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邪見心所:昨天晚上,我們開始學習了不善心所,已經學完了四種通一切不善心的心所:即無明、無慚、無愧和掉舉,之後我們又學習了貪心所,由于有了貪,衆生輪回;由于有了貪,我們會遭受種種痛苦。我們不用去把經驗往過去、往未來拉,即使在今生(現世),只要我們擁有貪,就會有煩惱、有恐懼、有痛苦,這是顯而易見的。講完了貪之後,今天晚上我們將繼續來學習另外一種心所——邪見心所。
邪見的巴利語是micchà-di hi hi hi hi hi hi hi
無明和邪見是有區別的,雖然它們兩個很相像,但是在程度方面不同,在這兩者當中它們的區別是:如果只是認爲對象是“永恒的”、是“樂的”、是“我的”、是“淨的”,這稱爲無明;如果是進一步相信、堅信它,認定對象就是“常的”、“樂的”、“我的”、“淨的”,認爲世間法有“常、樂、我、淨”,這種堅信、相信是邪見。同時,無明和邪見也分別在不同的出世間道當中被斷除。
一切的凡夫都有邪見,也都有無明,一切的聖者都沒有邪見,但惟有漏盡者(阿拉漢聖者)才沒有無明。它們對于衆生在輪回當中的作用也不同,只要一個有情、一個衆生還擁有邪見,他必定有可能墮落到四惡道;而如果一個衆生只要還有無明、還沒有斷除無明,那他必定還會輪回。因爲一切聖者已經斷除了邪見,所以聖者不可能再墮落惡趣,叫做avinipàta-dhamma,vinipàta就是墮落的,avinipàta就是不可能、不會墮落的,dhamma就是定法、定則、定律。一個聖者因爲已經斷除了邪見,所以他不可能再墮落惡趣,有時候也把初果和初果以上的聖者叫作具見者,就是擁有正見的人。
但是初果聖者、二果聖者、叁果聖者都還沒有斷除無明,所以他們還要輪回。即使是一位叁果(不來聖者),己經沒有任何的欲貪和嗔恚了,也就是說,他對一切的欲樂已經不會再有貪著、貪染,對男女的、飲食的、睡眠的這些欲樂,他都不會有貪著,而且他也不會有任何的嗔恚,乃至一絲的憂傷也不會,但是由于他還有無明,所以還是要輪回,他死了之後還是會投生到色界或者無色界梵天去。
惟有一位漏盡者(阿拉漢聖者),由于他斷除了無明,所以不會再輪回。
因此,邪見是使有情墮落惡趣、墮落四惡道的根本、元凶;而無明是使有情輪回的元凶、根本,這是它們的區別。
也就是說,一個衆生造了不善業,這種不善業惟有在邪見的支助之下,才有可能使他墮落到惡趣。如果一個人造了很重的不善業,但後來由于斷除了邪見,這種不善業再重、再強,由于沒有邪見的支助,仍然不可能使他墮落到惡趣,只能夠在他生命當中成熟,比如遭到身體的痛苦,甚至被打死等等。
如果一個人造了很重的不善業,例如殺人等等,但只要他己經斷除了無明,即使是很重的不善業,因爲沒有了滋長的溫床,所以仍然不可能導致輪回。就好像a gulim
邪見有很多種、許許多多的邪見,涉及到各種方面,所以佛陀用什麼比喻來形容邪見呢?用林、用網,林就好像樹林、好像森林一樣那麼多的邪見,或者好像網一樣,那麼密密麻麻的邪見。在《長部》D ghanik
現在我們先來探討第一種邪見:有身見,是指執著有我的邪見。kàya是“身”,加sa就是“有”,加di hi
有身見可以分爲叁種,第一種是:“執取五蘊爲我”的邪見。即使是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都會認定這個身心是我。例如,這個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頭、我的手、我的腳、我的眼睛、我的心;這個是我的爸爸、我的媽媽、我的兒女、我的妻子、我的丈夫等等,已經認定的,這些稱爲我見。如果已經變成一種執著,又稱爲我執,這是一般普通的人都擁有的邪見,即使連動物也會認爲這是我的身體等等。
《阿毗達摩 第二十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邪見心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