知的,由于无明与渴爱,众生不断地流转生死。」所以我们说,无明和爱或者贪爱,它是生死轮回的元凶、根本。为什么会有贪爱呢?贪爱是怎么样生起的呢?我们可以尝试用缘起支来分析,缘起支里面有一个叫做ta

  hà的, ta

  hà就是爱、渴爱,也就是贪爱。这种贪爱是因为怎么样生起的?因为有受,特别是认为对象有快乐,感受到快乐以后就会生起受。为什么会有受呢?因为有触,就是我们所说到的,心、根门和所缘的接触;那为什么会有触呢?因为有六处,也就是六内处和六外处,因为有了眼、有了所缘、有了色、声、香、味、触;

  

为什么会有六处呢?因为有了名色,有了这个身心;为什么会有身心?因为有识;为什么有识呢?因为过去造作了业;为什么会有造作,会有业呢?「业」也称为「行」,因为有无明。我们再从六处的方式来分析贪欲生起的原因。我们所说到的生命或者生活,都不外乎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心和对象之间的关系。如果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心跟外界这些心所对应的境,互动的关系。我们每天都会收到很多的外来的信息。例如说:所看到的东西、所听到的东西、所嗅的东西、所尝的东西、所触的东西。这些外在的东西,我们可以把他归为五类即:色(颜色)、声音、(气味)香、味道和触觉。为什么我们能够认知这些外在呢?因为我们有眼、有耳、有鼻、有舌、有身、还会有意去想这些。

  

我们就举眼睛为例子、眼门为例子。一个视力正常的人,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不同东西。例如:看到漂亮的房子,或见到穿漂亮的衣服,或者一个很豪华的别墅、楼房等等,我们可以接触到这些,有些是我们可见到的,有些是我们自己拥有的,当我们见到这些对象的时候,这些对象被我们体验以后,我们就认为这些对象是好的,这些对象是可爱的、是可意的、可喜的。当你在体验这些对象的时候,它本身并没有对错,并没有善恶。为什么呢?因为当你体验这些对象的时候,它只是属于果报。然后当我们在体验到这些外在的对象的时候,我们的心往往会生起乐受。乐受本身也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我们叫做心理反应,它本身也没有对错。但错、错在什么地方呢?如果当我们认为这个东西是好的、这个东西是美丽的、这个东西是漂亮的,于是我们就会生起乐受。生起乐受之后,我们就会执着于这个外在的东西,它能够带来乐味,它能够带来快乐。然后,我们的心就会认为这个是美丽的、这个是快乐的、这个是永恒的。于是由于这种不如理作意,紧接着生起的速行就是贪。

  

我们再回到作意那里,当我们的眼睛看到外在的所缘的时候,它只是属于一种果报。果报的好和不好,只是果报,它并没有善恶。善的果报只是由于过去的善业成熟带来的,它的本身的性质只是果报,只是给人体验,它不会造作善和恶。但是如果我们认为这些东西是好的、是快乐的,于是由于这种不如理作意产生了后面的心,他就会去对于自己认为快乐的东西,想要得到、想要拥有、想要占有,于是贪的心就生起了。

  

同时当我们接触到一样东西的时候,刚开始它的撞击往往是比较轻的。但由于我们的心会不断地重复、不断重复,于是会越加越深,越加越深。就好像说如果一个人喜欢上一个异性、喜欢上一个人,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也许他只是知道这是一个异性,由于不如理作意他会不断地加深,认为说这个是好的,这个人长得怎么样,这个人多么有能力,这人如何如何,甚至对她的音容笑貌,对她的任何的方式,都生起了认为这个是好的、这个是漂亮的、这个是美丽的、这个是可以得到快乐的,于是贪欲就这样不断地生根发芽,不断地加深。这样的话,他的内心就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造作这种不善业,生起了贪心,最后贪心就变成越来越坚固,而变成了执着、执取、甚至痴迷、痴恋。

  

虽然贪在心所里面只有一种,但是它的强度是很广泛的。它可以由刚开始的只是一般的喜爱、认为这个东西非常好,到后来的亲爱,后来想要占有、想要拥有,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变得越来越强。在巴利里面,对于贪爱,会用很多种不同的词去表达。例如说:讲到的pema 就是一般所说的亲爱, piya 就是喜欢、喜爱, ta

  ha 就是贪爱, ràga就是爱染,又讲到upàdàna就是执取等等有很多种,它都是程度深浅的不同。但是如果是从它的特相来说,都是共同执着于所缘;它的作用都是黏着于所缘;它表现为都是不想放弃所缘。贪和嗔是不同的,贪往往生起比较缓慢,但是要去除也缓慢。嗔生起的快,但是去除也快。同时贪被我们体验就是:乐的、软绵绵的、人很想要得到的。但嗔被我们体验就是:会有伤害性的、中伤性的,我们甚至会赶快想要去除它的。所以为什么佛陀往往把贪作为生命的研究,因为众生都很喜欢它、黏着它。其实本身贪的意思就是想要取着于所缘、想要拥有、想要占有。

  

贪依所缘(对象)来分,可以分为很多种。

  

如果是用“阿毗达摩”的方法来分,就包括了:色的贪、声的贪、香的贪、味的贪、触的贪、法的贪,或者这些都可以称为「爱」:对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

  

如果用一般世间的语言上来说,就是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吃、贪睡。

  

如果再依分类来分呢?又分为:对有生命的贪、没有生命的贪。

  

有生命的贪。例如:贪着自己的身体、贪自己的生命、贪着他人、贪自己的丈夫、贪爱自己的妻子、贪爱自己的儿子、女儿、父亲、母亲、眷属、家里养的宠物等等,所有这些都贪,有生命的贪。

  

《阿毗达摩 第十九讲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通一切不善心所(无明、无惭、无愧、掉举)及贪心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