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pan>另外一种是“认为心识为我”的,这里的心识是特指认为有所谓的灵魂。这种邪见认为有个灵魂存在或者认为心识是轮回的主体,这种邪见在婆罗门教(后来发展成印度教)表现得特别明显,在一般的宗教里,只要认为有灵魂,还是属于这一类的邪见。这种邪见认为人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或者身与心,在经典里面也叫做命和身这两种。他们认为心和身是可以分开的,心是主人,身体是客人,就好像一个人可以不断地换衣服,衣服破了就再换新衣服,或者一个人可以不断地换房子,如果房子住坏了、旧了,再搬新房子。这种邪见认为灵魂是不变的,但是身体可以不断地变换,就好像换衣服、住房子一样。
这一类的邪见,他们认为心识是永恒的,为什么呢?因为它可以记忆。在《梵网经》里特别讲到了,由于这一类的沙门、婆罗门拥有神通,通过神通观照很久远的过去世,发现到一直以来我都是在轮回,而身体不断地生了又死,生了又死,世界成了又坏,成了又坏。于是他认为:“这一连串一直都存在的称为“我”,称为“心”,称为“灵魂”。而作为物质的身体却不断地生了又死,生了又死。”所以他们认为:““心”是轮回的主体。”
这种邪见在佛教中也存在,即使是在佛陀在世的时候,已经有这一种邪见。例如在《中部》有一个经叫《大爱尽经》,里面讲到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渔夫出身的人,他后来出家成为比库,名字叫做沙帝(Sàti),他生起了这样的一种恶见,在经典里称作pàpa-di hi
佛陀就很严厉地呵斥他说:“愚痴人!你怎么知道我是这样说的呢?愚痴人!难道我不是用各种方法说,有因缘才有心识吗?离开了缘起就不会有心识的产生吗?愚痴人!你自己误解了还要毁谤我,你自作损害,多作非福。愚痴人!你将得到长久的不利与痛苦。”当时佛陀这样呵止他。
然后佛陀就用问答的方式问其他的比库说:“缘于眼以及颜色产生的识称为眼识;缘于耳以及声音产生的识称为耳识;缘于鼻以及气味产生的识称为鼻识;缘于舌和缘于味道产生的识称为舌识;缘于身和种种的触所缘所产生的识称为身识;缘于意根或缘于心所依处和缘于法所缘所产生的识称为意识。”
就好比说,用草所烧的火我们称为薪火,用柴所烧的火我们称为柴火,用灯所燃的火我们称为灯火,用蜡烛点的火我们称为烛火。因为有种种的因缘,所以才有这样的名称,如果离开这些因缘,不可能再有称为识、心识的东西存在。一旦离开了因缘就没有心识,哪里还会有一个所谓永恒的心识存在呢?所以认为有灵魂在轮回,认为有一个不变的心识在投胎的这种邪见,是一种认为有“我”的见,也是一种恶见。
除此之外,佛陀在世时的古印度还有许许多多的邪见。
有人认为:“身体是我。”一旦我没有了,所有的心识也没有。因为佛陀要破除这种邪见,所以佛陀就教导,应该如实地以正慧观照“色是无我”的。
有的人又认为:“受是我的。”例如,有些沙门、婆罗门拥有很高的定力,在禅定当中,体验到很清净、微妙、殊胜的快乐,他们认为这个才是究竟的我、殊胜的我。佛陀为了破除这种邪见,他也教导,应该观“受为无我”。
有些人就认为:“我能够记忆,我能够想起这个、想起那个。”因为有心想,所以他们认为有心想的是我。佛陀为了破除这种邪见,所以教导“想无我”。
有的人又认为:“能够造作的是我,我能够造这个、造那个,我能够造业,造善业、造不善业,而我又能够体验到所造的善业或不善业的结果。”所以执着于能够造作、行作的“我”这种邪见。佛陀为了破除这种邪见,因此教导了观“诸行无我”。
而认为:“有个永恒的灵魂,有个心识为主体”。佛陀为了破除这种邪见,所以也教导“识无我”。
佛陀在经典里经常教导,应该观照五蕴无我(色、受、想、行、识),无论是五蕴当中哪一种,每一种蕴都可以用十一种方法来观,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内的、外的、劣的、胜的、粗的、细的、远的、近的,用一切的方式,观照五蕴没有任何一种可以执取为“我”的。
还有另外一种邪见认为离蕴有“我”。这离蕴“我”指本体、本体我,又可称为至上我、究竟我,就像婆罗门教和印度教认为有所谓的宇宙本体一样,他们认为一切都是由梵天所造,梵天是世界的根本、根源。梵天是无形无相、无所不在的,因为有了梵,才有了这个世间,世间的一切都是由梵显现。从究竟的角度上来说,梵是终极我、本体我、是至上我,而轮回的灵魂是小我,因此执取有所谓宇宙本体或者有真我、有大我,这也是一种邪见。
婆罗门教认为,这个世间的根本、起源是梵。梵叫做Brahmà,Brahman或者也称为真我(Atman阿特曼,阿旦摩),又称为大我,众生的灵魂称为小我。后来印度婆罗门教发展成为印度教Hinduism。印度教到了中世纪又发展成六大派,六大派分别是胜论派、数论派、瑜珈派、正理派、弥曼沙派、吠檀多派。所有这些派别,称为正统的印度的宗教。而佛教、耆那教这些沙门思潮,印度教把他们称为非正统的宗教。
所有这些印度的六大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承认《吠陀》经典Veda,意思是名、知识。Veda有四种《吠陀》称为《吠陀本集》,它是:《梨俱吠陀》(梵 g Veda) 《阿毗达摩 第二十讲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邪见心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