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十九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通一切不善心所(無明、無慚、無愧、掉舉)及貪心所▪P3

  ..續本文上一頁,然後把它止息。

  

假如作意這些妄想的原因和來源,仍然不能夠消除這些妄想,那應該怎麼辦?在經文裏面繼續講到:“他應該咬緊牙關、舌抵上颚,以心抑止、製止、摧毀這些妄想,舍斷、除滅這些伴隨著欲、伴隨著嗔、伴隨著癡的惡不善尋。”就好像一個很強壯的人,他可以很輕易地把一個很羸弱的、很虛弱的人,把他打倒在地。他就說:“你是誰?你不看看我是誰?”同樣的你也可以喝斥:“我是什麼人!這些妄想又是什麼樣子!”他可以這麼樣來戰勝,用強力的精進來戰勝妄想。

  

畢竟一切的妄想都是沒有根的,沒有根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一切的妄想都不穩固,它猶如牆上的草,它猶如水上的浮萍,它甚至猶如空氣中的水泡。就好像我們有時候,看到小孩子玩吹泡泡,一吹泡泡滿天都是氣泡,是不是?看上去它們好像很多,來勢洶洶,其實只要你用手一揮,它們就怎麼樣?啊?怎麼樣了?就破滅了。同樣的,妄想是經不起我們正念的,一旦我們擁有正念,我們生起了正念,那麼妄想很快就破滅。目前,我們可以用這些方法來去除妄想。

  

下面我們再看另外一種心所:貪(lobha)。貪的特相是執著所緣、執著對象;作用是黏住、粘住,也就好像肉黏住熱鍋一樣,很難拔出來;表現爲心不想放棄所緣,不肯放棄;近因是見到導致束縛之法的樂味,也就是說,因爲他認爲對象可以得到快樂,認爲那些可以帶來貪欲、生起煩惱的對象,他認爲這其中有獲得快樂的作用,所以導致他的心會黏著。隨著對欲樂與存在的渴愛的膨脹,貪欲或者又稱爲渴愛,被視爲是導致有情生死輪回之因。

  

所以佛陀經常說:「生死輪回的起點是不可知的,由于無明與渴愛,衆生不斷地流轉生死。」所以我們說,無明和愛或者貪愛,它是生死輪回的元凶、根本。爲什麼會有貪愛呢?貪愛是怎麼樣生起的呢?我們可以嘗試用緣起支來分析,緣起支裏面有一個叫做ta

  hà的, ta

  hà就是愛、渴愛,也就是貪愛。這種貪愛是因爲怎麼樣生起的?因爲有受,特別是認爲對象有快樂,感受到快樂以後就會生起受。爲什麼會有受呢?因爲有觸,就是我們所說到的,心、根門和所緣的接觸;那爲什麼會有觸呢?因爲有六處,也就是六內處和六外處,因爲有了眼、有了所緣、有了色、聲、香、味、觸;

  

爲什麼會有六處呢?因爲有了名色,有了這個身心;爲什麼會有身心?因爲有識;爲什麼有識呢?因爲過去造作了業;爲什麼會有造作,會有業呢?「業」也稱爲「行」,因爲有無明。我們再從六處的方式來分析貪欲生起的原因。我們所說到的生命或者生活,都不外乎是一種關系,這種關系就是:心和對象之間的關系。如果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主觀和客觀的關系,心跟外界這些心所對應的境,互動的關系。我們每天都會收到很多的外來的信息。例如說:所看到的東西、所聽到的東西、所嗅的東西、所嘗的東西、所觸的東西。這些外在的東西,我們可以把他歸爲五類即:色(顔色)、聲音、(氣味)香、味道和觸覺。爲什麼我們能夠認知這些外在呢?因爲我們有眼、有耳、有鼻、有舌、有身、還會有意去想這些。

  

我們就舉眼睛爲例子、眼門爲例子。一個視力正常的人,經常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不同東西。例如:看到漂亮的房子,或見到穿漂亮的衣服,或者一個很豪華的別墅、樓房等等,我們可以接觸到這些,有些是我們可見到的,有些是我們自己擁有的,當我們見到這些對象的時候,這些對象被我們體驗以後,我們就認爲這些對象是好的,這些對象是可愛的、是可意的、可喜的。當你在體驗這些對象的時候,它本身並沒有對錯,並沒有善惡。爲什麼呢?因爲當你體驗這些對象的時候,它只是屬于果報。然後當我們在體驗到這些外在的對象的時候,我們的心往往會生起樂受。樂受本身也是一種很自然的事,我們叫做心理反應,它本身也沒有對錯。但錯、錯在什麼地方呢?如果當我們認爲這個東西是好的、這個東西是美麗的、這個東西是漂亮的,于是我們就會生起樂受。生起樂受之後,我們就會執著于這個外在的東西,它能夠帶來樂味,它能夠帶來快樂。然後,我們的心就會認爲這個是美麗的、這個是快樂的、這個是永恒的。于是由于這種不如理作意,緊接著生起的速行就是貪。

  

我們再回到作意那裏,當我們的眼睛看到外在的所緣的時候,它只是屬于一種果報。果報的好和不好,只是果報,它並沒有善惡。善的果報只是由于過去的善業成熟帶來的,它的本身的性質只是果報,只是給人體驗,它不會造作善和惡。但是如果我們認爲這些東西是好的、是快樂的,于是由于這種不如理作意産生了後面的心,他就會去對于自己認爲快樂的東西,想要得到、想要擁有、想要占有,于是貪的心就生起了。

  

同時當我們接觸到一樣東西的時候,剛開始它的撞擊往往是比較輕的。但由于我們的心會不斷地重複、不斷重複,于是會越加越深,越加越深。就好像說如果一個人喜歡上一個異性、喜歡上一個人,剛開始接觸的時候,也許他只是知道這是一個異性,由于不如理作意他會不斷地加深,認爲說這個是好的,這個人長得怎麼樣,這個人多麼有能力,這人如何如何,甚至對她的音容笑貌,對她的任何的方式,都生起了認爲這個是好的、這個是漂亮的、這個是美麗的、這個是可以得到快樂的,于是貪欲就這樣不斷地生根發芽,不斷地加深。這樣的話,他的內心就一而再,再而叁的重複造作這種不善業,生起了貪心,最後貪心就變成越來越堅固,而變成了執著、執取、甚至癡迷、癡戀。

  

雖然貪在心所裏面只有一種,但是它的強度是很廣泛的。它可以由剛開始的只是一般的喜愛、認爲這個東西非常好,到後來的親愛,後來想要占有、想要擁有,慢慢的一步一步的變得越來越強。在巴利裏面,對于貪愛,會用很多種不同的詞去表達。例如說:講到的pema 就是一般所說的親愛, piya 就是喜歡、喜愛, ta

  ha 就是貪愛, ràga就是愛染,又講到upàdàna就是執取等等有很多種,它都是程度深淺的不同。但是如果是從它的特相來說,都是共同執著于所緣;它的作用都是黏著于所緣;它表現爲都是不想放棄所緣。貪和嗔是不同的,貪往往生起比較緩慢,但是要去除也緩慢。嗔生起的快,但是去除也快。同時貪被我們體驗就是:樂的、軟綿綿的、人很想要得到的。但嗔被我們體驗就是:會有傷害性的、中傷性的,我們甚至會趕快想要去除它的。所以爲什麼佛陀往往把貪作爲生命的研究,因爲衆生都很喜歡它、黏著它。其實本身貪的意思就是想要取著于所緣、想要擁有、想要占有。

  

貪依所緣(對象)來分,可以分爲很多種。

  

如果是用“阿毗達摩”的方法來分,就包括了:色的貪、聲的貪、香的貪、味的貪、觸的貪、法的貪,或者這些都可以稱爲「愛」:對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

  

如果用一般世間的語言上來說,就是貪財、貪色、貪名、貪利、貪吃、貪睡。

  

如果再依分類來分呢?又分爲:對有生命的貪、沒有生命的貪。

  

有生命的貪。例如:貪著自己的身體、貪自己的生命、貪著他人、貪自己的丈夫、貪愛自己的妻子、貪愛自己的兒子、女兒、父親、母親、眷屬、家裏養的寵物等等,所有這些都貪,有生命的貪。

  

《阿毗達摩 第十九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通一切不善心所(無明、無慚、無愧、掉舉)及貪心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