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梵Yajur Veda)、《阿闼婆吠陀》(梵Atharva Veda)。所有印度的这些种种的流派,他们都承认《吠陀》的经典,虽然他们对《吠陀》的理解、对《吠陀》的发挥和解释不同,但共同认定《吠陀》经典的权威,这是属于印度正统的宗教派别。
在这种种印度教的流派当中,发挥本体我(梵我)和个体我达到最高境界的就是吠檀多派Vedànta(吠檀多)。Veda是吠陀,anta是终极。意思就是他们认为:他们把《吠陀》的经典发挥到最高的阶段,已经是终极了。
在公元八世纪,出现了一位很有名的印度吠檀多哲学家,他叫做÷a kara as
后来到了佛灭八百年的时候,印度又出现了一位大乘的论师Nagarjuna(龙树),龙树菩萨又根据缘起性空的学说,发挥了无自性的说法,于是当时印度凡是接受佛教的人都接受“无我”或者“无自性”,或者“性空”这种说法。这样的话,印度教、婆罗门教这一套认为有“我”的体系,就遭到了很大的冲击。
为了要重建《吠陀》经典的权威,为了重塑人们对“梵”、对“我”的信心,商羯罗就致力于要宣扬有“我”的学说。他发誓要把佛教逐出印度,而且他也真的已经做到了。等商羯罗死了之后,结果真的,那时佛教的元气已经大伤。
从公元八世纪以后,佛教在印度几乎已经到了转型的时期。无论之前的中观学说,还是瑜伽行派学说,在商羯罗的手下,他都毫不留情地把它们驳斥。商羯罗虽然死了,但佛教那时元气已经遭到了重创,后来佛教也吸收了大量的印度教、婆罗门教的一些形式、一些鬼神信仰,甚至把印度教的神邸踩在那些金刚的脚下,用心理方面去战胜它,但是事实上,那个时候,整个佛教在印度已经走下坡路了。
商羯罗也模仿佛教建立了僧院,叫做ma ha
商羯罗可谓是英年早逝,他在三十二岁死于喜马拉雅山的Kedàrnàtha。就像在印度其它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一样,虽然他的生命很短促,但是挂在他名下的著作居然有三百多部,印度人有一个习惯,他写的一些著作,喜欢挂在一些名人的名下,这样的话流传得更广,像商羯罗虽然他才三十二岁,即使他二十岁开始写作的话,那么才十来年,而且他经常游方、经常找人辩论,所以要他在短短的十来年写三百多部,这个是很难想象的。不过,至少有七部或者十部的著作认定是他的,例如:他对印度教很多主要的《奥义书》作了注,比如对《广林奥义书》、《歌者奥义书》、《他氏奥义书》、《鹧鸪氏奥义书》,《由谁奥义书》、《石氏奥义书》等等这些《奥义书》作了注解,他还作了《薄伽梵歌》、《示教千则》、《问答宝鬘》这些书。商羯罗在某一方面也吸收了佛教的学说,所以他的一些论敌、对手就骂他是伪装的佛教徒。
那商羯罗代表的吠檀多学说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或者他与我们现在讲到的“我见”有什么关系呢?吠檀多派认为现实世界都是幻化的,叫做màyà,惟有命我和究竟我才是真实存在的。命我叫做j v
上梵(梵Parabrahman),来表现“上智”之梵及最高我,它的特性是无德、无形、无属性。正因为有了梵,所以才有了世间的显现。下梵表现为无明“下智”之梵,下梵(梵Aparabrahman),其特性是有德、有意志、有人格性,这时有无数的有情存在。为什么会有有情和世间的存在呢?换而言之,为什么有情众生会轮回呢?因为有了无明(梵avidya),众生由于没有认知到梵,于是脱离了梵;由于脱离了梵,因此不断地轮回。
如果能够去除了无明,就能知见“上梵”,能够知见上梵的智慧就称作上智。如果还有无明,只能够见到“下梵”。上梵上智属于真谛门,下梵下智属于俗谛门。从真谛门的角度上来说,没有众生、没有世间的存在,一切都是虚幻的,màyà,是属于幻化的。从俗谛门的角度来说,还会有世间、还会有众生、还会有轮回。依真谛门来说,小我与大我,梵我与个我,上梵与下梵,是不二的(梵advaita),也就是没有分别的。从真谛门上来说,上梵… 《阿毗达摩 第二十讲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邪见心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