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十九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通一切不善心所(無明、無慚、無愧、掉舉)及貪心所▪P2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社會就能夠安定、和諧,世間的法律、秩序就能夠維持下去。

  

人跟動物根本的區別,就是人有慚愧心,動物沒有慚愧心。如果一個人經常做沒有慚愧心的事情,他就是做動物的行爲,這種行爲的果報就是動物。

  

所以我們作爲人,如果經常培育慚愧心,可以使我們提升人格,可以使我們造很多善心,這些善心是善因,它可以使我們以後在輪回當中投生于人天;如果經常造的是沒有慚愧的行爲、沒有良心的行爲、是會遭到智者們譴責的行爲,那我們就是用人的心、用人的身體,用人的身語意,來造作沒有慚愧的類似于動物的行爲,那我們就造了惡因,我們就造了不善因,這種不善因在帶來果報的時侯,使我們投生爲動物、投生爲鬼、投生到地獄。

  

下面我們再看另外一種心所,掉舉。「掉舉」是心的散亂、不穩定。如果我們從中文的字來說,掉舉就是:「掉」是心往下沈,「舉」是心往上揚。如果是從巴利的詞來說,(uddhacca)是心漂浮,心往上漂浮,很輕浮的意思。也就是心紛紛擾擾、妄想紛飛、晃動不安。

  

掉舉的特相及特點就是心的不平靜或者不安,猶如風吹而起漣漪、起水波;作用是不穩定,猶如風吹旗幡般飄揚;表現爲心的散動,猶如塵堆被投進石塊般,塵土飛揚;近因是對散亂的心起不如理作意。掉舉也是五蓋的其中一種。

  

五蓋即:欲貪蓋、瞋恚蓋、昏沈睡眠蓋、掉舉追悔蓋以及疑蓋。對于禅修者來說,可能最多的就是這種掉舉蓋。想要禅坐,坐下去妄想紛飛,思緒紛紛擾擾安靜不下來。但是我們也要知道,我們平時所說到的妄想、心在打妄想,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屬于尋;一類是屬于掉舉。

  

尋就是很有條理地思維、推理或者說在思索、思考。而掉舉呢?就是類似心漫無目的的散亂、波動、晃動。

  

12個不善心裏面,掉舉的心算是造作不善業、造作惡業最弱的心。爲什麼可以這麼樣說呢?知道麼?因爲一個人造作了不善心,造作的不善心用這種心來表現有12種表現方式,我們稱爲12種不善心。其中的11種不善心,它所造下的不善業,都可以使一個人墮落到惡趣。但是惟有掉舉相應的癡根心所造作的不善心不會帶來結生,也就是它不會成爲我們下一生投生到惡趣、苦道的業,所以我們知道掉舉所造的業是最輕的,但是它在我們的心流裏面也最常出現的。

  

我們在禅修的時候也在打妄想,在吃飯的時候也在打妄想,在走路的時候也在打妄想,在工作的時候也在打妄想。只要我們沒有很用心的做一件事情,就都是在打妄想,是不是?如果是在思考,那個稱爲尋。如果是胡思亂想,在做白日夢這個叫做掉舉。

  

要如何來克服掉舉呢?我們聯系到禅修上要如何來去除掉舉蓋,在《中部》的第20經,有一部經叫做《止息尋經》,這部經裏面,佛陀教導了五種去除妄想的方法。在這部經裏面,佛陀一開始就說到了:“要致力于培育增上心的比庫,應當時時作意五種相。”

  

如何稱爲培育增上心呢?

  

在《義注》裏面解釋就是,培育作爲修觀基礎的八種定。當一個人培育定力的時候,由于他在專注,但是心很容易跑開,這個時候他就應該時時地作意五種相。這裏的時時並不是說一切時,而是說惟有妄想生起的時候,他就要作意。但是當妄想沒有的時候,他就不用再去用這種方法。就好像說如果一個人感冒了,我們再服點藥,如果沒有感冒我們就不用服藥。所以這裏的時時不是一切時,如果是從巴利語來說kàlena kàlaü,就是應該用的時候我們就用,沒用的時候不用。是哪五種呢?

  

第一,如果一個修行者、一個禅修者在作意某種相的時候,在這裏講到的某種相就是yaü nimittaü ,在專注的時候,如果生起了伴隨著欲、伴隨著嗔、伴隨著癡的惡不善尋,這裏的「尋」用的是(vitakka)也就是妄想。在生起這些妄想的時候,應當作意伴隨著善的幾大項。也就是說,當你的心在胡思亂想的時候,應當去想那些好的事情,想善的事情。

  

例如:如果你的心漂浮不定,你就去把你的心投入到入出息念這個所緣。或者說,當你的心確實真的很散亂的時候,你可以嘗試修修佛隨念,或者散播一下慈愛,通過這樣我們去作意、去專注善的而去除不善的,就猶如一個木匠、木工或者木工的弟子,他用小的楔子,去把大的楔子錘出來、把它打擊出來,這樣的話就可以取出大的楔子。同樣的,我們可以通過思維善的相而去除不善的相,這是第一種方法。

  

第二種方法,當作意善的相還是不能去除伴隨著欲、伴隨著嗔、伴隨著癡的惡不善尋,那應該觀察這些尋的過患,就是妄想的過患:這些妄想是不善的,這些妄想是應該受到呵責的,這些妄想會有苦報,帶來苦的果報,來觀察它的過患和它的危害。

  

在經文裏面講到,就好像一個很愛美、愛漂亮的少男少女,當她洗幹淨了之後,她戴上花蔓,她裝飾很好,這個時候你在她的脖子上,放蛇的屍體或者放死狗的屍體、或者放人的屍體,那她會很厭惡、很害怕,就想趕快把它除掉。同樣的,當我們看到這些妄想的過患、它的危害之後,我們趕快把它驅除掉。

  

如果去觀察這些妄想的過患,仍然不可能驅除掉妄想,應該怎麼辦呢?應該不憶念、不作意這些尋,就是不去想它。就猶如一個人當他看到自己不喜歡的人的時候或者不喜歡的事物的時候,他裝作沒看見,不去理睬他,這個時候可以去除那些妄想。假如不去憶念它,不去作意這些妄想仍然還是會有妄想,那應該怎麼辦?應該作意這些「尋」的尋行相,尋行相是巴利語Vitakkasa

  hāna的直譯,在《義注》裏面講,就是妄想——它的因、它的緣、它的來源,去尋找一下爲什麼會有這些妄想?這些妄想是怎麼樣來的。

  

特別是當我們的思緒萬千的時候,應該這麼樣的思維。就猶如一個人很快地走、走的很急,這時候他想:“我爲什麼要走的那麼急呢?我倒不如慢慢地走,我又不趕時間。”于是他就慢慢地走。等他走著走著,他想:“我又爲什麼要慢慢地走呢?我倒不如停下來。”于是他就停下來。當他停下來之後,他又想:“我爲什麼要站立呢?我倒不如坐下來。”于是他又坐下來,當他坐下來的時候,他又想:“我什麼要坐下來?我倒不如躺下來休息。”同樣的,當惡念生起的時候,他讓惡念停止。當惡念停止的時候呢?他又再培育定力,讓他的定力能夠安住在一心。之後呢?他又再繼續的,再(致力于)斷除一切的煩惱,最後他才安住于讓他的心住于果定、入于涅槃。這是這種比喻,就是去嘗試尋找它的原因…

《阿毗達摩 第十九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通一切不善心所(無明、無慚、無愧、掉舉)及貪心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