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應以正確的心態受持戒律

  應以正確的心態受持戒律

  戒律之體性具有四種功德之相,何者爲四:

  一、從他得戒如法正受 

  二、心意清淨 

  叁、若有違犯速行忏悔已成複戒 

  四、維護戒故長以至誠思惟戒相而持守之。

  第一項是指如法的從他受戒,第二、叁、四項皆是說持守戒律之相。

  菩薩戒分析起來是由叁種不同的戒律組合而成的:

  一、清淨戒(或別解脫戒)

  二、攝善法戒(或努力向善之戒)

  叁、饒益有情戒(或必須行利他之事之戒)

  清淨戒,清淨戒的目的是要調伏身心;攝善法戒是要促使自己進步;圓滿饒益有情戒是要利濟和成熟衆生。

  別解脫戒的共相是指受戒之七衆。《菩薩地論》雲:菩薩戒之別解脫戒由七衆受之。一、比丘 二、比丘尼 叁、式叉摩那 四、沙彌 五、沙彌尼 六、男居士 七、女居士。

  此七衆複有在家、出家之分別地。已受菩薩戒之七衆皆必須斷舍損害他人之事。別解脫戒之體性是自利的,而菩薩戒則是要利他的。

  《無熱子請問經》雲:不是爲了生王族家而持戒;不是爲了生人天趣而持戒,不是爲了得帝釋王身、大梵王身、大自在天身而持戒,不是爲了得大受用、得美妙色而持戒;亦不是爲了懼怕墮地獄、變畜生、生閻羅世界而持戒。菩薩是爲了樹立佛陀之行儀而持戒;是爲了利益有情,爲了帶給有情衆生幸福和快樂而持戒的。

  這邊所講的律儀戒,這部分可分爲“共”與“不共”兩部分。共的部分是七種別解脫戒,不共的部分是菩薩戒。密宗也有五種密戒。這裏主要提到的是守持戒律的動機,必須是依前面所講的一般清淨。

  受持戒律的動機,不能是爲了獲得人天果位,也就是說不該只爲了得到增上身而受持戒律。不能是爲了要受生帝釋王與梵天王而受持戒律。不能因畏懼地獄及畜生之痛苦,以及害怕被國王懲罰或順從他人的威權下而受持戒律。

  那麼受持戒律時,要保持如何之動機呢?爲了一切如母有情安立佛果位,也就是說爲了所有的衆生而來受持戒律。這部分有一個故事,過去佛陀在世的時候,佛陀爲了調伏難陀,把他帶去天堂,讓他看天堂的美麗。難陀看到天堂之完美,一直想享受天堂的快樂,于是他爲了受生天堂而受戒。後來,佛陀對他的弟子們說:“你們不要接近難陀!因爲他受持戒律的動機不清淨,他只爲了獲得天堂的快樂而已。” 之後,佛陀把他帶去地獄,讓他了解地獄之痛苦,這時候難陀問,這邊爲什麼一個人都沒有呢?地獄鬼卒回答,這是難陀安住的地方。因爲他爲了得到天堂的快樂守戒,如此之因緣,令他往生後,受生天堂,一直享受快樂。最後,到死亡的時候,他將從天堂墮落地獄,去受長時間的苦。所以,這個地方是專門爲他安排,是他未來墮落地獄受苦的地方。佛陀如此之善巧方便的教化,徹底改變了難陀的心態,後來他便真的爲了得到解脫,而守持戒。

  從這個故事,我們能夠了解到天堂和人間的快樂,並不是堅固圓滿的快樂。另外,如果受生帝釋天和梵天王的話,最後可能會變成世間中最下劣的奴才。這說明了,爲了得到人天的快樂而守持戒律的話,我們的目的就會是太狹窄了。

  一般戒律的部分,有內外的戒律。特別是在我們家鄉,雪域興盛的別解脫戒,過去的大師們提到,因爲整個西藏大乘佛法非常興盛的關系,雪域所興盛的一切別解脫戒的律儀,可以說是基于菩提心受持。所以外戒別解脫戒的律儀也好,內戒菩薩戒也好,密的密戒也好,極密的五戒都是一樣,爲了利益如母一切有情安立佛果位而受持。如此一來,受持戒律的行爲便會非常圓滿。要不然,如果像上面所提到故事一般,是在不正確、不如法的心態下來受持戒律的話,便不能成爲正確的修行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