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二十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邪見心所▪P3

  ..續本文上一頁Yajur Veda)、《阿闼婆吠陀》(Atharva Veda)。所有印度的這些種種的流派,他們都承認《吠陀》的經典,雖然他們對《吠陀》的理解、對《吠陀》的發揮和解釋不同,但共同認定《吠陀》經典的權威,這是屬于印度正統的宗教派別。

  

在這種種印度教的流派當中,發揮本體我(梵我)和個體我達到最高境界的就是吠檀多派Vedànta(吠檀多)。Veda是吠陀,anta是終極。意思就是他們認爲:他們把《吠陀》的經典發揮到最高的階段,已經是終極了。

  

在公元八世紀,出現了一位很有名的印度吠檀多哲學家,他叫做÷a

  kara商羯羅。商羯羅出生于南印度的伽拉迪(Kalaói)村,在西南印度的,他是屬于婆羅門種姓,在少年時候,他追隨當時印度著名的吠檀多學者,不二論學者Gaudapada喬荼波陀的弟子Govinda喬唯陀學習婆羅門印度教教義。後來他就在Bàrà

  as

  (巴拉納西)從事著述和講學,他致力于要將佛教摧毀,致力于要把佛教趕出印度。爲什麼這樣呢?因爲佛陀出世之後,就宣講了“無我”的學說,但婆羅門教是講“我”的,講(Atman)的。佛教講無我就動搖了婆羅門教的根本,而且佛陀本人否定了《吠陀》的權威,他也反對祭祀,反對種種種姓,這樣的話就已經瓦解了婆羅門教的權威。所以佛陀的教法中“無我”是區別于其他任何宗教(包括婆羅門教在內的宗教或者學說)的。

  

後來到了佛滅八百年的時候,印度又出現了一位大乘的論師Nagarjuna(龍樹),龍樹菩薩又根據緣起性空的學說,發揮了無自性的說法,于是當時印度凡是接受佛教的人都接受“無我”或者“無自性”,或者“性空”這種說法。這樣的話,印度教、婆羅門教這一套認爲有“我”的體系,就遭到了很大的沖擊。

  

爲了要重建《吠陀》經典的權威,爲了重塑人們對“梵”、對“我”的信心,商羯羅就致力于要宣揚有“我”的學說。他發誓要把佛教逐出印度,而且他也真的已經做到了。等商羯羅死了之後,結果真的,那時佛教的元氣已經大傷。

  

從公元八世紀以後,佛教在印度幾乎已經到了轉型的時期。無論之前的中觀學說,還是瑜伽行派學說,在商羯羅的手下,他都毫不留情地把它們駁斥。商羯羅雖然死了,但佛教那時元氣已經遭到了重創,後來佛教也吸收了大量的印度教、婆羅門教的一些形式、一些鬼神信仰,甚至把印度教的神邸踩在那些金剛的腳下,用心理方面去戰勝它,但是事實上,那個時候,整個佛教在印度已經走下坡路了。

  

商羯羅也模仿佛教建立了僧院,叫做ma

  ha,其後在印度各地出現了許許多多商羯羅派的僧院,乃至到今天,自命爲正宗婆羅門的印度學者當中,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屬于商羯羅這一體系。商羯羅在有生之年遊遍了整個印度,他到處去找人辯論,不僅僅是找佛教的,連印度教的其它派別,都找他們去辯論,當時他和強有力的彌曼沙派的學生叫做曼得拉彌史拉進行了激烈的辯論,最後把他的對手也挫敗了。商羯羅到處去宏揚他的教法,但他的對象並不是一般的城市居民,因爲在城市裏當時佛教的勢力很大,一般的工商業者又信仰耆那教,下層的百姓一般又傾向于比較通俗的印度教。而當時在城市裏人們的倫理觀又普遍流行著享樂主義,所以商羯羅主要是對他們以及那些婆羅門的階層和各種各樣的遊方僧,跟他們說教。

  

商羯羅可謂是英年早逝,他在叁十二歲死于喜馬拉雅山的Kedàrnàtha。就像在印度其它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一樣,雖然他的生命很短促,但是挂在他名下的著作居然有叁百多部,印度人有一個習慣,他寫的一些著作,喜歡挂在一些名人的名下,這樣的話流傳得更廣,像商羯羅雖然他才叁十二歲,即使他二十歲開始寫作的話,那麼才十來年,而且他經常遊方、經常找人辯論,所以要他在短短的十來年寫叁百多部,這個是很難想象的。不過,至少有七部或者十部的著作認定是他的,例如:他對印度教很多主要的《奧義書》作了注,比如對《廣林奧義書》、《歌者奧義書》、《他氏奧義書》、《鹧鸪氏奧義書》,《由誰奧義書》、《石氏奧義書》等等這些《奧義書》作了注解,他還作了《薄伽梵歌》、《示教千則》、《問答寶鬘》這些書。商羯羅在某一方面也吸收了佛教的學說,所以他的一些論敵、對手就罵他是僞裝的佛教徒。

  

那商羯羅代表的吠檀多學說到底是怎麼樣的呢?或者他與我們現在講到的“我見”有什麼關系呢?吠檀多派認爲現實世界都是幻化的,叫做màyà,惟有命我和究竟我才是真實存在的。命我叫做j

  vàtman或者稱爲個我、靈魂,而究竟我(Paramàtaman),是至上我或者稱爲梵我。他們認爲梵、梵我是世界的本源,梵我是唯一真實的,但是由于每個人的智慧不同,所體現的梵也各有不同,分別有兩種:一種是上梵,一種是下梵。

  

上梵(梵Parabrahman),來表現“上智”之梵及最高我,它的特性是無德、無形、無屬性。正因爲有了梵,所以才有了世間的顯現。下梵表現爲無明“下智”之梵,下梵(梵Aparabrahman),其特性是有德、有意志、有人格性,這時有無數的有情存在。爲什麼會有有情和世間的存在呢?換而言之,爲什麼有情衆生會輪回呢?因爲有了無明(梵avidya),衆生由于沒有認知到梵,于是脫離了梵;由于脫離了梵,因此不斷地輪回。

  

如果能夠去除了無明,就能知見“上梵”,能夠知見上梵的智慧就稱作上智。如果還有無明,只能夠見到“下梵”。上梵上智屬于真谛門,下梵下智屬于俗谛門。從真谛門的角度上來說,沒有衆生、沒有世間的存在,一切都是虛幻的,màyà,是屬于幻化的。從俗谛門的角度來說,還會有世間、還會有衆生、還會有輪回。依真谛門來說,小我與大我,梵我與個我,上梵與下梵,是不二的(梵advaita),也就是沒有分別的。從真谛門上來說,上梵…

《阿毗達摩 第二十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邪見心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