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n>ā,那怎麼辦?也不要緊,正如我們在講到學習“阿毗達摩”的意義的時候,即使你還沒有能力修到vipassanā,但是你可以運用在生活上,即使你沒有運用在生活上,但是你已經把握到佛教的核心了。既然在學習這些究竟法的時候,是先從粗的學起,我們就先來講色法。不過涅槃一般我們不是拿來談、討論的,到時在學習“阿毗達摩” 的時候,我們也會簡單地講一講涅槃。但是我們並不深入地去討論涅槃,因爲涅槃是拿來怎麼樣?拿來證的,不是拿來說的,說不清楚。
我們就先學色法( rūpa ),爲什麼稱爲色法呢?色,巴利叫作( rūpa )。它源于動詞(ruppati),意思是變壞、破壞、壓破、逼迫、幹擾。爲什麼要用色這個詞呢?不直接用“物”呢?用物質的物呢?因爲如果是用物的話,它並不能夠表達原來巴利的這種意思。這裏講到的色,它並不是我們說到的顔色的色,也不是講到女色的色。這裏的色,它的意思是指物質,但是由于巴利語(rūpa),它有兩種意思,一種意思是顔色,而另外一種意思呢?是指一切的物質現象,在這裏,是指一切的物質現象。但由于從巴利的詞源來說,它的意思是變壞,所以,以變壞故稱爲色。正如佛陀在《相應部第22相應第8品第7經》裏面這麼樣說:Ki¤ca, bhikkhave, r pa Ruppat ”ti kho, bhikkhave, tasm pan”ti vuccati. Kena ruppati S tenapi ruppati, u henapi ruppati, jighacch apasamphassenapi ruppati.Ruppat ”ti kho, bhikkhave, tasm pant ”ti vuccati.
也就是說,物質、一切的物質現象都會受到內在跟外在因素的幹擾,必定會破壞,會壞滅。簡單地說,毀壞義謂之色。一切的物質都會毀壞、變壞,會受到內在、外在種種因素的幹擾,稱爲色法。有的人問:要解脫,解脫是什麼解脫?色法解脫,還是心解脫?心解脫。對,我們不是解脫色法,而是解脫心法。即使是佛陀,他解脫的並不是色法,而是心解脫。所以佛陀講到解脫的時候,是講心解脫。也就是說,當一個聖者在斷盡了一切煩惱的時候,是心沒有束縛,心是自由的。但是,這一個色身還會生病,還會變壞,最終還會死亡,是不是?你說,如果是色法也可以解脫,豈不是象老道一樣求長生不老或者羽化登仙了。在佛教裏面看來,可不可能?可能嗎?不可能。但,這樣的話,爲什麼我們還要學色法,還要修色法,還要觀色法呢?因爲佛陀說過,佛陀在《中部·大牧牛經》裏面說:
“諸比庫,具足十一法的比庫不可能在此法律中得到增長、成長、增廣。哪十一種呢?諸比庫,于此,比庫不知色……。諸比庫,比庫如何不知色呢?諸比庫,于此,比庫對無論任何色,一切色皆是四大與四大界所造不如實知。諸比庫,這是比庫不知色。”
我們要了解色法的意義,正如佛陀在這一部經裏面說:如果一個人不了解色法,不如實地知見,如實地照見色法,他不可能解脫。
我們講到心,心是離不開色法的。在五蘊有的世間,在欲界跟色界裏面講到的心就是名法,它不可能離開色法而存在。我們生活在物質的世界,我們的心因色法而生。
例如,講到眼睛看,是什麼?是眼識,是不是?眼識如果沒有了作爲眼睛這種依處的話,有眼識生起嗎?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沒有所對應的顔色、形狀這些物質,這五花八門、五光十色的世界,有眼識生起嗎?沒有。所以,從因緣法上來說,名法就是心,它不是單獨生起的,必須是因緣和合生起的。
佛陀在經典裏面經常講到的:緣于眼,外面的顔色跟眼識,叁事和合而生觸,因爲觸而有受,無論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是不是?所以如果講心法,我們必須得了解色法。同時,由于種種的色法,往往是我們內心抓取、貪著、執取、貪染的對象。如果我們不觀照色法,只是觀照心,那麼這種心沒有了對象,我們的觀很可能變成是空觀,或是偏離一邊的觀,而不是完全的觀。爲什麼呢?當生起貪染的時候,我們同時還是要觀照貪染的對象是什麼,貪染的對象往往是五欲的功德,哪五欲的功德?色、聲、香、味、觸。色、聲、香、味、觸,都是色法還是名法?是色法。對,例如,財啊、色啊、食啊,這些其實都是色法。在修觀的時候,我們不僅要觀能觀的心,或者能的心所執的對象,這是要觀的。所以,修色法是必然的、是必要的。如果一個人不修色法,他不可能證入涅槃。
佛陀把世間分爲兩大類,一類是色法,一類是名法,色法是物質現象,名法是心理現象,這些都是我們必須得了解的。我們說修觀、觀智,觀智觀的是什麼?觀的就是這個世間。所有的法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出世間法,一種是世間法,是不是?我們用不用去觀照出世間法?不用!因爲沒有意義。難道我們需要觀出世間法也是無常、苦、無我的嗎?不用。我們觀的是世間法,因爲世間法,它有生滅相,它有無常相,有苦相,有無我相,有空相,所以我們要出世間、要觀照的是這些。而世間法又可分爲兩類,一類是物質現象,一類是心理現象。如果說還有另外一種現象,那個就是概念了,但是我們不用去觀概念。如果我們觀概念,觀一輩子,我們都不可能成就真正的觀智。爲什麼呢?因爲概念在究竟意義上它是不存在的,觀它你只能夠落空。我們觀的是究竟法,去觀照的是五蘊、是十二處、十八界,觀照的是色法跟名法,爲什麼呢?因爲有爲究竟法才具有無常相、苦相、無我相。在修觀的時候,我們觀照的無非是色法跟名法。我們現在學“阿毗達摩”,也是以學習物質現象和心理現象爲主,這就已經貫穿了“阿毗達摩”的最主要的部分,而其它的,還會講到的概念法,講到的涅槃,但這些,我們帶過就可以。
要如何來了解色法呢?可以從最基本、最粗淺的方式來說,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是個物質的世界,我們所感知的幾乎都是屬于物質。我們要吃飯,要有房子住,出門要坐汽車,生活要有錢,這些都離不開物質,是不是?甚至說絕大部分人所追求的都是物質,追求的是物質的享樂、物質的享受,一切的欲界的有情,就算連貓,狗,螞蟻,蚊子,爬蟲,它們都要爲食而奔波,是不是?它們都要找食物。所以說,我們是生活在物質的世界裏面。
… 《阿毗達摩 第五講 色法、四大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